徐愛平
摘 要:高校關心下一代工作委員會(以下簡稱“關工委”)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發(fā)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面對當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務與挑戰(zhàn),高校關工委應增強自身組織建設,提高參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能力。本研究從組織能力建設角度出發(fā),以福建省部分高校為例,通過調研關工委組織實際運行情況,提出提高高校關工委參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能力的對策建議,以供借鑒參考。
關鍵詞:能力建設;高校關工委;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
高校關心下一代工作委員會(以下簡稱“關工委”)是在學校黨委領導下,以離退休老同志為主體的群眾性工作組織。當前高校辦學規(guī)模越來越大,師生數量不斷擴充,一些高校新老校區(qū)相距較遠,互聯(lián)網環(huán)境下成長起來的大學生價值觀多元化,這些都給高校關工委工作帶來了挑戰(zhàn)。組織能力是關工委開展工作的核心,為進一步提高關工委參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能力,筆者對福建省部分高校關工委的相關工作展開了調查研究。
一、調研背景與方案
當前有關高校關工委的相關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兩個方面。第一,闡述高校關工委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指出要充分利用高校關工委的獨特優(yōu)勢。 第二,借鑒某個高校關工委的經驗做法對關工委工作進行反思及提出建議。這些研究以定性分析為主,實證數據偏少,在研究內容上以個案分析為主。鑒于此,筆者結合理論,參考溫洛克民間組織能力開發(fā)項目改編的4個能力指標開展調查研究,向福建省多個高校郵寄問卷,問卷調查的對象包括離退休老同志、校級關工委領導、院系二級關工委成員,回收到福建省16所高校195份有效問卷,然后用SPSS18.0統(tǒng)計軟件對問卷進行分析處理。
二、調研結果與結論
(一)行政管理及領導能力
1.高校關工委領導班子具備行政管理及領導能力,但班子成員結構還需優(yōu)化
調查數據顯示,高校關工委成員人數最少4人,最多73人,10人以內占19.7%,11~20人占45.1%,21~30人占7%,31~40人占4.2%,41~50占9.9%,60~73占14.1%;關工委主任、副主任的總數,最少是2人,最多是26人。調查中僅有1所高校無校級主要領導兼任校級關工委領導。領導班子成員學歷以本科為主,少部分為大專學歷,鮮有研究生學歷。年齡在60~69歲年齡段的人數比60歲以下的人數多,70歲以上的人數較少。該數據表明,目前關工委領導班子的年齡及學歷都比較適應實際工作所需。但23.6%的人認為“班子人員的專業(yè)、特長搭配還不夠合理,有待進一步完善”。
2.高校關工委組織均有掛靠的職能部門,部分高校建立二級關工委,但未全覆蓋
16所高校關工委都有掛靠的職能部門,即秘書長單位,但該部門參與關工委工作的人數較少,其中8所高校設有副秘書長單位。9所高校設有二級關工委,其中5所高校二級關工委全面覆蓋,4所二級關工委覆蓋面不到一半。在二級關工委組織人員配備上,7.1%的人認為“非常充足”,49.7%的人認為“比較充足”,26.5%的人表示“一般”,7.7%的人表示“比較不充足”,9%的人表示“非常不充足”。對二級關工委工作進行評價,“非常好”占7.5%,“比較好”占60.4%,“一般”占26.4%,“比較不好”占5.1%,“非常不好”占0.6%。由此可見,高校還要進一步加強二級關工委組織建設。
(二)財務管理能力
調研高校關工委經費是否充足時,2.3%的人認為“非常充足”,50%的人認為“經費比較充足”,40%的人認為“一般”,5.4%的人認為“比較不充足”,2.3%的人認為“非常不充足”。問卷顯示,6所高校沒有給予參與關工委工作的人員相應補貼。44.4%的人認為補貼有利于開展工作,能較好調動老同志的積極性,15.3%的人認為實際補貼太少,無法使得更多老同志參與到工作中。由此可見,高校關工委組織的辦公經費還需增加,以促進關工委工作更好地開展。
(三)使命、愿景與戰(zhàn)略規(guī)劃能力
1.多數高校設立計劃總結制度,但會議制度還未形成常態(tài)化
95.5%的人表示本校制定有明確的工作文件,為關工委開展工作提供指導。92.8%的人表示本校把關工委工作納入學校工作的整體規(guī)劃和年度工作計劃,97.7%的人表示本校有把關工委工作納入掛靠職能部門的年度工作安排。100%的人表示關工委每年都進行工作總結。91%的人表示本校關工委定期向校黨委匯報工作。問卷顯示,只有46%的人表示學校每年定期召開全校關工委全體委員會議。
2.高校關工委老同志具有強烈的使命感和責任感,有較好的積極性和行動力
有81.5%的人表示本校關工委老同志依靠責任感開展工作,而非行政命令。對老同志的行動力進行評價,11.8%的人“非常贊同”他們工作行動力強,50%的人“比較贊同”他們工作效率高,33.1%的人給予“一般”評價。對本校老同志參與關工委工作的積極性進行評價時,55.8%的人認為“積極性高”,38.5%認為“一般”,5.7%認為“積極性不高”。數據表明,關工委還需調動更多老同志的積極性。
(四)思想引導能力
1.關工委發(fā)揮思想引導能力優(yōu)勢,參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動
調查顯示,高校關工委“參與學生黨支部活動”比例達81.6%,“參與青年馬克思主義者培養(yǎng)工程”比例達74%,“參與黨校工作”比例達75.2%,“參與學生社會實踐工作”比例達66.7%,“參與新生入學教育工作”比例達62.7%,“參與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比例達44.7%。由此可見,高校關工委既參與學生勵志教育活動,又參與教學實驗督導、安全督導等工作。
2.關工委利用網絡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能力有待提升
調查顯示,只有個別高校關工委設立了官方網站,定期制作簡報,而所有高校關工委都沒有微信公眾號。關于“關工委的網絡信息建設”的問題,72.9%的人表示“需要學校高度重視,配備相關人才和設施”,27.1%的人表示“需要側重建設某一平臺”。調查中,有55.6%的人認為“老同志掌握網絡技能較弱”制約了關工委組織開展工作。因此,筆者認為,為了更貼近大學生群體,關工委老同志需要加強新媒體技術的學習,提升信息網絡運用能力。對關工委思想引導工作進行總體評價,“非常滿意”占10.7%,“比較滿意”占52.5%,“一般”占34.5%,“比較不滿意”占2.3%。由此可見,關工委組織還要進一步提升思想引導工作能力。
三、高校關工委提高參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能力建設對策
(一)完善關工委各項制度,優(yōu)化領導班子隊伍,加強二級關工委建設
關工委組織建設離不開學校領導的重視與支持。校級領導班子要參與關工委組織的使命、愿景和戰(zhàn)略規(guī)劃的設立,制訂關工委工作計劃,使關工委組織明確使命和愿景,并在學校制度保障下發(fā)揮作用。同時要完善和堅持例會會議制度,落實全校關工委主任會議和全體委員會議常態(tài)化。高校還應在學校計劃中單列關工委工作經費,給予工作補貼,帶動更多老同志參與工作。領導班子建設應結合學校規(guī)模、院系設置、學生人數、離退休人員數量、學校經費、校區(qū)地理位置等因素,并考慮吸收不同工作經歷、學科背景及二級單位或相關職能部門的人員。二級關工委在學校關心下一代工作中發(fā)揮承上啟下的作用,他們對學生的思想、工作和生活情況更為了解。因而,高校應推動有條件的院系建立二級關工委,并促使其完善機制。
(二)定期組織學習培訓,保持理論優(yōu)勢,提升關工委新媒體技術應用能力
高校關工委要加強老同志的理論學習,定期組織有關學習培訓活動,使關工委老同志用黨的最新理論武裝頭腦,提升政治素養(yǎng)。同時要鼓勵老同志與大學生一起學習研討,在以老帶小的學習交流中幫助大學生正確對待負面輿情信息,引導大學生用正確的歷史觀、民族觀、國家觀、文化觀了解中華民族的歷史進程,使其深刻理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選擇的必然性。高校關工委還要開展有關網絡新媒體的應用培訓,讓更多老同志學會使用最新的網絡媒介,懂得借助網絡了解大學生思想,運用網絡工具與大學生溝通交流。
(三)緊抓學校主流媒體建設,創(chuàng)新工作模式,培養(yǎng)一批“網絡紅人”
高校關工委應在整合隊伍和資源的基礎上,積極運用互聯(lián)網與新媒體,在學生喜愛的校園媒體上開設“五老志愿者”風采欄目,收集、整理老同志個人的親身經歷及感悟在網上分享,充分發(fā)揮老同志擅長的經驗優(yōu)勢和歷史政治優(yōu)勢。高校關工委還可以創(chuàng)新組織形式,開通線上老同志講課欄目。以往關工委組織老同志參與線下活動時還要考慮老同志的出行時間、精力等問題,而組織老同志網絡授課,不僅能擴大傳統(tǒng)的線下講座、報告會的知識分享受眾面,還能培養(yǎng)出一批“網絡紅人”,有效提高老同志的思想引導工作能力。
當前國際形勢復雜多變,我國正處于社會轉型時期,各種矛盾和問題凸顯,同時西方一些國家對我國的意識形態(tài)滲透變本加厲。在這種形勢下,高校關工委增強自身組織能力,能更好發(fā)揮出政治優(yōu)勢、思想優(yōu)勢、資源優(yōu)勢、時間優(yōu)勢、威望優(yōu)勢和經驗優(yōu)勢。因此,各高校應結合本校實際情況提高高校關工委組織能力,促使其發(fā)揮實實在在的作用。
參考文獻:
[1]劉弢.充分發(fā)揮高校關工委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獨特作用[J].西南科技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4,(1).
[2]高錫文,王成濤,陳萬輝.創(chuàng)新關工委工作方法推進黨建育人落到實處——以上海工程技術大學“組織員導師工作法”為例[J].思想政治課研究,2014,(2).
[3]謝燕蘭.高校學院二級關工委“雙班制”建設中的長效機制研究與探索——以蘇州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為例[J].西部素質教育,2015,(7).
[4]馬慶鈺.社會組織能力建設[M].北京:中國社會出版社,2011.
責編:初 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