粘凌燕
摘要:全面依法治國是國家治理領域里的一場深刻革命,是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的強大推力。改革開放以來,在黨的領導下,黨和國家各項事業不斷制度化和規范化,具有中國特色、具有獨特優勢的國家治理體系逐步形成。從依法治國到全面依法治國,法治是“中國之治”的重要保障。實現國家治理新效能,必須堅定不移地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
關鍵詞:全面依法治國 治理體系 治理能力
中圖分類號:D630 D920.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20)10-0031-02
“法者,治之端也”,語出《荀子·君道篇》。這一思想,承載著經世濟民、治國平天下的深沉關懷和內在邏輯。追溯新中國法治建設的發展,自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建立開辟了中國民主法治建設的新紀元至今,雖然飽經磨難、風雨曲折,但是中國共產黨執政七十余載,對法治的堅持矢志不渝。從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逐步確立和發展,到黨的十八大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之下,國家治理方式逐步實現制度化、程序化和規范化。以國家制度建設和國家治理方式為主題的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強調了“堅持全面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切實保障社會公平正義和人民權利的顯著優勢”。為了實現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必須著力于通過制度創新保障改革協調有序,通過遵循法治實現國家治理的新效能。
一、必須堅持黨的領導
黨的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本質要求和最大優勢。中國共產黨的性質宗旨、執政地位、組織原則,決定了其有強大的公信力、創造力和感召力,能夠凝聚思想共識和發展力量,形成強大的社會合力,這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最大優勢所在。從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到“美好生活需要”,中國共產黨始終圍繞人民的利益,把人民立場確立為自己的根本政治立場,統籌協調攻堅克難,從一窮二白走向繁榮富強。為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創造了無數的中國奇跡。正是因為始終在黨的領導下,才能實現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實現國家富強和人民幸福,才能從容應對一切風險挑戰,成就偉大事業。
黨的領導為依法治國提供堅強的政治保證。從依法治國方略的提出,到全面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體系,這一路走來,說明了一個道理:法律是黨領導人民制定的,是黨和人民意志的體現,堅持依法治國和堅持黨的領導、堅持人民當家作主在本質上是一致的。要在有著近十四億人口的發展中大國實現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必須在黨的集中統一領導下,有步驟有秩序地進行。全面依法治國事關黨的長期執政,事關國家長治久安,事關社會公平正義,事關人民的幸福感和獲得感,當前我國法治改革需要解決的難題和困難還有很多,需要做好頂層設計,需要巨大的勇氣破舊立新,這些都要在黨的領導之下有步驟按計劃地實施。
二、必須堅持人民當家作主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植根于人民。發展人民民主是中國共產黨執政的使命擔當,實現人民當家作主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核心脈絡,我國國家制度建設和社會治理的目的就是要制度化和法律化地實現人民的利益。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就是要用完善的制度體系保障人民當家作主,堅持民主集中制,堅持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用廣泛健全的人民民主制度化實現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充分激發人民的活力和創造性,能夠最廣泛地把全體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凝聚起來并將其轉化為治理效能,是我國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的一個顯著優勢。
法治建設的成果歸根結底要以人民群眾的獲得感來衡量,人民法治是黨和國家取得人民內心擁護和支持的根本制度保障。我國的國家性質、執政黨的宗旨和憲法的屬性決定了人民在國家法治建設中的主體地位。必須把實現人民福祉落實到全面依法治國的各領域,保障人民依法享有的各項權利和自由的實現。堅持立法為民,拓展人民參與立法的渠道,持續提升人民參與立法的積極性,使立法工作真實反映人民意愿,切實解決人民群眾關心的熱點、難點、痛點、盲點問題;必須呼應解決人群眾反映最迫切的問題。執法和司法過程中應堅持公平正義,完善權力運行和制約機制,讓權力在陽光下運行,著力提升執法司法的社會公信力,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義。人民樹立堅定的法治信仰是我國法治建設的關鍵環節,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和幸福感是法治建設牢靠的根基所在。
三、必須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
我國是舉世聞名的法制文明古國,我國幾千年的法制文明蘊含了深厚的法文化底蘊,這些極具中國傳統文化特色的法律文化包含了豐富的治國理政的智慧。我國的現代化包括法治的現代化,并沒有緩慢演進的市場經濟和市民社會相伴隨。傳統文化的穩定基因再加上不同于西方法治現代化的獨特道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是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之下通過改革自上而下推動的一條順應歷史傳統、符合中國現實國情、適應未來發展的具有中國特色的獨特道路。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不僅高度重視法治歷史經驗的借鑒問題,而且將中華法文化的傳承上升到文化自信的高度,為傳統法律文化的創新轉化進而為現實服務提供了根本遵循和標準范例。我們要走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必須弘揚中華法文化優秀傳統,探索符合中國實際、可以解決自身發展問題的法治道路,為全世界人類政治文明建設、民主法治的實現提供更多范式。堅持黨的領導,充分利用中國共產黨的組織原則和組織資源協調國家與社會的運行,發揮基層黨組織的領導核心作用,通過廣大人民群眾的自治實現基層社會自我管理和服務;堅持把提高全社會基本道德素質作為依法治國的重要支撐,綜合運用法律和道德方式治理國家,為城市社區治理和鄉村治理體制現代化提供更多法治動能和德治支撐,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
四、必須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
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是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提出的關于制度完善和體系推進的顯著優勢和重點舉措之一。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既是全面依法治國的總目標和總抓手,也是國家治理體系的骨干工程,是將制度優勢轉化為治理效能的重要依托。法治體系不僅僅是指法律體系,而且還指法律運行過程中的實施、保障、監督體系,它涵蓋了法治建設的所有活動、所有領域。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指出,“我們的主要歷史任務是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為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為人民幸福安康、為社會和諧穩定、為國家長治久安提供一整套更完備、更穩定、更管用的制度體系”[1]。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建設提供良法善治的制度框架和法治保障。
從各個階層到各個行業,從國家大政到社區事務,都必須將法治的治理方式貫徹到底,形成支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科學完善的制度體系和協調有序的法治運行機制。只有制定出科學完善的法律制度,遵循規范程序的治理方式,健全法治保障暢通監督渠道,良法加善治才能將良好的制度轉化為有效的治理效能,不斷提高運用制度治理的能力,才能最終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
五、必須堅持提高黨依法治國、依法執政能力
依法治國是廣大人民群眾在黨的領導下依照憲法和法律的規定,管理國家和社會事務的基本治國方略。依法執政是黨的執政方式,要求黨在憲法和法律的范圍內活動,用規范化的制度和程序保證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的貫徹實施。依法執政是依法治國的核心,這一提法首次出現在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主要指黨的領導權和執政權應于法有據、依法進行。它表明:黨執政要受到憲法法律的約束和制約,違反憲法法律的要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中國共產黨依法執政,在世界上第一次系統明確地解決了共產黨執政的基本方式問題,是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經驗總結以及對于執政規律的深刻把握。依法治國、依法執政是新時期加強和改進黨的作風、增強黨的執政能力、全面從嚴治黨的重要依托和重要組成部分。
要自覺維護憲法法律的尊嚴和權威,各級黨組織和黨員干部應增強法治思維,自覺在憲法法律的范圍內活動,提高運用法治方式解決問題的能力;要處理好政策和法律的關系,堅持在黨的領導之下、在法治的框架內充分發揮政策和法律各自的優勢,確保各項事業和重大改革于法有據;要處理好黨的領導與支持國家機關依法履行職責的關系,依法依規處理黨和國家事務,按照法定的原則、規定和程序改進國家機關的工作方法,增強依法執政意識,堅持以法治的理念和方式開展工作,處理好“權”與“法”的關系,把權力關進制度的鐵籠子里。
全面依法治國是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和保障,為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的提供強大推力。堅持全面依法治國,勢必會助力“中國之治”再創新輝煌。
參考文獻:
[1]習近平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學習貫徹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專題培訓班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4-02-18(1).
責任編輯:孫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