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泳
粵劇專家李淑勤曾說:“如果觀眾不能傳承,再好的演員、再好的劇目也沒用。”所以,讓粵劇進校園,進入小學音樂課堂,讓學生對傳統的粵劇文化多點了解,慢慢接收粵劇,是培養觀眾的最有效的途徑。
一、課堂普及粵文化
粵劇是一門綜合性藝術,它的唱念做打、舞臺服裝等藝術魅力不僅能豐富陶冶學生情操,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和自信心,而且能增進學生對祖國文化的了解,培養愛國熱情。要讓粵劇藝術真正走進、融入學生的內心,把它從漂亮的花瓶里移植到學生的心田,唯有從課堂教學入手。我校每學期安排6課時聘請專家在音樂課上進行粵劇授課,主要內容為粵劇的發展歷史、美妙神奇的臉譜世界、絢麗多姿的服裝藝術、門類繁多的行當、行云流水的唱腔、精彩優美的身段、抑揚頓挫的念白、利落傳神的功夫、傳奇逼真的程式、杰出的粵劇名伶。
為了調動學生學習粵劇的興趣及普及粵劇傳統文化,在課堂教學先教學生學說粵語,學唱簡短的小粵曲,初步了解粵劇與其他戲曲的特點及異同;接著學習一些基本的身段和動作,完成一些小組合,簡單了解粵劇粵曲的音樂特點、節奏及伴奏樂器;最后學習一些表演,排練小型的粵劇。這種由淺入深的教學,既能使學生了解傳承粵劇傳統藝術文化,又可以培養學生的興趣,提高內在修養。
二、活動傳承粵藝術
在粵劇進校園活動中,我校堅持以粵劇教育為總抓手,充分利用課堂教學主陣地以學生為主體進行粵劇文化傳承,讓他們去體會和感受粵劇文化的魅力。比如,在音樂課堂教學中,從簡單的粵語童謠或者簡單的粵曲小調入手;美術學科制作粵劇面具、粵劇剪影、服裝設計、手抄版;語文學科對劇本的學習和課本劇的改編;綜合實踐學科可以了解戲棚文化;英語學科對粵劇人物的翻譯介紹等。我們還把粵劇身段結合體育課編成粵韻操,主要將粵劇身段中的云手、順風旗、旋腰、旁腰、南拳、騎馬等運用在粵韻操中,達到傳統文化熏陶和強身健體的作用。
三、器樂提升粵品位
器樂進課堂是培養小學生熱愛民族音樂文化的有效途徑,它充實了中國特色的小學音樂教育,培養其民族音樂審美素養,提高其了解民族音樂、喜愛民族藝術的積極性。中華小四弦在粵劇進校園的教育中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因為中華小四弦是在中華民族彈撥樂器的基礎上,適當吸取西方彈撥樂器之優點的創新型民族樂器。其外形采用民樂琵琶與中阮的構造,可以演奏出阮、琵琶、古琴等樂器的音色,具有濃郁的中國民族樂器特色。小四弦易學、易演奏,可以自彈自唱,激發與培養孩子的音樂興趣。中華小四弦是一件兼有民族化、兒童化、興趣化、普及化的民族樂器。
為了讓學生在學習中更好地普及和喜愛粵劇,除了在音樂課堂中聘請專家進行粵劇方面的教育外,還利用中華小四弦針對不同年級、不同班級、課外活動小組進行分層教學,由淺入深循序漸進,讓學生先從簡單的粵語童謠開始彈奏,再到演奏簡短的粵曲小調。
四、社團彰顯粵魅力
粵劇是嶺南文化瑰寶,推廣粵劇進校園對提升學生的文化素養、傳承嶺南文化意義重大。為了提高學生對粵劇美的感受、欣賞、表現、創造的能力和文化認同感,我校通過自薦和挑選有粵劇興趣的學生參加社團活動,成立了學校“粵韻隊”。學校聘請省、市粵劇團的優秀演員擔任顧問及教學,利用每周二第三課堂的時間對“粵韻隊”的學生進行專業授課。主要內容為練習基本功、學習新技巧,以排練節目為教學目標。“量身定做”能發揮所長的節目,參加區及市的粵劇比賽和演出。
學校粵韻隊表演的粵劇折子戲《穆桂英大破天門陣》及《水漫金山》分別榮獲2017年、2019年越秀區教育局舉辦的“粵唱悅響廣府情”傳統劇目展演,并且榮獲粵韻風華獎項。其中粵劇折子戲《穆桂英大破天門陣》2017年5月19日參加2017年廣州市粵劇傳統教育特色學校展演獲好評;該節目于2017年5月20日參加由越秀區教育局文化局組辦“粵唱悅響廣府情”傳統劇目展演中榮獲粵韻風華獎;該節目在2018年還被越秀區教育局推薦參加2018年1月廣東電視臺“我要上春晚”的節目錄制并大受好評。無論是學校的藝術節還是各種比賽的舞臺,一張張精美別致的臉譜,一幅幅精彩別致的畫面,一曲曲膾炙人口的曲目,學校“粵韻隊”已經成為校園文化建設的一道亮麗風景線,擴大了學校傳承粵劇的社會影響力。
責任編輯 邱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