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文婷 姜德君



摘要:現如今,盡管國家取消了公立小學的升學考試,但小學生參加校外輔導仍是一個普遍趨勢。因此,通過對調查數據的研究,從沈陽市小學家長對校外輔導教育投入的金錢、時間、人力三個方面入手,闡明沈陽市小學家長對校外輔導教育投入的現狀,分析出沈陽市小學家長熱衷于校外輔導的幾點原因,并對此提出關于校外輔導教育投入的建議與思考。
關鍵詞:校外輔導 小學生家長 教育投入
中圖分類號:G5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20)10-0230-02
國內外不同學者對校外輔導概念進行了界定。在國外,馬克·貝雷認為校外輔導是學校教育的一種衍生形式,只有學校教育存在時,才擁有存在意義[1]。在中國,有人認為校外輔導是學校教育的復制品[2];有人認為校外輔導是一種盈利性的教育活動[3];也有人認為校外輔導是對學校教育的補充[4]。最早提出校外輔導概念的學者是王有升。他與馬克·貝雷觀點相似,認為校外輔導是中小學生在校外私自參加有關文化課方面的輔導[5]。
綜合來講,我們可以將其界定為:一種游離于中小學生學校教育之外,私自付費參加與學校考試科目有關的課程輔導。20世紀80年代以來,校外輔導教育在我國各地得到飛速發展。由于小學家長基于對孩子未來人生成功道路的追求,小學校外輔導的情況又呈現出復蘇趨勢。小學生家長開始普遍加大對孩子校外輔導的教育投入,使之成為大多數家庭總支出的重要一部分。
一、沈陽市S區小學家長對校外輔導教育投入的現狀
本文主要調查了沈陽市S區中的2所重點示范小學、2所普通小學、1所城鄉結合小學共計5所小學,隨機抽取五所學校的一、三、四、六年級的家長,通過委托在校班主任教師發放問卷1000份,收回率為100%,其中有效問卷為982份,問卷有效率為98.2%。
通過調查與分析,發現目前82.3%的小學生都已參與校外輔導。另外,還可以了解到目前沈陽市小學家長對校外輔導的教育投入大致分為金錢、時間、人力三方面。
1.金錢投入
現如今,沈陽市小學生校外輔導教育機構繁多,教育組織形式可以分為三種:大班授課、小班授課、一對一授課,而不同的教育組織形式對于費用也有著不同的規定,小學家長對于孩子的校外輔導在金錢上的投入也各有不同。從表1可見,超過一半的家長會在校外輔導的金錢投入上花費2000元到4000元不等。根據沈陽市2019年薪資水平報告中所指出的個人平均工資3887元,這意味著三口之家中一個人的平均收入被投入到孩子的校外輔導當中。可以說,大部分家長為了讓孩子在初中接受更加優質的教育,不惜犧牲家庭生活質量。
2.時間投入
除了在金錢上投入外,由于孩子年齡較小,更需要家長的隨行陪伴。校外輔導的時間投入包括陪同上課時間,還包括接送等時間。
調查問卷表明,有422位家長一周至少接送與陪同孩子上課3—5次,占總人數的52%,比例最大;而不陪伴孩子上課的家長僅有8位,占總人數的1%。這反映出兩方面情況:一是現如今小學校外輔導呈現復蘇態勢,小學生不僅要應對學校的課程,還要用額外時間上各種課外課程;二是小學家長同樣要犧牲自己的休息時間陪孩子上課,甚至肩負更多責任,與孩子一起去輔導機構學習。
3.人力的投入
參加校外輔導還需有人力投入,小學生自身無法參加校外輔導,因此會涉及小學生自身與家庭成員兩部分的責任分擔。
從家庭成員方面來看,據調查問卷表明,有450個家庭對于孩子的校外輔導的人力投入由父母雙方負責,占總家庭比的56%;排在其后的有256個家庭對孩子校外輔導的人力投入由父母和雙方老人輪流負責,占總家庭比的32%。由此可見,幾乎所有家庭在小學生校外輔導上都需要出人出力,甚至需要老人的幫助。
二、沈陽市S區小學家長熱衷于校外輔導的原因分析
為何校外輔導屢禁不止呢?這要從家長的思想觀念上找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原因:
1.部分家長重“養”不重“教”
很多家長都有自己的工作,有固定的工作時間,下班之后沒有太多的時間和精力來輔導孩子的功課。通過調查發現,在982位家長中,超過一半(52.7%)的家長偶爾才有時間給孩子輔導功課,但大部分家長不吝嗇校外輔導的金錢投入。
很多家長可以正常養育孩子,給他們提供良好的學習條件,卻很難親自對孩子進行家庭教育,反而將希望寄托于校外輔導教育機構上,致使小學校外輔導的教育情況出現復蘇趨勢,甚至替代家庭教育時光。
2.隔代養育的出現促使孩子參與校外輔導
在沈陽,父母外出打工、兒童留守的情況少,但是現在的年輕家長會因為工作的重擔或者家庭意識淡薄而將孩子交給自己的父母撫養。
在調查問卷中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您的孩子通常和誰一起生活?”數據結果顯示,與父母一起生活的占比第一大,第二大的是和祖輩一起生活,共186戶家庭,占總比率的19%。由于祖輩的思想觀念、文化水平都相對落后,因此他們大多只能養育孩子,而不能教育孩子,尤其是在文化知識方面。因此,這樣的家庭大多會根據實際情況將孩子送到校外輔導教育機構繼續學習。
3.家長對于考試成績有較高追求
現今,國家已經提倡將“應試教育”改為“素質教育”,從而減少小學生的升學壓力與學業負擔。但通過調查表明,沈陽市中仍有一些優秀的私立民辦初中需要通過升學考試才能入校。因此,希望孩子能接受到更為優質教育的家長要求孩子有較高考試成績,希望子女可以順利通過個別學校的升學測驗,從而擁有更好的未來。
從中可見,在優質教育資源分配問題上,部分家長希望孩子在升學考試中脫穎而出,因此傾向于在小學階段讓孩子參與校外輔導以取得優異成績。
4.家長攀比心理過重,過分追求孩子成功
除了以上幾點外,還有最不可忽視的一點——家長的攀比心過重,“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然而,家長的這種心理將會促使小學生過早地參與社會競爭,對其身心發展產生負面影響。
通過問卷調查了解到,在沈陽市982名小學生家長中有過半數(51%)的家長認為孩子未來的成功比愉快的童年更重要。并且,即使是選擇了愉快童年的家長,我們也不能確保其在面對現代社會和教育環境的實際沖突時,仍然能夠堅持自己的想法。因此,很多小學生的課外時間都用在了校外輔導上。
三、對小學家長關于校外輔導教育投入的建議與思考
1.為人父母必須樹立正確的教育觀念
擁有正確教育心態的家長應當具有包容性,能發現自己孩子身上的優點,而不僅是看重成績。在校外輔導問題上,我們不能完全否定其作用,因為對一些在學習方面較為落后的孩子來說,校外輔導有一定的輔助作用,家長可適當在孩子薄弱的方面為其安排輔導。但校外輔導終究只是學校教育的一種補充,切忌本末倒置,為孩子增加額外負擔。
2.家長需要正確地認識到家庭教育重要性
家庭教育對于小學生的成長至關重要。校外輔導被稱為“影子教育”,是因為它是學校教育的一種補充,而學校教育也是家庭教育的一種補充。作為家長,不能過分依靠校外輔導來減輕自己的責任。家長應當促使家庭教育歸位,父母分工合作,為孩子營造幸福的童年。校外輔導可以通過家庭教育來取代,在家庭氛圍中學習,在快樂中成長。
3.學校和教師要提高課堂教學質量,規范師德
學校應遵循國家政策,加強管理,嚴禁在職教師有償補課,防止出現“校外學習,課堂復習”“強制補課”等現象。并且,大部分校外輔導機構的授課內容和學校課堂教學內容基本重合。如若教師能在課堂教學中注重因材施教,高質量達成教學目標,則并無必要參加校外輔導。
4.注重對孩子學習能力的培養
要想掙脫校外輔導的束縛,減輕家長和學生的負擔,就需要培養小學生的自學能力。例如,在假期中家長試著取消校外輔導,帶孩子到遼寧省圖書館閱讀趣味書籍,通過閱讀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步調,逐步提高自學能力,從而逐漸擺脫對校外輔導的依賴。
5.地方政府要加強對于校外輔導的管控
遼寧省近年來也下發過相關規定,希望能夠給小學生帶來教育減負。然而,仍有家長無法根除心中的執念。對小學生而言,童年的快樂幸福遠比冰冷的考卷和課本更重要。一味讓孩子參加校外輔導并不一定達到預期目的,許多學生在參加輔導后以為都會了,課堂上不認真聽講,反而影響學習效果。
因此,小學家長應當與孩子進行一次平等、開放的對話,達成共識,在完成基礎教育上,不再施與孩子更多負擔,同時也減輕自身負擔,還給孩子一個幸福的童年,度過一段愉快的親子時光。
參考文獻:
[1]馬克·貝雷.教育補習與私人教育成本[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
[2]彭湃.影子教育:國外關于課外補習的研究與啟示[J].比較教育研究,2008,(1):61-65.
[3]楊洪亮.《影子教育的挑戰:歐盟家教及其對策制定者的影響》:解讀與啟示[J].外國中小學教育,2012(2):12-16.
[4]孟新霞.淺談小學課外輔導[J].首都師范大學學報,2009(3):105-107.
[5]趙智勇.禁止課外輔導只是過度時期[J].讀書文摘,2017(1):266.
責任編輯:趙世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