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玉媚
小學階段英語教學目標之一——“使兒童獲得一些英語的感性知識,以激發他們學習英語的興趣和培養運用英語的能力,使學生敢于大膽開口說英語。”
一、培養學生良好的“聽”的習慣
語言表達的基礎是語言的吸收。占人們全部知識的80%以上是通過視聽覺所獲取的知識。英語四項能力要求中排在首位的是聽的能力。因此小學英語教學從“聽”開始不僅符合語言學習規律,也符合教學要求。對于缺少英語語言環境的大多數中國小學生來說,“聽”,是他們獲取純正優美的語音語調和英語知識的唯一途徑。也只有具備了一定的聽力,才能使學生有信心去說,去和別人用英語進行交際,在聽的基礎上練習說英語,才能聽懂、聽清別人說的英語,才能保證英語課堂教學的順利進行。因此,在小學英語教學階段,老師每節課都要為學生創造良好的語言環境,讓學生在充足的“聽”的語言量中學習英語。
如第一節課時,我先說一些教學中需要用的課堂用語,通過語言和形體動作使學生明白用語的意思,然后要求學生用動作表示,表揚那些做得又對又快的學生,激勵學生認真“聽”英語。例如:Listen to me, please.Eyes on me.Stand up,please! Sit down,please! Look at the blackboard.Open/Close your books.等等。通過這樣的聽、做練習,不僅使學生迅速聽懂老師的課堂要求,激發學習的興趣和自信心,而且還潛移默化地向學生滲透了學會聽的目的。
二、創設形式多樣的“說”的情境
有研究表明,人一生中只有30%的知識是在學校學習期間獲得的;在30%的知識中又只有5%是從老師那里獲得的,其余25%是通過學生間的相互交往來獲得的。因此,老師要創設多種多樣的情境,為學生提供充分的說英語的機會。
1.課前三分鐘口語展示
在每節英語課講授新知前留出三分鐘時間給學生進行個人口語展示或兩人合作展示。口語展示的內容和形式可以讓學生自由選定。由于學生在展示之前已做好充分準備,可以消除學生運用英語口語的膽怯情緒, 幫助形成樂說、愛說的英語學習氛圍。對于一二年級的學生,可以是背一首小詩、演唱一首英文兒歌,或表演一個英語小故事。三四年級的學生可以兩人自編口頭對話或運用所學句型進行簡單的自我介紹。五六年級的學生可以圍繞一個主題進行口頭匯報活動(如介紹旅游景點,天氣預報等),也可以分角色表演故事、講故事。對于敢于進行口語展示的學生,要鼓勵和表揚,定期總結口語展示的優點和需要改進的地方,讓“演員”和“聽眾”都有所收獲,這種方法有效激發了學生說英語的熱情,培養了他們說英語的自信心,促進了他們說英語的能力。
2.看圖說話
看圖說話符合學生抽象思維和具體形象思維的發展規律。圖片能為創造語言氛圍、迅速提供語言環境提供了切實可行的橋梁。尤其在低中年級的課堂教學。老師利用直觀、生動的圖片給學生提供創造性語言活動的機會,這樣能降低難度,有助于提高學生口語能力。
3.Pair-work talking
這種形式注重體現學生的主體性,最能激發學生的興趣,也最能讓學生在相互的聯系中互相檢驗、互相幫助所說的語言。小學英語教材中的對話是很貼近小學生日常生活的, 生生之間的對話就成了培養學生說話和交際能力的重要方法。教師在課堂上一定要給學生充分的相互練習的時間,讓他們有時間相互討論,在說給全班同學聽時能夠更默契,這樣才能達到比較好的效果。在學生自由練習時,教師要巡視,給學生適當的指導和幫助。特別是要對那些口頭表達能力弱、接受能力慢的學生,老師要給予更多鼓勵,更多的個別輔導,幫助建立英語交流的自信心,使他們也能大膽的參與到語言的聯系中來。
4.情境表演
表演能夠培養學生之間的合作能力,通過共同完成一項任務,能夠較好地培養學生綜合運用語言知識、共同提高表演和語言表達能力。在有了一定量的語言詞匯、句型的時候,可以設計一些比較真實的情景,也可以根據課本提供的情景,鼓勵學生創造性地交流活動。例如:在學習了問路的句型時,可以讓學生以“外國人到廣州旅游”為情境進行英語表演。
總而言之,聽、說、讀、寫是英語的四項基本技能。小學英語老師可以從“聽、說”入手,注重培養良好的聽的習慣,創設豐富多彩、形式活潑的說的情境,通過多種方法提高學生說英語的能力,培養學生積極交往、有效互動、建立和維持良好的人際關系,逐步提高學生的英語學習能力和文化品格。
責任編輯 龍建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