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宗勝 朱琳 楊希雷



摘要:將新冠肺炎疫情對經濟社會的沖擊與非典疫情時進行比較,可以得出新冠肺炎疫情在短期和長期影響的基本判斷。當年我國處置非典疫情的經歷證明,即使較大規模疫情對經濟的沖擊也是短暫的,不會改變我國經濟長期發展的態勢。我國當前宏觀經濟表現、行業產業發展受到的沖擊以及施行的政策措施顯示,雖然此次新冠疫情的沖擊可能比非典疫情更大些,但中國經濟的韌性不容低估,中國經濟具有相當的潛力和充足的活力,而且此次采取的處置方略更有針對性,正在推出和將要推出的政策更有力度和成效,因此保持全年中國經濟穩定發展依然可期。
關鍵詞:經濟發展;非典;新冠疫情;增長速度
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對全國人民的身心健康產生了沖擊,并牽涉社會經濟的各行各業。為了保護人民生命健康,國家采取了各種嚴格措施,但這也不可避免地會對中國經濟產生負面影響。隨著疫情形勢的逐步好轉,很多地區已經推出防疫與發展并重的戰略舉措,一些機構和學者開始預測這次疫情對中國經濟的影響程度,有的比較樂觀,有的比較悲觀,很多觀點頗具爭議。
2003年我國處置非典疫情的經歷證明,大規模短暫疫情不會改變經濟長期發展的態勢,中國經濟仍具有相當的潛力和活力。根據當前新冠肺炎疫情對中國經濟的影響,以及我國宏觀經濟表現、行業產業發展以及政策措施,本文認為中國經濟的韌性不容低估,雖然新冠疫情短期內對全國經濟的沖擊是很大的,但只要科學借鑒非典處置經驗,正視疫情影響,全力推出各種舉措,保持中國經濟穩定發展目標依然是可期的。當然,這還是一些初步的判斷,需要根據疫情防控進展不斷改進和提煉。
一、2003年非典疫情致不少行業受損,增速下滑,但并未改變全年向好趨勢
2003年春夏期間肆虐的非典疫情給我國當時經濟帶來了嚴峻的挑戰,持續了幾個月的疫情給部分行業造成了非常嚴重的損失。非典疫情已經過去了17年,非典時期的影響也早已在我國經濟飛速發展的過程中成為了過去,但是非典疫情防控給我們帶來的經驗仍然是有效的,對我們今天處置新冠肺炎疫情蔓延仍是有啟發的。
從大量的數據來看,非典疫情給我國經濟帶來的嚴重損失是短期的、暫時性的。這可以從交通運輸業、旅游業和住宿餐飲業等幾個行業的變動情況,以及整個國內生產總值增長速度的變動情況得到證實。
(一)交通運輸業受到很大沖擊,運輸量減少
交通運輸是疫情傳播的最大的潛在載體,因此,交通運輸業在非典期間首當其沖受到影響(如圖1、圖2所示)。交通運輸主要分貨運和客運兩種。疫情期間除鐵路貨運量一直保持不低于5%的增速以外,總貨運量和公路貨運量增速均發生了不同程度的下降,2003年5月,總貨運量同比下降了15.2%,公路貨運量同比下降了21%。而客運量增速同比全面下降,2003年5月達到最大下降幅度,總客運量、鐵路客運量和公路客運量分別下降了41.38%、61.28%和39.86%。但無論是客運還是貨運,均在8月份以后開始逐漸回升,達到了一個相對穩定的增長態勢。
(二)旅游業遭受重創,損失明顯
為了控制非典疫情的蔓延,避免人群的大規模集聚,經過慎重的考慮和權衡,國家取消了當年的“五一黃金周”假期,國家旅游局下令不允許進行任何形式的旅游促銷活動,禁止組織和參與跨地區旅游。世界衛生組織更是向中國下達了“旅游警示”,全球先后有130多個國家對中國居民的出入境進行了限制,加上當時人們對疫情的恐懼,自覺居家隔離,更使中國的旅游業受到了極大的打擊。對人流和環境依賴度最大的旅游業一度陷入了癱瘓,國內國際旅游團紛紛選擇退票,旅游人數銳減,旅行社停業。
4—5月份一直是旅游業最為旺盛的時期,但是由于非典疫情的發生,2003年的“五一黃金周”卻遭到前所未有的重創(如圖3所示),2003年4月,入境旅游人數同比下降了37.08%,外國人入境旅游人數同比下降了53.52%,5月份,同比分別下降了31.01%和70.50%。因為旅游人數的減少,旅游外匯收入也受到了巨大的影響,2003年4月,旅游外匯收入和外國人旅游外匯收入分別同比下降了49.32%和60.45%,到5月份,下降幅度分別達到了58.68%和76.46%。6月份以后,這種現象得到了有效的緩解,增長速度雖未達到非典疫情暴發之前的增速,但基本保持了穩定狀態。
(三)住宿餐飲業經歷寒冬,銷售額下降
自非典疫情以來,全國住宿餐飲業的零售額出現了明顯的回落,盡管飯店和賓館每天都采取了消毒措施,但是仍然無法阻止疫情下客源的減少,甚至部分飯店和賓館處于停店待業狀態,曾經熱鬧無比的住宿餐飲業變得人跡罕見(如圖4所示)。自2003年4月份以來,全國的住宿餐飲業銷售額經歷大幅度的下降,相比于一季度增幅下降了3.6個百分點,相比于2002年同期增幅下降了3.9個百分點。而在第三季度,增速顯現出了強勁的回升態勢,在非典疫情過后,有部分經濟學家稱此種現象為“報復性回升”。
(四)對三次產業均產生影響,增加值不同程度下降
非典疫情的發展對三次產業增加值也產生了不同的影響,但總體的增長趨勢是相同的,均在二季度產生了不同幅度的下降(如圖5所示),其中第一產業、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在二季度的增加值增速分別為1.7%、11.3%、8.7%,相比于一季度分別下降了1.1個百分點、1.9個百分點和1.8個百分點。但可以看出,從三季度開始,第一產業和第二產業增加值的增速有所回升,第三產業增加值增速則在四季度逐漸回升。
(五)財政支出陡增,財政體系承受強大壓力
非典疫情期間,國家加大了對各地方政府財政支出的幅度,4月份一般公共預算支出同比增速達到16.59%,5月份達到26.46%。增長幅度以5月份為最高點在疫情期間形成了一個“倒V”字型的增長態勢。7月份以后同比增速出現回落,并基本在一個穩定范圍內波動(如圖6所示)。
(六)對外貿易影響較小,恢復時間較短
非典疫情對進口產生了一定程度的沖擊,2003年4月份進口額同比產生了明顯的下降,從3月份的45.1%下降到了34.4%,增速下降了10.7個百分點。從其增速變化可以看出,出口增速并未發生較大幅度的變化,8月份以后進出口增速都有所增加,到12月基本與前一年同期增速持平(如圖7所示)。
(七)總體國內生產總值受到影響,增速減緩
2003年一季度國內生產總值增加11.1%,二季度受非典疫情的影響,國內生產總值明顯下降,下降了2個百分點,相比于2002年同期,僅略升了0.3%。但自三季度以后國內生產總值增速又呈現出了平穩上升的態勢(如圖8所示),從我國的官方統計數據可以看出,這種高速增長一直持續到我國召開2008年北京奧運會以后。
通過上述分析我們發現,雖然在非典疫情期間我國的許多產業都受到了較大的沖擊,尤其是交通運輸業、住宿餐飲業和旅游業等甚至出現了斷崖式的下降,但是綜觀2003年全年的經濟走勢,疫情過后這些產業都出現了不同程度的回升,并且在四季度其增速基本回到正常水平,非典期間經濟增速雖受到極大的沖擊,但未改變經濟積極向好的趨勢。
二、新冠肺炎疫情對行業短時沖擊更大,但仍不可能改變中國經濟基本趨勢
2019年年底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給我國各行各業帶來了極大的影響,與非典疫情類似,短期內會對全國經濟造成巨大的沖擊。目前中國疫情防控形勢積極向好,國內的經濟發展也趨于穩定,而且在此次疫情中,中國展現出了經濟的持久性和堅韌性。新冠肺炎疫情短期沖擊沒有改變也不會改變我國長期向好、穩中向好的基本面和發展趨勢。
(一)新冠肺炎疫情沖擊不同行業,其中對交通服務類行業可能是極嚴重的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為避免人口大規模流動和聚集,采取了居家隔離、延長春節假期等舉措,部分省區采取封閉防控措施,禁止大規模人口流動,最直接的表現是全社會重點維持正常生活剛性消費需求,大幅降低社會需要,因此導致生產驟降,企業延期復工。
由于我國產業結構的不斷調整和升級,與2003年非典時期相比,我國的產業結構現在已經發生了重大變化①。非典時期我國的支柱產業是第二產業,其中以制造業為主體約占國內生產總值的45.6%,而第一、第三產業在國內生產總值的占比分別為12.3%、42%。而現在根據2019年的數據核算顯示,第三產業增加值占我國國內生產總值的53.9%,已經成為國民經濟重點支柱,第二產業增加值下降39%,第一產業更低。因此,在此次疫情中第三產業便首當其沖受到重大影響。
據初步數據顯示,在經濟總量中占比達50%多的第三產業,受新冠肺炎疫情沖擊最大,尤其是生活性服務業幾乎處于停擺的狀態。住宿餐飲、旅游、交通運輸等是受疫情影響嚴重的主要行業。此次疫情暴發正值春節假期,因此,其對交通運輸、住宿餐飲和旅游業的打擊將比非典時期更大。根據國家統計局統計,2019年全國餐飲收入46721億元,春節檔餐飲收入為7241.755億元,占全國餐飲收入的15.5%。而今年春節期間餐飲業損失嚴重,慘遭“滑鐵盧”。2月12日中國烹飪協會發布《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對中國餐飲業影響報告》顯示,相比2019年春節,疫情期間78%的餐飲企業經營損失達100%。2月份中國70%左右的酒店停止營業,線下批發零售80%停止,一季度增速回落7-8個百分點,節后全國旅游客運總量僅為去年春節同期的1/6,貨運量增速也下降5-6個百分點。統計局最新數據顯示,2020年一季度住宿餐飲業銷售額為2821億元,相比去年同期4234.9億元下降35.3個百分點,批發零售業一季度銷售額為18750億元,相比2019年同期21959.2億元下降了17.8個百分點。
房地產行業也受到了不可忽視的影響。房地產業在1月份初中期還基本正常經營, 但1月26日之后受疫情防控政策影響,銷售普遍處于停滯狀態,開發業務受疫情防控影響,復工進度緩慢。有專家預測,從房地產開發看,最差的情況下,疫情可能導致房地產開發投資下降37.53%②。盡管2020年前已開工項目會陸續復工,但原定新開工項目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影響。根據國家統計局的最新數據顯示,2020年第一季度房地產開發投資為21963億元,相比2019年同期下降了7.7個百分點。這是近三十年來我國房地產開發投資首次跌破零點。
重度依賴于假期尤其是“黃金周”的旅游業,由于疫情在全國迅速蔓延,主要景點停止營業,導致2020年春節假期旅游業幾乎顆粒無收。另外,雖然國內的疫情已經得到了很好的控制,但是全球疫情仍呈暴發的態勢,近期期望國內經濟完全恢復正常不會實現,旅游業在第一季度基本呈現了一個空檔期。有專業機構將疫情對旅游經濟的影響進行了仿真測算,其基準結果顯示,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2020年全年我國旅游將較2019年減少9.32億人次,旅游總收入減少約1.18萬億元③。也有研究報告認為餐飲、旅游、電影、交通運輸、教育培訓等行業受沖擊最大,其估計春節假期損失電影票房70億(市場預測)+餐飲零售5000億(假設腰斬)+旅游市場5000億(完全凍結),短短7天,僅這三個行業直接經濟損失就超過1萬億,占2019年一季度GDP21.8萬億的4.6%,這還不包括其他行業④。
除此之外,交通運輸業也未能幸免。據公開信息顯示,截至2月18日,為期40天的春運正式結束,全國鐵路、公路、水路、民航共發送旅客14.76億人次,較去年同期的29.8億人次下降50.3%。截至3月1日,全國鐵路、公路、水路、民航共發送旅客1613.86萬人次,環比增加1.71%⑤。其中,鐵路旅客發送量30849萬人,比2019年同期下降46.3個百分點,鐵路貨物總發送量69376萬噸,比2019年同期增長1.9個百分點,其中2月份旅客發送量和貨運總發送量分別為3723萬人和32243萬噸⑥。公路貨物運輸量289984萬噸,為2019年同期的75.2%,公路旅客運輸量102056萬人,為2019年同期47.6%,其中2月份貨物運輸量和旅客運輸量分別為82638萬噸和13792萬人。可以說,在復工潮的影響下,客流量出現了小幅反彈。而就非典疫情期間的經驗來看,疫情對交通運輸業的影響屬于短期陣痛,疫情結束后會迎來一個大幅度反彈。
可見,這次疫情的短期沖擊直接指向是服務業,即大的范圍看是第三產業首當其沖。當然,對第二產業的沖擊也是明顯的。疫情初期,有研究機構發布的報告估計,本次疫情對2020年一季度服務業帶來約9000億元的產值損失,第二產業經濟損失2500億元⑦。到目前為止,全國基本已經實現全面復工復產,第二產業生產經營活動基本回歸正軌。國家統計局最新發布的第一季度數據顯示,2020年第一季度第二產業增加值為73638億元,同比實際增速下降了9.6個百分點。
此次疫情的暴發正值冬季,對農業的短期影響是可控的。目前全國都在全力以赴,確保不誤農時,保障夏糧豐收,確保糧食和重要副食安全。據國家統計局數據,2020年全國冬小麥播種面積 3.31億畝,全國冬小麥一、二類苗占比分別為 23%、77%,苗情明顯好于2019年同期。糧食生產情況總體而言是正常的。蔬果等產品銷售雖受到了一定的影響,產生了積壓、銷售受阻的情況,某種程度而言影響了相關農戶和商戶的生產積極性和銷售積極性,但隨著疫情的緩解這種情況也得到了緩和,其所帶來的損失還有待評估,但初步預計是有限的,在可控的范圍內。對禽畜和水產養殖造成的短期沖擊較大,疫情所帶來的交通管制等,導致飼料供應受阻,市場需求量減少,給畜牧業和水產養殖業帶來了直接的經濟損失。國家也針對這些情況及時出臺了各種政策,在最大程度上減少了第一產業的損失,所以其對我國的經濟不會帶來較大的影響。
總之,當前疫情短期內已經對中國經濟社會造成重大影響,這是毋庸置疑的。我們認為一些行業或產業受沖擊較大的主要原因主要有以下三點:一是消費需求萎縮,新冠肺炎疫情的發生,抑制了中國春節期間的旺季需求,除醫藥健康產業外,交通、餐飲、旅游、文化娛樂等消費均被抑制。二是勞動力資源大量減少或成本上升,勞動力市場方面主要體現在企業開復工時間推遲,勞動力返崗時間有所錯后,與疫情相關的行業企業缺工明顯,部分招聘求職活動暫時性推遲。多地封城封路,城鄉交通運輸不暢,物流成本上升等帶來成本的提高。三是各地政府發布關于延遲企業復工的通知,一些重大項目被推遲,生產停止,也導致大批中小企業倒閉而退出市場,據估計破產率在10%—30%左右。
(二)新冠肺炎疫情沖擊了一些行業,但也強化催生了一些與防控疫情有關的行業
此次疫情在嚴重打擊旅游業、交通運輸業、住宿餐飲業等行業的同時,一些與應對和防控新冠肺炎疫情有關的行業,諸如醫藥業、網上購物、傳媒業、電信業等行業的市場需求大增,獲得了新的發展契機。
1.大眾對用于防控新冠肺炎疫情的有關傳染性疾病類產品的需求大增,人們對相關的衛生保健品,如醫藥、醫療器械、衛生防護、消毒洗滌用品等的需求增多,為此類產品的生產企業和行業的發展提供了更多的發展機會和生存的空間,如媒體多次報道,2020年的口罩生產一直是供不應求,至今缺貨。
2.非典疫情時催生的經營和消費模式,電子商務、網上購物、電話、手機短信、網絡通信等在這次應對新冠肺炎疫情過程中明顯發揮了更加重要的作用。更多的企業利用網絡進行線上商業活動,網上購物量明顯增多,拉動了商品配送的需求。
3.與網絡有關的行業都成為更大的受益者,電子商務等產業活力明顯上升,網上交易量明顯增多,通信類軟件也被更多的個人和企業所接受,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逐漸習慣并接受通過網絡閱讀新聞,獲取資訊,通過網絡軟件進行溝通和交流,通過網絡電子游戲進行休閑娛樂,網絡占據了越來越重要的地位。
4.空中課堂、云課堂在全國范圍內普及,通過網絡進行授課,使網絡與教育的關系變得緊密,促進了多樣化教育手段的普及。
5.對通訊和相關信息產業的發展起到更大推動作用,非典疫情時人們開始更多地依賴電話、移動電話和網絡進行交流和通信,而這次應對疫情則把打電話、發微信作為了最重要的交流模式,導致疫情期間移動通信商的業務量可能成倍增長。
6.與就業相關的APP在此次疫情中作用突顯。為最大程度減少疫情對畢業生的影響,教育部依托教育部大學就業網,與前程無憂、智聯招聘、BOSS直聘、中華英才網、獵聘網等5個招聘網站開展深度合作,開辟專區為畢業生提供免費就業服務專區。使受疫情影響難以進行現場招聘的情況得到了有效的緩解,盡可能地保證了畢業生的穩定就業。
7.推動了遠程醫療的發展,本次疫情蔓延至全國,在疫情范圍廣而醫療專家有限的情況下,遠程醫療發揮了巨大的作用,專家可以在異地治療一些危重病人,有效地解決了醫患不均的情況,新建的火神山醫院就有遠程醫療的設備。
8.在線直播、短視頻等線上娛樂項目獲得空前的發展機遇。據統計,2020年1月5日抖音活躍用戶數量超過4億,通過此次疫情,許多人的手機里都會有一兩個短視頻APP,它或許會創造一個新的商業傳奇。
9.生鮮電商面臨良好的發展前景。疫情期間,大部分線下需求轉為線上需求,據統計2020年除夕到初七,線上生鮮果蔬交易數增長149%,社區電商交易數增長322%,京東生鮮業務相對節前環比增長370%[1]。
10.物流的發展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了極大的便利,經過此次疫情物流行業可能將進入空前繁榮的時期。
11.疫情中AI相關產業,如診療機器人、看護機器人、送貨機器人等的出現讓人們看到了新的發展機遇,它們能有效地減少人與人的接觸,且移動靈活,能夠提供24小時不間斷服務,在很大程度上減少了工作人員的壓力。
如此等等,一些適應疫情防控的行業和新產品都會獲得新的發展契機。當然這些增長亮點遠不足夠抵消受沖擊行業的下滑,但終究是一些穩定增長的積極因素。
(三)短期沖擊可能很大但不會有長期影響,更不會改變中國經濟總體趨勢
新冠肺炎疫情屬于突發事件,與2003年非典疫情相比,影響范圍更大、持續時間更長。但從長期來看,中國經濟趨勢不會改變。一些研究機構的評估也驗證了這一觀點⑧。有學者認為此次疫情可視為一個短期的經濟沖擊,使總需求和總供給曲線有一個短期平移。但是,隨著時間延長,沖擊將逐漸減弱,經濟增長終究會回到原有的軌跡。因此,長期內不影響經濟向好的根本趨勢[2]。
中國物質基礎雄厚,產業鏈完整,為我們抗擊疫情提供了堅實后盾,這也是我國應對經濟調整、保持長期向好的基石。較2003年非典疫情時,2019年中國GDP增長翻了6番,服務業占整個GDP的比重相比2003年增長了約30%,中小企業的數目增長約1倍以上。自改革開放以來經過40多年的發展,中國已經成為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制造業大國,根據世界銀行的數據顯示,2010年我國制造業增加值首次超過美國居世界首位,2018年我國制造業增加值占世界總份額的比重達到28個百分點以上,且中國是世界上唯一一個擁有聯合國產業分類中全部工業門類的國家,在未來的發展中,中國將經歷更加快速的發展,由制造業大國向制造業強國轉換。完整的產業配套,增強了我國經濟的抗風險能力。
疫情也不會改變中國投融資中長期向上的趨勢。有研究認為受本次疫情影響,投資將繼續下挫,并且受影響程度相較于非典期間更為劇烈。但也有研究認為由于突發疫情是短期事件,依然不會大幅度破壞固定資產、房地產投資規模周期性穩步上升的規律[3]。我們研究認為,疫情會推遲投資,但抑制不了投資,逆周期調節必會加大投資力度,特別是新基建投資可能會帶來更多新的投資領域。5G、特高壓、城際交通、新能源充電樁、大數據中心、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等領域會開啟新一輪項目投資熱潮,助力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
此外,消費這駕拉動中國經濟增長的主力馬車,也將在疫情后發揮更大的潛力。隨著國內疫情防控形勢持續向好,前期被抑制或延遲的消費需求可能會加快釋放。疫情防控期間的“封城”、限制人員流動、企業停產停工等舉措大幅度抑制了消費,但這些舉措有利于防控疫情。疫情期間被壓抑的需求將在疫情過后集中反彈,帶動經濟回升,預計下半年我國經濟將逐漸回暖。有研究機構認為,短期內消費增速將大幅度下降,但中長期消費潛力釋放和消費升級趨勢不變,短期內消費增速將大幅度放緩甚至腰斬,但這部分被抑制的消費需求有望在疫情結束后得到有效釋放⑨。此外,雖然疫情對第三產業影響最大,但會出現行業和服務供給方式的替代,疫情即便是在中期得到抑制,第三產業下降幅度也不會太大,因為人們的消費需求總體上是平衡的。
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國際化進程不斷加快,外向型經濟特征逐步凸顯, 外貿出口作為經濟增長的引擎極大地促進了我國的經濟增長[4]。相比2003年非典時期,2019年我國進出口總額增長3倍以上,其中出口總額增長接近4倍。對外資的利用也增加近1.5倍,在中國新設的外資企業也增長了50%左右。中國基于創造增加值的貿易增長約6倍,在全球價值鏈中的地位也提高了1.6倍左右。疫情對外貿進出口造成一定短期沖擊,但我國外貿依然保持較高的競爭力,并且隨著國內疫情的好轉,我國加大了對國外的出口支援,在一定程度上進一步優化了我國的外貿區域結構。2020年1—3月,中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貿易實現了3.2%的增長。東盟則超過歐盟成為我國第一大貿易伙伴,一季度,我國對東盟進出口9913.4億元,增長6.1%,占我國外貿總值的15.1%。相比海外疫情的擴散,我國疫情防控成效明顯,總體上國際交流合作態勢向好。
(四)一季度增速因疫情明顯降低,或使全年經濟增速下降兩個百分點
從短期看,新冠肺炎疫情對我國經濟增長的沖擊非常明顯。自疫情暴發以來,不少國內外機構對中國經濟增長速度進行了預測。多數研究認為,一季度GDP增速可能會嚴重下降,剩下三個季度增速將根據疫情結束時間逐步回升,全年GDP增長將呈現出“V型”形態(如圖9所示)。也有比較樂觀的預測,認為本次疫情短期內致一季度經濟增速明顯下滑,但如果疫情能很快得到有效控制,二季度經濟增速有望回升,預期2020全年經濟增速5.6%。有學者認為,即便考慮到這次疫情的蔓延范圍和實施阻隔政策,對當期經濟活動的沖擊確實很大,但持續的時間不會長,最大可能只是一季度GDP增速下降較大⑩。有機構作了有條件的預測,即在政策應對得當的前提下,若新冠肺炎疫情能夠在一季度得到控制,實現全面復工,疫情對中國經濟增長的總體影響為-0.17個百分點;若疫情持續到第二、第三或第四季度,預計對經濟增長的影響分別為-0.36、-0.55和-0.77個百分點11。
在疫情初期筆者也對疫情的發展和對經濟的沖擊進行了預測。我們的預測結果比一些看法樂觀,比另外觀點又更實際些。結合疫情對主要產業行業的影響,預計2020年后三個季度增速均會下降到5%左右。因此本文認為2020年全年GDP增速將在5%的增長水平波動,但究竟增速能維持在什么水平,還要依疫情的發展趨勢而定,特別是要考慮海外疫情的擴散對我國經濟的影響還未完全顯現。
現在,國家統計局已經公布2020年第一季度的經濟數據,根據初步核算,2020年第一季度國內生產總值206504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同比下降6.8%;分產業來看,第一產業增加值10186億元,同比下降3.2%;第二產業增加值73638億元,同比下降9.6%;第三產業增加值122680億元,同比下降5.2%。從數據來看,國內各研究機構以及專家學者對疫情的沖擊有些樂觀。加之現在疫情的全球大暴發,其對我國全年GDP的影響可能將會比預期的更差些。但是隨著復工復產的穩步進行,我們有理由相信只要全國上下一心積極應對,疫情結束后可能有較大的回升,全年會略有影響,但較大的短期干擾不至于影響全年態勢,更不會影響中長期趨勢,不會改變中國在世界經濟中的地位和格局。
通過各個機構的預測以及現階段公布的數據,我們可以看到,今年對世界和中國經濟而言都是不平凡的一年,在疫情的沖擊下,我國的經濟會面臨更加嚴峻的局面,根據現在我國和國際上的情況,我們初步預測,此次疫情或許會使我國全年經濟下降兩個百分點甚至更多。
三、借鑒非典疫情防控舉措加大新冠肺炎疫情應對力度,保證全年經濟穩定增長
如上文所述,此次新冠肺炎疫情同非典疫情一樣,是一場突如其來的短期性災難,非典疫情之所以并沒有影響我國經濟長期向好的走勢,與我國當時出臺的各項政策舉措起到的巨大支撐和刺激作用是分不開的。
非典時期,我國主要出臺政策舉措如下:
1.及時調整財政支出結構。政府大幅度增加醫療衛生方面的開支,增加公共衛生特別是農村基礎醫療合作服務,以及環保等方面的財政支出,以減輕疫情影響。2.延長減免稅費政策。對于受疫情沖擊較為嚴重的地區,適度延長了已經出臺的有關稅費減免時間,把短期減免稅費與長期稅制改革結合起來,從而減少疫情帶來的損失。3.推出政策性貸款幫扶中小企業。當年一些中小企業,尤其是從事服務業的中小企業在疫情中受到了很大影響,大批停產、停業。政府除擴大減免稅政策外,還出臺了政策性貸款,給予中小企業短期資金支持,幫助中小企業渡過難關。4.對部分行業減免行政事業性收費。對飲食、旅店、旅游業、娛樂業、集貿市場免收集貿市場管理費、個體工商戶管理費、衛生監測費、衛生質量檢驗費、預防性體檢費、疫情處理費、衛生許可證審辦費、環境監測服務費、排污費、占道費、城市排水設施有償使用費等。5.維持和擴大就業規模。鼓勵用人單位與職工共渡難關,將受影響的行業單位和勞動密集型單位作為重點對象予以扶持。6.及時推出一些大型的基礎設施項目,把中長期固定投資作為投資活動的主體。在穩定中長期投資的同時,加強公共衛生、交通道路、重點項目等等基礎設施建設,國債和預算內建設資金優先安排疫情相關防治工作急需項目。7.對旅游業給予扶持。對賓館、飯店、旅游景區(點)、旅行社、旅游車船公司等旅游企業,凡按時繳納企業基本養老保險費、基本醫療保險費和失業保險費確有困難的,可按程序報經所在地勞動保障和地稅部門審批予以緩繳。8.建立更加健全的突發事件應急機制。打破條塊分割的管理格局,明確責任,建立應急基金。提高信息的透明度,加強輿論監管,提高對突發事件的預警能力。
非典期間的這些政策舉措,對今天應對新冠肺炎疫情仍可借用。從目前出臺的各項政策舉措看,國家有關部門已經借鑒了非典疫情時期政策舉措,并且有所創新和發展。然而,2020年于我國而言是至關重要的一年,我國要實現第一個百年目標,要收官第十三個五年規劃,要實現脫貧攻堅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要實現比2010年國內生產總值翻一番的目標。為此,必須保持平穩的經濟增速。疫情發生前,國家有關部門預計2020年中國經濟增長速度可能在6%左右[5]。現在看來,在一季度受疫情影響增速為負6.8%已成事實的前提下,必須采取一些更有效且更有力度的舉措,否則全年目標的實現將受到重大挑戰。
為更加適應我國目前應對疫情常態化和經濟發展逐步復蘇的狀況,保證我國經濟的持續穩定增長,在國家已經提出的穩就業、穩金融、穩外貿、穩外資、穩投資、穩預期“六穩”措施基礎上,要更加完善和健全財政、貨幣、就業、外貿、投資等政策協同和傳導落實機制,才能確保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
(一)提高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的精準性
疫情期間及疫情過后相當一段時間內,實體經濟下滑,微觀企業存貨積壓,產品滯銷,現金緊張,投資下降,需要政府通過擴張性財政政策加以熨平。財政政策除了適度擴張提高赤字率外,更要注意提高政策實施的精準性,提高對疫情后經濟恢復的支持效力。一是采取減稅降費和定向補貼支持企業復工復產,促進供給恢復。重點支持受疫情沖擊較大的生產行業和疫情影響較大的一些小型企業、城市個體工商戶、農民工等微觀主體,建議通過定向減稅、發放補貼等方式進行救助支持,比如可按復工人數發放獎勵或補貼,直接激勵企業主加快復工復產力度。二是要加大對餐飲、旅游、住宿、運輸、文體娛樂等與消費緊密相關行業的減稅降費力度,對部分重點企業也可直接提供財政貼息和補貼。三是加大對民生、就業等領域的扶持,進一步穩定就業并激勵消費,可更廣泛借鑒國外的經驗,對民眾發放更大額度消費券,直接刺激消費。四是加大對于外向型經濟的扶持力度。隨著疫情在世界范圍內的蔓延,其對我國的外向型經濟沖擊越來越明顯。除了已經出臺的提高出口退稅效率、擴大內銷選擇性征收關稅試點政策等稅收優惠外,可加大與外向型經濟相關聯的自貿區、自貿港、保稅區等區域的財稅政策優惠力度。五是作為長遠措施,財政要通過加大在醫療、社會保障等民生和公共領域的投資,來提升社會以及民眾抵御風險的能力。六是貨幣政策方面要更加靈活,最重要的是要切實提供給小微企業以信貸支持,運用定向降準、降息、再貸款等手段,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引導貸款市場利率下行,把資金用到支持實體經濟特別是中小微企業上。除了降低短期市場利率以外,可考慮根據經濟復蘇情況較大幅度降低中長期信貸利率。
(二)努力切實破解小微企業融資難
小微企業融資難問題一直存在,受新冠肺炎疫情沖擊,企業償債能力下降、現金流吃緊,小微企業資金鏈緊張的問題再次凸顯。一是加強融資服務基礎設施建設,解決小微企業融資中存在的信息不對稱、信用不充分等問題。二是建立專項貸款,通過適當下調貸款利率、增加信用貸款和中長期貸款等方式,解決小微企業融資資金來源問題。三是順應金融科技發展趨勢,推動移動互聯網、大數據等先進技術在小微企業融資中的應用,提高小微企業融資的可獲得性、便利性。四是推動金融創新,發揮“金融資產交易所”等平臺支持中小企業發展的重要功能。經過此次疫情后,中小企業資產質量、經營情況都會發生變化,迫切需要利用全國性的金融資產交易平臺,盤活存量資產渡過困難。
(三)持續優化外貿結構
近些年在美國發起的貿易保護主義浪潮的沖擊下,全球化已經經受了嚴峻考驗;這次新冠肺炎疫情的全球爆發,使全球供應鏈、產業鏈甚至世界貿易格局都可能發生更多更大的變化,“去中國化”“中美脫鉤”,疊加逆全球化的背景,勢必使我國對外貿易前景更加模糊和困難。因此,要更加發展多元化的外部市場和內部主體,才能夠為我國的外貿帶來更大的緩沖和發展空間。一是優化區域結構,通過“一帶一路”建設等進一步促進外部市場多元化,防止個別市場波動對整體外貿發展趨勢的影響。如筆者在《中國經濟發展新常態十大趨勢性變化及因應策略》所指出的,我國應當加強對亞歐新興經濟體的聯系,擴大對亞非拉沿線各國的出口,分散過去與美加等國單一市場所帶來的風險;應當進一步提高出口產品質量,擴大技術密集型產品的出口規模;同時積極利用國際貿易爭端解決機制和解決平臺,爭取有效解決各種貿易摩擦,維護中國出口企業的利益[6]。2019年即使在對美貿易出現大幅度下跌的情況下,我國的外貿進出口總值達到31.54萬億元,同比增長3.4%,進出口貿易額再創新高,這其中新興市場外貿對此貢獻重大,特別是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貿易合作為保持外貿穩定增長創造了更大的空間。二是擴大我國貿易主體結構。2020年,民營企業進出口占我國外貿總值的42.4%,比2019年同期提升1.9個百分點。其中,出口1.71萬億元,下降7.3%,占出口總值的51.4%;進口1.07萬億元,增長7.9%,占進口總值的33.1%。民營企業在我國的外貿進出口中占有越來越重要的地位,是拉動我國外貿的主力軍。因此政府應大力扶持民營企業的發展,提高民營企業應對風險的能力,進一步加強對民營企業的引導,加強企業海外投資服務,健全和完善面向民營外貿企業的服務體系,在法律、法規、社會化服務建設等方面為民營企業“走出去”保駕護航。
(四)切實擴大有效投資
一是要利用制度優勢發揮國有企業的中堅引領作用,加快政府投資項目建設,特別是一些常規基建項目,應當是當前應對疫情增加投資的重點。比如廣大農村地區在電力、道路、通信、機場,甚至是公共房屋和廁所等,都還嚴重落后,學校、醫院、郵電及其他服務設施也嚴重不足,在農村地區建設這些項目不但不會重復,并且是補齊短板,需要大力加大投資建設。二是聚焦疫情中催生出的新產業和新基建。針對疫情暴露出的新問題及展露出新產業項目,可能也需要加大新方向上的新基建,保證國民經濟及時轉換結構,培育并產生新的增長源。防控疫情催生的新需求將在疫情后繼續存在,要對疫情中催生出的新產業給以引導性投資,例如對在線教育、智能配送、遠程辦公、智慧醫療、5G技術等進行前期的引導性投資,形成大量新的應用場景,催生未來產業發展重點。三是圍繞即將開始的新時期規劃,加大對戰略性新興產業和轉型升級項目的支持,提升產業基礎能力和產業鏈水平,對涉及長遠發展的核心重大產業、科技創新等項目進行重點投資,積極做好前瞻布局。四是深入推進“互聯網+”行動,加快數字經濟創新發展試驗區建設,積極運用中央預算內投資等各方面資金,加強包括5G、數據中心、工業互聯網等新型建設,推進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物聯網等技術的集成創新和融合運用,加快培育數字經濟產業。
總之,中國應對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已經向常態化疫情防控轉變,因此,現階段在做好服務“復工復產”防疫工作的基礎上,更重要的是保持經濟的穩定發展。同非典時期的防控措施相比較,此次面對新冠肺炎疫情,各級政府在疫情防控和穩定經濟發展方面的效率和力度都得到顯著提升,具有采取措施更及時,覆蓋范圍更廣泛,政策制定更具體更有針對性、目標更明確的創新特點。同時,我國作為一個人口越過14億、國土近千萬平方千米、50多個民族的世界大國,回旋余地更大,市場更大,經濟韌性也更加強大。因此,如果在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發展過程中,加強各種舉措的實施,我們有更充分的理由相信,我國經濟一定會在最短的時期內恢復活力,從而實現全年及長期的穩定高效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