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文明
在戰“疫”和戰“貧”的關鍵時期,鄖西縣堅持黨建“主業”與脫貧攻堅“主責”相統一,建強骨干隊伍、筑牢基層黨組織戰斗堡壘,打造決勝脫貧攻堅收官戰強勁的“紅色引擎”。
筑牢戰斗堡壘,增強“牽引力”。推進基層黨組織規范化建設。開展“黨支部規范化建設年”等活動,分層分類推進規范化建設;扎實開展“村村到”活動,32名縣級黨員干部對全縣286個村開展排查、整改、提升工作;采取“一村一策”,對68個軟弱渙散村黨組織進行整治提升。強化基層黨組織核心引領作用。各級黨組織推動建成扶貧車間113個、各類新型市場經營主體615家;在北京等地成立流動黨組織,大力實施黨建引領就業扶貧,全縣10余萬名農民工“疫”中“點對點”有序輸出。夯實決勝脫貧攻堅戰的思想根基。創新黨員理想信念教育新模式,新建魏登殿扶貧精神教育基地等10個現場教學點,將紅色傳統文化和新時代扶貧精神相融合,形成 “黨校+基地+實踐點”立體黨性教育網絡。
建強骨干隊伍,激發“活力”。強力選優配強“領頭雁”。從回歸能人、退伍軍人、產業大戶中選拔群眾公認的帶頭人,換屆后,吸引89名能人回村任職,其中32人擔任村主職干部,進一步優化村“兩委”班子結構。著力整治“三支隊伍”。創新開展村“兩委”干部、村級后備干部和農村黨員“三支隊伍”專項整治工作,整改各類問題89個;公開選聘286名村級干部助理,平均年齡29.5歲,成為村干部隊伍的新生力量;定期對全縣1397名村干部過“篩子”,凈化村干部隊伍。致力建強“先鋒隊”。把能人鄉賢、農村致富能手中的優秀分子培養成黨員,全縣去年發展284名黨員中,農村黨員177名,占比62.3%;注重發揮黨員在重大事件和重點工作中的先鋒模范作用,千余名黨員領辦合作社,與貧困戶“抱團”發展。
壯大集體經濟,提升“實力”。堅持科學規劃。制定2019-2021年村級集體經濟發展規劃,堅持縣鄉統籌,以產業布局帶動村級發展;按照“一村一品”模式,建立10類302個集體經濟發展項目庫,分步推進。堅持多維發展。建設光伏電站總裝機容量9.98萬千瓦,每村年收益5萬元以上,成為村集體經濟穩定的收入來源;制定村級光伏扶貧電站運維管理和收益分配辦法,明確集體經濟收入用于村級公益事業發展等,解決村級無錢辦事的難題;結合“田園沙溝、雙石溝民俗村”等,探索發展農旅融合新型集體經濟。堅持利益共享。健全村級集體經濟與村民利益共享機制,采取“村級集體經濟+合作社+農戶”等模式,激勵農戶發展產業、在基地務工、土地入股分紅等,帶動農戶增收脫貧。
強化保障激勵,凝聚“合力”。推動干部資源向基層集聚。全面清理鄉鎮干部掛職,加大從縣直單位選派干部到鄉鎮扶貧力度,選優配強駐村工作隊伍;在提拔重用、職級晉升等方面向脫貧攻堅一線傾斜;全縣9883名財政供養人員對49416戶貧困戶全覆蓋包聯幫扶。推動要素保障向基層傾斜。鄉鎮工作經費從25萬元提高到105萬元,村級工作經費從0.5萬元提高到2.5萬元; 286個駐村工作隊,每年分別新增3萬元工作經費。推動社會治理重心向基層下移。廣泛開展“有困難找支部、要辦事找干部”等活動,上門為群眾解難事辦實事;在大型易遷安置點建設黨支部和便民服務中心,探索推行城市社區管理服務方式;建立“雙報到、雙報告”機制,3400余名縣直機關黨員干部下沉到202個社區網格,提升基層治理實效。 ? ? ? ? ? ? ?(作者系鄖西縣委常委、組織部部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