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紅

在山東,只要有水、有足夠原生態野氣的地方,蒲草就可以自由生長。老家水塘里和河邊上也長蒲草,還記得奶奶曾用曬干的蒲葉編了蒲草墩子,坐著可舒服了。但在老家我卻不曾吃過蒲菜,也沒聽誰說吃過,只是到了濟南才領略到蒲菜的美味。
居住的小區出門100米有個十字路口,原來自發形成了一個小早市,大多賣些鄉野時令蔬菜水果,早晨5點就有來賣東西的,直到7點城管來攆,自成一段親切的市井時光。每年立夏到芒種節氣就能在這個小早市上買到蒲菜,采蒲人自己采來,開個電動山輪車來賣,一捆捆用干蒲草捆著,都是新鮮的。
記得那時,在月季花盛開的街邊,還和采蒲人閑聊。他說這蒲菜就是蒲草身上可吃的部分,弄這個蒲菜可不容易,齊腰深的水,得穿連身的雨衣,在水里泡著。他說割蒲菜時得注意,割淺了,剝出的蒲芯不全,浪費;割深了,把根割壞不再發芽了,以后還吃啥。他說蒲菜嬌貴,野生才長得好,水好蒲菜就好。
采蒲人還說蒲菜吃的就是個時鮮,飯店里的都是凍起來的蒲菜,根本沒蒲菜那個鮮味。他說著話,隨手拿起一根蒲菜,用手指甲豎著方向一劃,再輕輕一剝,外皮即脫落,白玉般的蒲芯就到手了,脆生生的簡直不忍碰觸,那么一捆蒲菜也就剝出一把蒲芯,也是一種珍貴。
濟南人俗稱的蒲菜,學名“香蒲”,是香蒲科香蒲屬植物。《中國植物志》有介紹:“本種經濟價值較高,花粉即蒲黃入藥;葉片用于編織、造紙等;幼葉基部和根狀莖先端可作蔬食;雌花序可作枕芯和坐墊的填充物,是重要的水生經濟植物之一。另外,本種葉片挺拔,花序粗壯,常用于花卉觀賞。”
濟南人吃的蒲菜,就是香蒲的鮮嫩根莖。宋代《證類本草》對香蒲記曰:“春初生嫩葉,未出水時,紅白色茸茸然。《周禮》以為菹,謂其始生。取其中心入地,大如匕柄,白色,生啖之,甘脆。以苦酒浸,如食筍,大美,亦可以為,今人罕復有食者。”我生吃過蒲芯,清脆、清甜、清爽,很好吃,但言及酒浸后味大美,不免疑惑酒氣豈能助興蒲菜清氣?真心想象不出。
等讀到李時珍《本草綱目》記載:“蒲,叢生水際,似莞而褊,有脊而柔。二、三月苗,采其嫩根,瀹過作鲊,一宿可食。亦可炸食、蒸食,及曬干磨粉作餅食。”就想:別看他寫得頭頭是道、津津有味,卻未必真真切切地吃過蒲菜。又一想:人家也未必就沒吃過哦。
即使蒲菜是濟南傳統美蔬,現時里真正吃到時鮮蒲菜的人怕也是不多的。我最早吃到蒲菜是在號稱專做濟南傳統美食的飯店里,記得那是落葉蕭蕭時節,不是蒲菜時令,吃到的那蒲菜餃子肉腥蒲菜柴,十分難吃。想到香蒲長在水中的俏模樣,篤定地認為那真是折煞了蒲菜的美味,罪過罪過。
越是鮮美的食材,越是有品格不潑辣的,越是不肯輕易屈尊屈就的,做好吃了非常好吃,做不好吃就異常難吃。我以為蒲菜真正踐行“不時,不食”原則,只合時令鮮吃,其余時空不如不吃。要做個有品質的“吃貨”,也是要有些骨氣志氣的。

可惜啊可惜,城市統一整治市貌市容,那些個早市被取締,那清晨一出門向東100米就能買到新鮮蒲菜的美好日子難得了。
蒲菜鮮美時節,月季花也正開得美美的。月季原產中國,至今已有2 000多年的栽培歷史,并廣泛引種到世界上很多國家,中國月季遂號稱世界月季之母,素有“花中皇后”之稱。月季花又叫月月紅,“唯有此花開不厭,一年長占四時春。”“只道花無十日紅,此花無日不春風。”“折來喜作新年看,忘卻今晨是季冬。”“已共寒梅留晚節,也隨桃李斗濃葩。才人相見都相賞,天下風流是此花。”說的都是月季可長達9個月之久的花期。這樣的月季花真是又“永日”又“喜樂”。
新得一捆蒲菜,又記起和蒲菜農人在月季花前的說話,決心要做一道美食,讓蒲菜相和月季花。新鮮蒲菜橫切圓片,月季花取下花瓣,再采些時令的苦菜花葉切碎,三樣食材混合,打入雞蛋,加適量鹽,拌勻;油鍋熱起,倒入菜蛋液翻炒,一道蒲菜二花炒雞蛋,美味出鍋。就是的,該咋樣就咋樣,好好吃好好過,且以喜樂,且以永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