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小鳳 劉桂池 池蓮蓮

紅的、藍的繡球花舒展著枝葉在風中搖曳;黃的、紫的五彩滑道充斥著游客們的歡聲笑語;綠的、褐的林間小道回響著風鈴的低語……
在重慶市沙坪壩區,太寺埡森林公園、開心農場、螢火谷農場等鄉村旅游景點人頭攢動,鄉村與產業的聯動,揮灑著沙坪壩新農村人的旺盛生命力和創造力。
“窮山溝”的華麗轉身
驅車前往沙坪壩區中梁鎮新發村,一路可見蔥郁的植被,各類基礎設施建設到位,一條柏油公路,貫通整個新發村。
談起新發村的發展過程,當地干部群眾都提到一個被稱為“聶花匠”的人。“聶花匠”名叫聶廷漢,現任重慶浩瀚園林綠化有限公司(下稱浩瀚園林公司)董事長。
“2004年以前,這里是一片荒山野嶺。”浩瀚園林公司總經理鄧世瓊介紹,“我們到來之后,流轉了農戶的土地,前期發展苗木種植;2013年,太寺埡森林公園項目通過審批后,我們逐步將這片土地打造成現在的生態公園。”
事實上,太寺埡森林公園項目只是中梁鎮產業強鎮的一個縮影。據中梁鎮鎮長李茂松介紹,僅在新發村范圍內,就有浩瀚園林公司等7家農業企業。這些企業在促進鄉村振興方面發揮著顯著的作用,也讓曾經貧困落后的新發村改頭換面。
新發村以前有多貧困落后?一句打油詩講得很清楚:“有女不嫁劉家槽,包谷羹羹煮紅苕。”劉家槽是新發村的一個地名,因住戶多姓劉得名。
“以前,村民經濟收入主要靠務農和外出打工。”新發村村主任李興婭說,“浩瀚園林公司等7家企業提供了上百個就業崗位,村民現在可以在家門口解決就業問題。”
村民劉某就是受益者之一。過去,由于他一只眼睛失明,就業困難,生活一度陷入貧困。后經村干部推薦,他成為太寺埡森林公園的一名工作人員,負責巡邏工作。
企業的發展,需要流轉更多的土地。據李興婭介紹,截至目前,新發村流轉給企業的土地已達3500畝。流轉后的土地主要用于花卉栽培、苗木培育等產業。以前撂荒的土地,現已種滿整齊的花木,經濟發展與美麗鄉村建設相得益彰。
曾經被“嫌棄”的劉家槽,如今“變身”為生態公園,吸引著一批又一批游客。
“今年五一期間,就有近萬名游客來太寺埡森林公園游玩。”鄧世瓊臉上充滿了笑容。
不僅如此,由沙坪壩區主導的農業農村改革、新型農業示范帶建設、人居環境整治、“互聯網+農業”等舉措正在大力實施。“聶花匠”們的到來,讓這些舉措有了得力的抓手。
開心農場的智慧蝶變
一路驅車向前,來到中梁鎮龍泉村七彩祥耘·開心農場,風車搖曳、彩旗飄飄。
極限滑草場山頂上,一名游客從彩虹般的滑道上飛馳而下,霎時農場便充斥著歡笑聲、尖叫聲,極限滑草場管理員吳桂成隨著歡笑聲走向滑道終點。這是沙坪壩區鄉村振興戰略重點項目七彩祥耘·開心農場極限滑草場開園復工后的一幕。
吳桂成是龍泉村的種植大戶、種蘿卜能手,此時正值農閑,他也轉變了身份,成為農場極限滑草場的管理員。
吳桂成是如何實現角色轉換的?
這要從重慶海集農業開發有限公司董事長李偉和他的開心農場說起。
“曾經的龍泉村,基本上都是荒地和爛包田,留不住人。農業創業、鄉村振興,一定要和當地村民聯系起來,讓更多人參與進來。”在李偉看來,充分調動農民的積極性、創造性,不僅能解決企業發展對員工的需求問題,也能帶動農民增收致富。
于是,更多的村民在開心農場“季節性用工”模式下,農閑時變身為農場員工。據了解,農場已經吸引當地十余名年輕人返鄉,解決了117名村民就業,許多大學生也選擇在農場就業,人才短板逐漸補齊。
“因為天氣等因素影響,農場一年正常營業時間最少時只有30多天,如何實現農場可持續發展、推動鄉村振興,需要在智慧農業上下功夫。”人才問題緩解了,李偉開始思考更長遠的問題。
李偉口中的智慧農業,是中梁鎮產業強鎮的重要項目:開心農場“品耕·共享田園”項目。
智慧農場不僅提供農業技師托管服務,用戶還可以通過手機應用對自己的“農場”進行24小時遠程監控、觀測數據、遙控噴灌,充分感受作為“農場主”的樂趣;在閑暇時,用戶可以回到農場,住進周邊民宿,現場查看作物生長情況,還可利用平臺共享集市,開展物物交換、期貨交易。
“我們正在探索田園生活‘5+2模式:周一至周五,做好城區居民的‘健康餐桌食材保供;周六和周日,做好城區居民的‘出城入村休閑體驗。”李偉表示,在未來,還將通過不斷創新,盤活閑置資源,為鄉村振興注入新動能。
“農場興,龍泉興。開心農場不僅讓鄉村風貌改變了,更讓當地村民享受到實實在在的紅利。”龍泉村黨支部書記曾邦倫說。
截至目前,開心農場已累計流轉土地500余畝,完成投資5000余萬元,接待游客300多萬人次,引導近50戶農民搞起了農家樂、特色餐飲等,帶動了當地427戶家庭增收創收。
螢火谷的密林樂章
步履不停,踏進舊枕木鋪就的密林小道,螢火谷農場的清冽氣息一下子將人席卷。
山林、水塘、溝谷……坐落于沙坪壩區豐文街道三河村的螢火谷農場,為沙坪壩區的鄉村振興事業添上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來自臺灣的農業專家黃金生是螢火谷農場的發起人。有著多年尋找螢火蟲經歷的他,發現近年來各類螢火蟲的數量日漸稀少,于是,“螢火蟲諾亞方舟”計劃被提上日程:打造一個以生態為主題的螢火蟲農場,既能滿足螢火蟲的生存條件,也能利用螢火蟲的特征來監測生態農業。
經過多方奔走找尋,沙坪壩區豐文街道三河村“以農業為基、綠色為底、文創發力”的發展理念與“螢火蟲諾亞方舟”計劃不謀而合。2018年伊始,在沙坪壩區的支持下,螢火谷農場在保持1000畝森林原貌的基礎上,以復育螢火蟲為起點,打造了集竹編工藝、長廊棧道、科普樂園等為一體的綜合農場。
“螢火谷農場在短時間內讓當地的農業生態煥發勃勃生機,現在已經復育螢火蟲13種,藝術民宿、露營、工坊體驗等也吸引了不少游客,農場已開始盈利。”豐文街道辦事處副主任范均介紹,通過引進新項目、轉化老項目,三河村目前已成功吸引4個項目參與改革試點,給當地帶來了巨大改變。
2018年,三河村著手組建重慶舜圓農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成為農村“三變”改革承接平臺,實現了“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村民變股民”的“三變”。
“我們現在也是‘股民啦,集體經濟收入高了,我們的腰包也鼓了!”村民賴家偉是“三變”改革的直接受益人,隨著三河村各類項目的推進,游客數量與日俱增,賴家偉辦起農家樂,吃起“旅游飯”,收入增加不少。
據介紹,2017年,三河村的集體經濟收入不足1萬元,是遠近聞名的“空殼村”,而實施“三變”改革后,截至2019年底,三河村集體經濟收入已經增長到約60萬元,實現了60多倍的增長。
“現在有很多項目找上門來,造血式的‘三變改革是我們下一步的工作重點!”說起三河村今后的發展,村干部們很是激動。
暮色漸沉,密林里的風鈴聲與交談聲漸漸融合,點點螢光和星光交織在一起,點亮了這一幅沙坪壩區鄉村振興新畫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