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琪涵
【摘 要】意大利小提琴音樂在巴洛克期間有著規范、繁榮的發展,在歐洲音樂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器樂音樂的獨立一定是散發著樂器本身獨特魅力的,它不依附于任何其他的外在因素,例如聲樂、舞蹈、歌劇等。小提琴以賦有華麗的音色和豐富的技巧而著稱,散發出屬于自己獨奏藝術的魅力。
【關鍵詞】巴洛克;意大利;小提琴
中圖分類號:J622 文獻標志碼:A ? ? ? ? ? ? ?文章編號:1007-0125(2020)19-0064-02
一、巴洛克時期與小提琴的關系
本人認為巴洛克時期與小提琴是相互促進的關系。首先藝術是所有音樂、繪畫、建筑等的大集合。在音樂中包括聲樂、器樂兩種,它們相互促進,吸收彼此成功的經驗。聲樂與器樂的結合可以完美演繹作品的感情色彩,也可以完全體現作品風格特色,共同促進一部作品的誕生,在這時一部作品的成功就不單單屬于聲樂部分或器樂部分,而是聲樂、器樂結合的整體。如果再向下細分聲樂與器樂的話,我認為還是這樣的關系,小提琴獨奏藝術從合奏藝術中獨立出去,小提琴獨奏藝術豐富了合奏藝術的形式風格,合奏藝術促進了小提琴獨奏藝術獨立。小提琴作為巴洛克時期的被關注的旋律樂器,受巴洛克時期音樂僅限于貴族欣賞的影響,所以不管是做工、音色、樂曲體裁等都是華麗的,而小提琴又以柔和的音色、豐富的音域、絢麗的技巧,而在作曲家、演奏者、聽眾們中脫穎而出,所以巴洛克時期為意大利小提琴音樂的核心地位奠定了堅實的根基,意大利小提琴音樂的獨立對同時代以及后期歐洲音樂的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
二、巴洛克時期小提琴發展的背景
(一)器樂合奏藝術
器樂合奏藝術在16世紀末被威尼斯樂派開始得到重視和發展,經過17世紀漫長的發展過程,以奏鳴曲和協奏曲為主要體裁逐漸獨立出來。
16世紀威尼斯人用它來指代一種不同段落組成的器樂曲,各段落以同一主題或不同主題為基礎進行變奏。17世紀下半葉,奏鳴曲常由兩把小提琴、一件低音弦樂器一架數字低音鋼琴演奏,被稱為小型合奏形式的“三重奏鳴曲”。此時的合奏音樂中小提琴豐富的演奏形式和技巧,為小提琴獨奏藝術的獨立奠定了基礎。
“Concerto”來自意大利文,意為“競爭”“對抗”,用來指17世紀下半葉的一種管弦樂形式,分為三種形式管弦樂協奏曲、大協奏曲、小協奏曲。它們之間相同之處都是在強調合奏中弦樂的突出地位,又因為協奏曲意為競爭、對抗,這要求了演奏者要具有高超的小提琴技藝。技術的要求促進了小提琴演奏者正規高標準的技巧練習與傳承發展。
對17世紀意大利的合奏藝術做出突出貢獻的是博洛尼亞樂派,最具代表性的人物是科雷利、托雷利。科雷利[1]將三重奏奏鳴曲的節奏穩定為四個樂章,是現代奏鳴曲的雛形,每個樂章有著不同的風格,他的12首大協奏曲奠定了大協奏曲樂隊組合的基礎。托雷利為大、小協奏曲的發展都做出了突出的貢獻,奠定了協奏曲的經典樣式:快-慢-快。
(二)巴洛克時期的提琴制造
在巴洛克時期,意大利的小提琴制造業隨著提琴音樂藝術的空前盛行,而得到了高速發展,維莫爾琴的地位被提琴所取代,當時最重要的制造者是意大利的克雷莫納小提琴制作學派,代表人物是尼科羅·阿瑪蒂和他的學生葛瓦奈里、安東尼奧·斯特拉迪瓦里。其中安東尼奧·斯特拉迪瓦里琴以極強的穿透力、天鵝絨般甜潤的音色和渾厚的低音而舉世聞名[2]。
三、巴洛克時期最具代表性的作品
隨著合奏藝術的蓬勃發展和提琴制造業的發展,提琴獨奏藝術逐漸獨立起來,所用題材主要是奏鳴曲。在巴洛克末期,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是塔蒂尼的《魔鬼的顫音》。
塔蒂尼 (Giuseppe Tartini, 1692-1770) , 是意大利著名的小提琴家、作曲家、音樂理論家,出身名門望族,從十一歲開始學習小提琴,是一位在音樂史上具有巨大成就和深遠影響的人物。所作協奏曲、奏鳴曲、交響曲等體裁的三百多首作品,目前還有200首左右的作品手稿被封存在帕多瓦圣安通尼奧總教堂的樂團檔案庫里,可以說是一位全才音樂家。
《魔鬼的顫音》是塔蒂尼最著名的作品,有傳說塔蒂尼有一天深夜在夢中,遇見一個精通小提琴各種演奏的魔鬼,魔鬼面對各種小提琴技巧,演奏起來無所不能,他抓起一把小提琴揮灑自如地演奏了一首難度極高又極其動聽的樂曲,驚醒后的塔蒂尼也像著魔了一般,憑記憶寫下了這首曲子并命名為《g小調奏鳴曲》。此后人們根據塔蒂尼夢中的魔鬼和如同魔鬼一般的顫音以及詭異的聲響取名為《魔鬼的顫音》。這部作品以其高難度的炫技手法、如同魔鬼般的聲響、奇特的身世在浩如煙海的小提琴曲中成為不朽的神話。
全曲共分為三個樂章,以抒情的慢板和接二連三的快板構成對比,連續統一,川流不息,體現了巴洛克時期的音樂特點。第一樂章是慢板,演奏速度非常慢,整個樂章使用了單二部曲式, 具有完整的段落和旋律樂句, 這個樂章只有結束時候稍加顫音外,前面部分幾乎沒出現顫音,小提琴的旋律充滿了悲傷的基調。這種12/8拍子如同意大利人的歌唱一樣,抒情柔婉又略帶傷感,在奏鳴曲第一樂章中使用緩慢而沉重的風格是18世紀意大利作曲家常用的形式。第二樂章旋律流動、輕快,轉入了典型的巴洛克時期風格的快板部分,同樣也使用了單二部曲式,是顫音最為集中的一個樂章,節奏性強、輪廓清晰,加入了富有激情的主題,小提琴獨奏時而如自信的舞者般旋轉跳躍不停歇,不時強勁有力,不時悠揚含蓄,顫音的使用猶如捉迷藏般不時出現,這一樂章是全曲的展開部分。第三樂章采用了4/4-2/4的交替節拍,使用了復三部曲式。一開始是慢板,略帶頹廢,之后便是慢板段落與快板段落進行多次交替使用,慢板莊嚴雄渾,快板生動活潑,兩種風格的對比展現如同在與魔鬼對話,使小提琴演奏的難度系數增加。在三個快板段落中,在樂隊陰暗旋律的襯托下,小提琴演奏出夸張的顫音和詭異的旋律。后面的華彩部分是由美籍奧地利作曲家克萊斯勒改編而成的,經過后期人們的不斷完善,使作品更加豐富完整。此處的顫音更加令人眼花繚亂,在大段的華彩之后樂曲以雄壯激昂的音調把情緒調至亢奮狀態,最后輝煌強有力地結束了全曲。
四、結語
在巴洛克這樣一個神奇華麗的時期,涌現了很多不同領域的風云人物,這些人做出了不同程度的貢獻。在小提琴獨奏藝術的發展過程中,以意大利為核心流行起來,由于提琴制造業的迅速發展,許多小提琴演奏家也是作曲家,同時那些專注于理論的作曲家們也開始注重小提琴的作用,這一時期小提琴的創作水平和演奏水平都大幅提升。在小提琴藝術發展史上,《魔鬼的顫音》這部小提琴奏鳴曲對小提琴獨奏藝術的發展有著不可磨滅的貢獻。
參考文獻:
[1]朱敬修.西方音樂史與名作鑒賞,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2012,第65頁.
[2]朱敬修.西方音樂史與名作鑒賞,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2012,第66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