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云安 唐小美 張志雄 韋瑋 向國紅



摘 要:近年來,外來入侵植物已對臨澧縣的生態安全和經濟發展構成了嚴重的威脅。通過對臨澧縣外來入侵植物的種類、原產地、危害程度、重要值、出現頻率等進行調查分析,了解臨澧縣的入侵植物的種類、分布和危害特點。結果表明:臨澧縣外來入侵植物共有48種,隸屬于19科,其中菊科、莧科和玄參科為優勢科,原產于美洲的有32種、歐洲15種、亞洲10種、非洲和大洋洲較少,危害最嚴重的是空心蓮子草、水葫蘆和加拿大蓬,需要引起重視并開展后續防控工作,以解決入侵植物對當地經濟和生態的危害。
關鍵詞:外來入侵植物;調查;危害;臨澧
中圖分類號:S3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060X(2020)05-0051-04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of Alien Invasive Plants in Linli County
DU Yun-an1,TANG Xiao-mei2,ZHANG Zhi-xiong2,WEI Wei1,XIANG Guo-hong3
(1. Changde Vocational Technical College, Changde 415000, PRC; 2. Research Institute of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Changde 415000, PRC;
3. Hunan University of Humanities and Technology, Loudi 417000, PRC)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alien invasive plants pose a serious threat to the ecological security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Linli County. Through the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of the species, origin, harm degree, important value and occurrence frequency of invasive alien plants in Linli County, we can understand the species, distribution and harm characteristics of invasive plants in Linli County.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re were 48 species of invasive plants in Linli County, belonging to 19 families. Compositae, Amaranthaceae and Scrophulariaceae were the dominant families. There were 32 species native to America, 15 species to Europe, 10 species to Asia, less to Africa and Oceania, and the most serious ones were Alternanthera philoxeroides, water hyacinth and Erigeron canadensis. Attention and follow-up work are needed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the harm of invasive plants to local economy and ecology.
Key words:alien invasive plants; investigation; harm; Linli
外來入侵植物不僅導致生物多樣性的減少和喪失,而且威脅當地的生態環境和經濟發展,目前已經引起了各國政府的普遍關注[1]。要做到對外來入侵植物的合理利用,首先是要調查當地外來入侵植物的種類、生境與分布、生物學特性、危害現狀等情況。臨澧縣屬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整個地域熱量充沛,加之澧水流經該縣,沿岸山勢逐漸低緩,一般海拔高度在35~80 m之間,河道平均坡降為0.204‰,為開闊的平原,生物資源豐富,外來入侵植物較多,破壞了當地生物的正常生長,影響了當地的生態平衡。調查組于2018年3—10月對臨澧縣外來植物情況進行調查,以期為科學合理利用臨澧縣的植物資源提供依據。
1 材料與方法
調查組在臨澧縣的各鄉鎮、街道選取24個點,通過五點取樣法、普查法、踏查法對當地入侵植物進行了實地調查。同時,根據中國外來入侵種名單[2],對臨澧縣具有代表性、分布廣泛且危害嚴重的外來入侵植物的蓋度、相對蓋度、密度、相對密度、高度(墊狀厚度)、相對高度、多度、相對多度、優勢度、相對
優勢度、發生頻率和重要值等進行測量和統計分析[3-5],計算式如公式(1)~(12)。
2 結果與分析
2.1 臨澧縣外來入侵植物的種類
通過野外調查,初步確定臨澧縣共有外來入侵物植物48種,分屬19科(表1和表2),其中菊科、莧科和玄參科為優勢科,分別有11、7和4種,分別占入侵植物總種數的 22.92%、14.58%和 8.33%,其次是藜科、旋花科、禾本科,各 3 種,大戟科、茄科、傘形科、豆科各2種。
2.2 臨澧縣外來入侵植物分布
對臨澧縣外來入侵植物的原產地信息以傳統7大洲的方式進行了初步統計,若某植物起源于多個大洲則進行重復計數的方法[6],臨澧縣的外來入侵植物原產美洲的有32種,占總數的66.67%;其次是歐洲15種,占總數的31.25%,亞洲有10種,占總數的20.83%;非洲有3種、大洋洲有1種, 分別占總數的6.25%和2.08%。
2.3 危害嚴重植物的現狀與分析
由表3可知,臨澧縣外來入侵植物危害嚴重的主要有空心蓮子草、水葫蘆、加拿大蓬、牛筋草、三葉鬼針草、一年蓬、球序卷耳、雙穗雀稗和鉆形葉女菀共9種。相對密度最大的是牛筋草和空心蓮子草,達到了94,其次是三葉鬼針草。相對蓋度是一年蓬最大的,達到了87.4,其次是加拿大蓬和水葫蘆。相對多度最大的是空心蓮子草,達到了97.4,其次是牛筋草。相對高度是空心蓮子草最大,達到0.93,其次是水葫蘆和加拿大蓬。相對優勢度最大的是空心蓮子草,達到93,其次是三葉鬼針草。調查的樣方中除水葫蘆外,其他危害嚴重的植物出現頻率均為100%。
2.4 危害較嚴重入侵植物的現狀與分析
由表4可知,臨澧縣外來入侵植物危害較嚴重的主要有三裂葉薯、野塘蒿、蒼耳、狼把草和土荊芥等14種。野胡蘿卜的相對密度最大的,達到了54。相對蓋度和相對多度以三裂葉薯最大,分別為97.8和78。相對高度最大的是野塘蒿,達到了0.85。三裂葉薯的相對優勢度最大,達到了97。調查的樣方中野塘蒿的出現頻率最高,達到了95.8%,其次是土荊芥和三裂葉薯,分別為87.5%和79.2%。
3 小 結
調查得知,臨澧縣外來入侵植物共有48種,分屬19科,其中以菊科、莧科和玄參科為優勢科,為11、7和4種,其次是藜科、旋花科和禾本科,各3種,大戟科、茄科、傘形科和豆科各2種。
根據原產地不同,原產美洲的有32種,占總數的66.67%;其次是歐洲15種,占總數的31.25%,亞洲有10種,占總數的20.83%;非洲有3種、大洋洲有1種, 分別占總數的6.25%和2.08%。
臨澧縣外來入侵物種中危害嚴重的有9種,危害較嚴重的有14種,危害一般的有19種,還有6種其危害程度有待進一步觀察。其中三裂葉薯入侵時間不長,但適應性強,纏繞其他植物,危害嚴重,應該引起重視[7-9]。
臨澧縣入侵植物出現頻率為100%的共有8種,出現頻率在70%以上的有5種。從入侵植物重要值來看,數值達到300以上的有2種,分別是空心蓮子草和水葫蘆,數值為200~300的有10種,依次是加拿大蓬、牛筋草、三裂葉薯、三葉鬼針草、野塘蒿、一年蓬、蒼耳、球序卷耳、狼把草和雙穗雀稗。
調查工作只是統計分析了當地入侵植物的情況,需開展后續防控工作,以解決入侵植物對當地經濟和生態的危害。
參考文獻:
[1] 萬方浩,葉正楚,Peter H. 生物防治作用物風險評價的方法[J]. 中國生物防治,1997,13(1):37-41.
[2] 李振宇,解 焱. 中國外來入侵種[M]. 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2002.
[3] 杜云安,步洪鳳,彭友林. 沅水下游濕地植物多樣性的初步研究[J]. 基因組學與應用生物學,2016,35(4):979-984.
[4] 石 青,陳 雪,羅雪晶,等. 京津冀外來入侵植物的種類調查與分析[J]. 生物安全學報,2017,26(3):215-223.
[5] 彭友林,王 云. 洞庭湖區外來入侵植物研究[M]. 長沙:湖南科技出版社,2014.
[6] 劉興鋒,劉明紅,匡 青. 湘西地區外來入侵植物調查與防治對策[J]. 湖南林業科技,2009,36(6):40-42.
[7] 謝紅艷,黃 勝,左家哺,等. 衡陽市外來入侵植物調查[J].湖南林業科技,2011,38(2):51-54.
[8] 章承林,肖創偉,李春民,等. 湖北省外來入侵植物研究[J]. 湖北林業科技,2012,(3):40-43.
[9] 杜云安,步洪鳳,李海飛,等. 沅水流域外來入侵植物的調查分析[J]. 湖北農業科學,2017,56(7):1267-1272.
(責任編輯:肖彥資)
收稿日期:2019-12-01
基金項目:湖南省科技廳項目(2018NK2022);湖南省教育廳項目(18C1221);常德職業技術學院院級重點課題(ZY1701)
作者簡介:杜云安(1979—),男,湖南石門縣人,副教授,主要從事植物質資源、蔬菜栽培研究。
通信作者:向國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