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明臻
摘 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是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針對生態文明建設的著名論述,綠水青山和金山銀山代表了資源的兩種屬性,如何將自然屬性和經濟屬性有機結合,在保護環境發展的情況下,最大限度的帶動經濟可持續發展,是社會關注的焦點。本文將從探討綠水青山和金山銀山的邏輯關系入手,剖析目前生態文明建設存在的問題,對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有效實現途徑進行研究。
關鍵詞:生態;經濟;綠色發展
一、綠水青山和金山銀山的關系
2013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哈薩克斯坦納扎爾巴耶夫大學發表演講談到環境保護時指出:“我們既要綠水青山,也要金山銀山。寧要綠水青山,不要金山銀山。而且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這是對綠水青山和金山銀山之間完整的表述,為我們展開了綠水青山和金山銀山之間的聯系。“兩山”理念是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核心理念,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社會形態。“綠水青山、金山銀山分別體現自然資源的生態屬性和經濟屬性,是推動社會全面發展的兩個重要因素。”[1]綠水青山代表了山水林田湖草、土地礦產等自然資源,金山銀山直觀的代表了經濟收益。在強調綠色發展、可持續發展的今天,這兩個屬性必須有機結合起來,才能既保證現代人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的和諧,又為子孫后代留下足夠的發展空間和自然資源。
從習近平總書記的講話中發現,“兩山”理念包含了兩層遞進關系和一個平行關系。我們要保證綠水青山,只有綠水青山持續存在,金山銀山才有依附,也不能放棄金山銀山所帶來的發展與機遇;當我們需要在生態環境和經濟利益之間做選擇時,首選綠水青山,因為自然資源載量龐大,再生條件苛刻,對人類生存環境有直接的影響;綠水青山和金山銀山之間并不是矛盾關系,他們相輔相成,可以相互促進,自然資源的合理利用有助于經濟可持續發展,經濟發展反過來又可以促進保護自然資源,所以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有學者指出綠水青山理念“不僅更加突出了鄉村環境資源要素的重要性,而且強調‘綠水青山型環境資源要素向‘金山銀山式資產(為鄉村社會尤其是農民帶來持久的收入流)的轉換。”[2]筆者非常贊同,從鄉村振興和美麗鄉村建設的角度來說,村民有經濟收入,錢包鼓了,才有更多的動力為鄉村振興出力。同時,農村環境整治行動、防治污染行動都是打贏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攻堅戰,提升村民生活環境,也是間接的經濟利益。
二、綠水青山和金山銀山之間的矛盾
自1978年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發展得到了迸發,經濟建設取得了顯著成果,但生態文明建設成果卻并不是隨經濟發展呈直線上升的。中國工業化和城鎮化的快速推進,使得發達國家上百年工業化進程中分階段出現的各種環境問題在中國集中顯現。[3]
1978年—1991年,我國重走西方國家“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產生排放收費制度,這階段工業剛剛起步,大量工廠生產,污染范圍較小,污染源少,國家出臺了大量文件,初步形成環境保護的制度體系。
1992年—2001年,鄧小平南巡之后經濟體制轉型,經濟又開始新一輪發展,人口數量攀升,居住集中,城市環境惡化,環境污染范圍進一步擴大,環境與經濟的關系逐漸失衡。
2002年—至今,中國由粗放型經濟向集約型經濟發展,高排放量、污染嚴重等環境問題突出,生態環境治理開始發力。在國家頂層設計中提出了以人為本的發展觀,在單位GDP增長的情況下,減少污染物的排放,控制污染、節能降碳的目標。我國政府對生態文明建設高度重視,黨的十八大以來,提出了“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四個全面”戰略布局,都是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舉措。
從我國生態環境治理的歷史沿革來看,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之間就像一對兄弟,相伴而行,目前仍然存在以下矛盾。
1.工業發展創新力不足,環保產業少,轉型困難。經濟發展離不開工業支撐,工業的綠色發展不是單純的環境治理,而是涉及建立什么樣的工業制造體系、什么樣的產業結構等問題。傳統工業“去工業化”進程緩慢,依賴于能源化工產業,對環境的污染較大。加之,綠色發展起步晚,各項支撐相對較弱,工業轉型困難,還未擺脫技術限制。當下,環境承載力已接近上限,加快工業制造轉型升級,是迫在眉睫的事業。
2.綠色發展技術不完備,資源利用結構單一。村民沒有足夠的理論知識和經驗支撐,不能進行復雜綠色發展模式的設計,如“林下養雞”、“魚塘養鴨”等等,簡單的照搬別人的做法,往往不能取得成功。綠色農業發展缺少技術支撐,傳統農業發展模式也遇到了瓶頸,新技術引進困難。自然資源利用率不高,換句話說,就是有一些資源沒被利用、浪費了。資源利用結構單一,對特定的資源并不是好事,加快了資源的消耗,如果是不可再生資源,更是要及時制止。
3.農村環境仍需提升,農業污染形勢嚴峻。近幾年農村發展勢頭良好,農村經濟收益得到提升,但伴隨著耕地面積減小,土地過度施肥、農用薄膜不處理、水污染、垃圾成堆、畜禽養殖業垃圾腐爛、一些污染產業轉移到農村等等一系列問題,造成有毒物質滲入土地和地下水資源中、無法分解,環境排放量超標,對環境和村民的生活產生危害,威脅著美麗鄉村的建設。同時,農村的綠色生活方式還未普及,村民環保意識有待進一步加強。
三、綠水青山如何轉換成金山銀山
1.綠色工業
促進綠色工業由點及面,形成良性循環,是綠水青山經濟效益的直接體現。以全國模范典型的安吉村來說,竹產業就很好的實現了綠水青山向金山銀山的過度。浙江安吉竹資源豐富,但竹制品研發和竹子加工技術一直是未能突破的難關,導致毛竹雜亂的生長在荒山,無人問津。后經過工藝的提升發展,產生了毛竹工藝品、竹纖維紙制品、竹筒食品等,將竹資源充分利用起來,同時帶動上下游產業,如砍伐業、運輸業、化工產業等等。這是橫向產業與縱向產業的整合互動,是綠色工業的成功案例。
除了以自然資源為原料的綠色工業,其他工業也要遵循綠色發展理念。對其他第二產業來說,要構建以產業生態化或生態化產業為核心的體系,傳統工業要尋求轉型,創新生產的方式方法,如廣泛應用可再生能源、清潔能源,節能技術改造,減少碳排放量和污水排放等等。工廠的運行要遵守國家管理政策和規定,符合《工業綠色發展規劃》等條例。
2.綠色經濟作物
要繼續深入發展綠色經濟作物,走“互聯網+經濟作物”的現代化生態發展之路。經濟作物包含的品類很多,如常見的糧食類:大麥、玉米、豆類等等,還有蔬菜、水果、綠化苗木、藥材、水資源等等。聘請專業技術人員,帶領村民學習如何正確使用化肥,減少土地污染;如何提升經濟作物品質,向有機農作物靠攏;如何保護現有資源等等。提升農業工業化程度,增加農業作業效率。打破“靠天吃飯”的村民的觀念,將綠水青山的自然屬性向金山銀山的經濟屬性轉換,有條件的村落,甚至可以開展電商,將自己的優質農產品推廣出去,還有利于吸引年輕人回鄉就業,有利于脫貧,遏制返貧,讓村民成為綠色發展的主人。“綠水青山向金山銀山轉化除了借助于市場機制之外,仍然需要環境經濟政策的運用,借助環境財政政策、環境稅費政策以減少市場機制的自發性、盲目性和滯后性。”[5]
3.綠色旅游
要大力發展綠色旅游,帶動鄉村發展、鄉村振興。許多美麗的自然風景都深藏于綠水青山之中,是吸引游客的重要資源。擁有這類資源的鄉村應該利用好自然的饋贈,建立景區,合理規劃。創業可以為村民帶來直接收入,同時也提高了自然資源的價值。鼓勵村民自主創業,但不局限于農家樂,可以開展制作手工紀念品、特色食品、民俗表演等等商業活動,擴大景區的影響力。“大力發展休閑采摘、觀光旅游等新產業新業態,提供觀光農業、游憩休閑、生態教育等服務,打造特色突出、主題鮮明的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精品,將生態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4]同時,如果村子條件艱苦,可以招商引資,并開展集體經濟,采取發放工資和分紅的形式為村民帶來收益。產生規模經濟,打造專有品牌,實現綠色循環發展。
4.綠色生活
“讓經濟化的自然在更高層面回歸家園化的自然。”當綠水青山為人們帶來經濟效益時,人們的生活水平的到了提升,生活環境同樣也得到了提升。但我們不能止步于前,僅僅讓綠水青山養育著我們,我們也要倡導綠色的生活方式,讓我們的家園與綠水青山和諧相處,我們來“反哺”綠水青山。垃圾分類在城市中已經開始逐步實施,農村在環境整治行動中,也應引導村民進行垃圾分類,提升環保意識,不斷改善村容村貌。政府相關部門要指導各村,因地制宜、分類推動美麗宜居村莊建設。綠色生活方式間接提升了經濟效益,增添了人們生活的安全感和舒適感、自豪感,減少自然災害的發生,增添了人民福祉。
5.生態系統修復與維持
人類之間不僅是生命共同體,人類與自然也是生命共同體。在過去的幾十年,已經有許多物種滅絕,土地沙漠化,自然災害一年比一年破壞性大,這都是自然母親為我們發出的信號。綠水青山不光指土地、水資源和植被,更是包括了環境里所有的自然資源。因此,我們要對物種進行保護,豐富生物多樣性;提升水土保持,濕地保護,對沙漠進行治理,開展重大生態修復工程,構建天然屏障;對已經存在的自然景區、自然保護區、地質公園、遺址進行保護;控制減少對生態發展有消極影響的產業、企業與行為,調整不利于生態保護的政策、制度。不追求短期經濟效益,而是以長遠發展為目標,促進、實現經濟綠色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張建龍.梳理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J].求是,2018.18.17-19
[2]趙德余、朱勤.資源-資產轉換邏輯:“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一種理論解釋[J].探索與爭鳴,2019.6.101-110
[3]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新聞辦公室.中國的環境保護(1996-2005)[R].人民日報,2006.6.6
[4]農業農村部辦公廳.2020年農業農村綠色發展工作要點[R].農業農村部,2020.3.5
[5]楊娟麗.從“綠水青山”到“金山銀山”的青海路徑[N].青海日報,2020.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