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丹
摘 要:做官先做人,為人要有人品,做官要有官品。一個人的品格修養是我們立身處世的基礎,而領導干部的品格修養則關系著黨的事業興衰。《之江新語》語言精練、短小精悍,觀點鮮明指出領導干部的工作作風和思想方法、黨性修養特別是如何正確對待權力和利益,堅持黨的為人民服務的宗旨。
關鍵詞:之江新語;黨員干部;品格修養
我們常說,做官先做人,為人要有人品,做官要有官品。一個人的品格修養是我們立身處世的基礎,而領導干部的品格修養則關系著黨的事業興衰。《之江新語》語言精練、短小精悍,觀點鮮明指出領導干部的工作作風和思想方法、黨性修養特別是如何正確對待權力和利益,堅持黨的為人民服務的宗旨。
一、《之江新語》深刻內涵
《之江新語》是習近平總書記在擔任浙江省委書記期間,以“哲欣”作為筆名,在《浙江日報》頭版政論欄目《之江新語》發表的文章匯編。習近平同志離任后,浙江日報以《之江新語》為書名,將這些文章結集出版。
1.書名由來。“之江新語”的意思就是關于浙江的新的話語、新的講解。其中“之”字暗含曲折,之江是浙江母親河錢塘江下游一段的別稱。翻開杭州地圖,富春江從西而來,在聞家堰與浦陽江匯合后,改稱錢塘江,錢塘江隨后折向西北,到九溪又折向東北流,加上西湖畫龍點睛般的一點,江湖形如反寫的“之”字。因此錢塘江,古稱浙,全名“浙江”,又名“之江”。習近平總書記筆名“哲欣”或取自“浙江創新”,“哲”“浙”同音,“新”“欣”同音。據了解,《之江新語》目前是改革開放以來全國公開的首個和唯一一個省部級官員在大眾媒體發表的署名政論欄目。
2.印發情況。從2004年4月25日至2007年3月25日,《之江新語》欄目持續4年零1個月。在近1500天時間里,時任浙江省委書記、浙江省人大常委會主任的習近平同志堅持每周發表一篇文章,共發表232篇,其內容涉及黨建、經濟、三農、社會、生態、文教、法治等七個方面,是指導浙江各項工作部署的一個窗口和平臺。2007年8月,應讀者要求,浙江日報社以《之江新語》為書名,將該專欄文章集結出版,首印5000冊,當時主要是內部發行,面向浙江。2015年11月,浙江人民出版社經批準,重印《之江新語》。
《之江新語》的裝幀設計樸素典雅,淡黃色的封面,近處是沙灘,遠處是呈“之”字形流淌的江水,滾滾的潮頭一望而知是以大潮出名的錢塘江,遠處則是一輪噴薄欲出的朝陽。查一些資料,據說當時書中所有文章的編排順序可以按主題編排也可以按時間編排,但是最終選擇了后者。之所以這樣,主要是想保持作者思想的連貫性,同時,通過這種編排方式,也可以看出作者在某一階段的工作重心、所思所想。
3.文章特點。《之江新語》232篇文章,不僅觀點出新、思路出新、文風出新,而且短小精悍、朗朗上口。
特點之一,文字精練,觀點鮮明。《之江新語》中最短的一篇文章是《要甘于做鋪墊之事》,197個字;最長的一篇文章是《著力調整投資和消費的關系》,也僅僅708字。此書最大的特點是在300-500字之內講明一個道理,要言不煩,意盡言止。如《做人做事要力戒浮躁》一文,告誡干部要志存高遠,力戒浮躁,指出浮躁是一種不良作風。他的評論感想不是居高臨下的說教,都是與讀者平等的交流、晤談和引導;不是泛泛而談的空發議論,而是有著敏銳的現實觀察和獨立的思考與判斷,具有很強的輿論導向性和政治引領力。
特點之二,語言樸實,平易近人。通讀該書你會發現,類似“人無壓力輕飄飄”“綠水青山也是金山銀山”“抓落實如敲釘子”這樣以比喻啟發讀者共鳴的表達,隨處可見。沒有空話套話官話,實話實說,語言生動,樸實無華,讓人能夠一口氣讀完,刷新了我們過去對“領導著書”的固有印象,讓我們看到了一個熟悉基層而又注重實踐的領導干部,一種簡單明確、雷厲風行、決不拖泥帶水的執政風格。這種語言風格,在他就任黨的總書記之后依然保持,比如“打鐵還需自身硬”“眾人拾柴火焰高”“鞋子合不合腳,自己穿了才知道”等。古人說,“大道至簡”,實際上也就是說“大家要說家常話”,要以樸實、簡練、鮮明、生動的文字表達深刻的道理,讓人一聽即明、一聞即解。
二、《之江新語》對黨員干部成長的啟示與思考
古人云“觀國者觀君,觀軍者觀將,觀備者觀野。”通讀《之江新語》全書,從中我們不僅能領會到習近平總書記的執政思想和領導方略以及其總攬全局、聚焦改革、心系發展的責任使命,而且更能夠感受到習近平總書記實干興邦、情系民生、廉潔奉公的博大情懷。同時,我們也能窺探到習近平總書記的整個執政風格及特點,以及新的歷史條件下黨的執政能力和走向,是各級領導干部提高執政能力和領導水平的范本和榜樣。
1.在崗位上勇于擔當作為
崗位的價值何在?取決于社會的需要,自身的需要,有需要就有價值。習總書記在《之江新語》有篇短評叫“人生本平等,職業無貴賤”,他談到:“三百六十行,行行都是社會所需要的,不管他們從事的是體力勞動還是腦力勞動,是簡單勞動還是復雜勞動,只要有益于人民和社會,他們的勞動同樣是光榮的,同樣值得尊重”。
一是要尊重他人的崗位。平等看待他人,不能因為我是“某某長”就傲視一般干部,不能因為我是黨政工作人員就鄙視其他勞動者,“位”之高不等同于人之“高”,你借崗位之利,傲視群眾,群眾尊敬的是你的崗位,不是你的人格魅力。崗位是相對固定的,而崗位上的人是流動的,一旦失去崗位,你就很可能就會享受到“白眼”。習總書記還有篇短評叫“要拎著烏紗帽為民干事”,“烏紗帽”是崗位,如果放在頭上到處晃悠,自高自得是不行的,應該放在手上實實在在做事,才能贏得尊重。
二是要尊重自己的崗位。我們要干好人生的每一個崗位。侯寶林大師曾在文革期間被分配為廁所清潔員,他每日早到遲退,還樂呵呵的跟如廁的人打招呼,有人不理解,他正言:既然分配我掃廁所,那么這就是我的新工作,我就必須要做,還要做得比別人好。我們就是要學習一代大師對待崗位的態度和認識。同時我們還要正確認識自己,要從自身能力水平和需要上去衡量自己對崗位的追求,一味的求大,就會頭重腳輕,可能要栽倒;畏畏縮縮求小,又限制了能力的發揮,體現不出價值。每一次對崗位進行調整,就是對你實現崗位價值的直接反映,要么是因為你很有作用,要么是你沒有或少有作用,要有所作為,堪為大用,才能追求更大的崗位,所以崗位就是我們實現人生價值的地方,要倍加珍惜。
習總書記在“政聲人去后,民意閑談中”一文中講到:“要常思“當官干什么身后留什么”,要想真正在群眾心目中留下一點“影”、留下一點“聲”、留下一點印象,就要有強烈的事業心和責任感,要精心謀事、潛心干事。”責任的有無是決定事業成敗的關鍵,我們在不同的崗位中飾演不同的角色,但無論做什么,對他人、對自己、對社會都負有一份責任,這是群體社會的普遍法則。清楚明了的知道自己的責任在哪里,責無旁貸的承擔起來,盡能力做到最好,就是一個勇于負責的人,這是一種態度、一種品德,更是一種能力。
2.在工作實踐中培養優良作風
習總書記有篇短文叫“樂在人和”他講:“實踐反復證明,團結就是力量,人和才能政通。同志之間、上下級之間以及部門之間以“人和”為樂,以團結為貴,以協作為重,是事業成功的關鍵。”在打好“團結牌”中,習總書記做了這樣一個比喻:一個手掌,攤開是“多個指頭”,握緊是“一個拳頭”。集體的團結就好比“指頭”與“拳頭”的關系。“一把手”只是其中一個“指頭”,充其量是個“大拇指”。一個“指頭”勁再大,其他“指頭”如果不用力,也難以體現出“拳頭”的合力。所以領導要充分調動集體成員的積極性,使他們各司其職、各負其責、各展其才,從而使這個集體攥緊“拳頭”,打出“團結牌”,形成整體合力。如何才能形成人和?人與人相處是個大學問。
習總書記在“要和才能合”中講:遇事要多通氣,多交心,多諒解,真正做到講團結會團結,有“和”才能“合”。在一個集體里就像是在同一條船上,開展工作就好比劃船。大家同舟共濟,目標一致,心往一處想,力往一處使,形成了合力,這船只能在原地打轉,不能前進半步。更有甚者,如果互相拆臺,還會有翻船的危險。單位的主要負責同志,是一“船”之長,要起好把舵抓總的作用,凝聚全“船”之力,使“船”沿著正確的航道前進。班子里的其他成員要各司其職,相互配合,這樣“和”然后“合”,大家團結和諧,就能形成合力。
一要“善良”。“與人為善”是相處的根本,要誠心相待,善良真誠的對待每一個人。與人相處不求利益,不抱目的,交往就純潔;工作中指出缺陷、批評教育,不帶惡意,不出惡言,就不會有抱怨。老子曾以“有己,為人臣者毋以有己”善意的提醒孔子講話不要太尖銳,為人留三分面子,謹守口德、善行,從善處出發干工作、處人事就會和睦。
二是要“包容”。要有包容心,“人無完人”,每個人都有或多或少的缺點,要看到別人的長處,包容別人的不足。李斯“諫逐客令”中說,泰山不讓土垠,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就是說我們每個同志要寬容大度,胸懷若谷,要容得人,容得事,不能把自己的好惡強加給別人,維持和諧關系的關鍵就在于懂得互相遷就,讓雙方心理都達到一種平衡,尤其是一個單位中平級的搭檔或者領導之間,更要學會包容和謙讓。
三是要“大度”。這個度不是指距離,而是指相互尊重,尊重別人的工作理念、生活方式,不要對別人要求太多,同時也要正確理解和認真對待別人對你的要求,要求就是別人或組織對你的期望和感情。
3.在廉潔奉公中嚴守規矩底線
習總書記有篇短文叫“激濁揚清正字當頭”,“激濁揚清”是清代思想家顧炎武在《與公肅甥書》中說的“誠欲正朝廷以正百,當以激濁揚清為第一要義。”這就是說,要興國安邦正百官,要穩社固稷澤百姓,就必須懲惡揚善,扶正祛邪,弘揚正氣。文官不愛錢,武官不惜命,國家才有希望,社稷才能穩固。如何才能有正氣?
一是要自身正。要常存律己之心,正確認識當今社會的各種大流,分得清什么是歪風邪氣,什么是清流正氣。面對各種利益誘惑和思潮的矛盾沖突,站穩自己的腳跟,不隨波逐流,不趨利媚俗,淡漠名利,克己省心。這個“正”也不是要你“橫眉冷眼看一切”,杜絕與人交往,時代不同,廉政的內涵和要求也不同,但底線是一致的,我們保持“正氣”,就是要守住廉政的底線,要從我在這個位置上,一言一行對群眾、對社會、對大局的影響考慮起,交可以往來的朋友,吃該吃的飯,收允許收的東西,做可以做的人情。
二是要家風正。“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修身之后就要治家,然后才能談工作。在廉潔方面,家庭的引導作用是個大問題,我們有很多領導的貪腐就是從后院開始的嗎,黨性原則的松懈就是從枕邊風吹起的嗎,還有現在新流行的“坑爹”,有幾個姓“李”的不就是被兒女毀了事業嗎。當然首先還是自身不過硬,屎拉褲襠里不能怪皮帶,但俗語講“妻賢夫禍少,業成家道興”、“家門不正,多出倒逆”,都是講家風對事業的影響。比利時有本叫《老人》的雜志,對60歲以上老人開展了一次“你最后悔什么”的專題調查,結果有63%的老人談到的一項是后悔對子女教育不夠或方法不當。光管好自己還不行,還要管好家庭,教育好子女。
4.在思想境界中反躬自省
習總書記在“論學習要有三種境界”中闡述三種境界。
一是“咋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二是“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三是“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這三種境界引述于清末民初鴻儒王國維的著作《人間詞話》,他講:古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須經過三種之境界。
一要高處著手。“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就是講,做事業首先要站在高處看目標,目標必然遠大,同時站在高處觀全局,事物概貌必然清晰,實現目標的路徑必然明了,途徑就會選擇得當,就會取得事倍功半的效果。
二要執著追求。“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就是講做事要有毅力,沒有那個人的事業會一帆風順,一蹴而就,必然會遇到這樣那樣的困難和挑戰,逆水行舟,不進則退,要保持對目標的孜孜不倦的追求。
三要回頭審視。“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在“千百度”的追求中,還要學會“驀然回首”,不時回頭審視一下自己過往的做法和所取得的成績,看一看以往的經驗教訓,可能就會豁然開朗,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同時還要回頭看一看是否偏離了最初的目標,以資校正方向,繼續前進。
參考文獻:
[1]季勇.感悟新語風--再讀《之江新語》[J].群眾,2018(22)
[2]汪金友.時代是思想之母 實踐是理論之源[J].前線,201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