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春國
隨著脫貧攻堅設工作的積極推進,農村地區無論是人居環境還是經濟建設都展現了全新的風貌,在物質條件得到保證的前提下,為了加快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建設腳步,縮小城鄉差距,全面建設小康社會,農村地區要積極開展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文化建設,加大對農村公共文化基礎建設的力度,開展多種形式如文體活動、藝術活動、娛樂活動等能體現農村地方特色的群眾文化活動,為農民群眾提供精神食糧,豐富農民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做好農村群眾文化活動的建設工作,不僅有利于團結群眾,促進社會和諧發展,對農村地區經濟建設、政治建設和社會建設也有重要的輔助作用。農村和諧發展關鍵在于文化建設,如何開展讓群眾滿意且參與度高的活動是作為一名基層文化站工作者要具備的能力。我作為一名初來乍到的文化人,從事這一行業并不長,但隨著工作的開展和經驗的積累,我也分享以下自己在農村組織開展文化活動的心得。
一、群眾文化活動的概念
群眾文化活動是人民群眾以滿足自身的精神生活和知識需求為目的的自娛自樂、自我教育、自我學習、自我完善和掌握文化、創造文化藝術的活動,是一種社會歷史現象。當代中國社會主義群眾文化活動的娛樂審美、宣傳教育、文化傳遞、生活實用等功能,體現著啟迪、教育人民群眾,增強人的審美觀念,提高人的思想道德和科學文化素質,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時代價值。群眾文化活動是一種客觀存在,也是一個動態化的過程。
二、我鎮活動場所及活動開展現狀
我鎮距縣城20公里。歷史文化悠久,素有“絲綢古道重鎮”之美譽。全鎮幅員面積120平方公里,人口5萬人,下轄18個村(居)。文化建設方面,現已建立鎮了綜合文化站,建立了覆蓋全鎮18個村(社區)的村級文化活動中心;在文化活動中心均設立了農家書屋以及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基層服務站點,網絡的覆蓋率達到100%;廣播村村響和電視戶戶通達100%;所有的村(居)都有了文化活動陣地。但由于活動組織較少,大部分村級文化活動中心使用率不高,導致產生的社會效益不強。只有硬件,沒有文化活動作為支撐,農村文化將缺失靈魂。在各種場地設施建成后,群眾性文化活動的組織就成為了文化建設的重要內容,尤其是在農村地區,重要性尤為明顯。在農村地區,群眾文化素質不高,缺乏閱讀能力,特別是當今的農村青年外出務工,剩下老弱婦孺留守,缺乏利用互聯網掌握信息資源、享受文化生活的能力。那么,開展群眾性文化活動,引導群眾在文化建設中自我表現、自我教育、自我服務就顯得十分地必要。
三、我鎮文化活動組織存在的問題
首先,部分村干部對農村文化建設缺少認識,沒有認清經濟建設和文化建設相互促進、相輔相成的關系,農村群眾文化活動得不到足夠的重視,忽視了其產生的文化效益與社會效益,只顧抓產業、抓增收、抓致富。第二,農村文化隊伍力量單薄,缺少思想活躍、知識豐富、個人素質較高、組織能力較強的人才,不能充分起到對農村群眾文藝活動的領導或輔導作用。第三,文化活動經費不足,缺少宣傳力度,活動方式單一,除了廣場舞還是廣場舞。基層文化工作人員很難組織起豐富多彩形式多樣的文化活動。第四,在部分地區,由于中青年都外出務工,村里大多為留守的老人和孩子,文化活動的設備與場所利用率較低,組織活動缺少活力。
四、組織開展群眾文化活動的對策
1.思想促動,把握群眾文化需求方向
一是以先進文化引導農村文化。要把農村文化建設作為“脫貧攻堅”的重要內容來抓,在政治思想上要突出“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宣傳與教育,在社會倫理上要突出“和”、“美”的觀念,在人文精神上要突出文明健康向上的特征,在社會價值觀體系上突出個體發展與社會、自然和諧發展的共同理想。二是注重從滿足農民需求出發建設農村文化。當前,農民的文化需要出現了“求富、求知、求樂”的特點,探索農村文化發展的新思路,我們就必須尊重和適應農民文化需求的新變化,綜合運用各種文化手段,滿足農民群眾多層次、多樣化的文化需求。
2.投入拉動,建立多元化的籌資體系
經費投入問題,是農村文化建設的重要問題。解決經費問題,必須堅持“幾個一點”的思路。實踐證明,在政府財力、物力有限的條件下,由政府包辦農村文化建設,既不現實,也不符合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規律。而由社會各方面共同參與農村文化建設,不僅有巨大的潛力,而且具有日益高漲的積極性。為此,必須建立以政府和社會力量共同投資的多元化籌資渠道。一方面,當地政府要根據農村經濟的發展情況,將農村文化建設經費列入年度財政預算,優先加大投入力度,保證農村文化陣地的設備更新、圖書資料訂閱、活動開展等必要的經費開支;另一方面,要積極鼓勵社會力量和已經富裕起來的農民為農村文化建設投資或通過集體、個人聯建、聯辦等形式,共同發展,共同受益。
3.隊伍帶動,建立健全長效運行機制
目前農村文化建設最困難的問題不是陣地如何建起來,而是如何確保陣地的管理和使用問題。農村文化建設是一個覆蓋面廣、牽涉領域多的系統工程,必須要有一套切實可行的長效管理運行機制,才能擺脫“建管用脫節”的窘境。首先,要穩定和充實村級文化工作人員,各村級文化活動中心要保證有一名兼職文化干部,同時要配齊文化場所的管理人員和其他人員,并保證他們的各種待遇。其次,要著力培養文化人才,積極扶植農村專業和業余文化隊伍,有條件的地方可以組一支業余文藝隊伍,同時特別要充分發揮老人協會等民間組織的作用和離退休老干部、老教師、德高望重的老前輩等的余熱,動員他們積極參與農村文化陣地的建設和管理工作,文化站要經常舉辦各種形式的文化培訓,為農村培養文化人才。再次,要健全必要的獎勵機制,對文化工作開展得好的村、社區予以獎勵,對長期在農村工作并做出一定貢獻的文化工作專業人員給予適當的物質獎勵。最后,要建立內部規章制度,根據農村文化陣地的特點,及時建章立制、完善措施、規范管理,使農村文化建設走上制度化、規范化和科學化的管理軌道。
4.針對農村文化特點,因地制宜辦文化
我鎮是典型的農業繁榮地區,農村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很大,隨著城鎮化建設的進程不斷加快,農村人口結構層次發生了較大變化,群眾文化活動的開展也要不斷與時俱進,因地制宜。近幾年我們已經針對各村、社區實際,加強了農村文化陣地建設,全部建成了村級文化活動場所,但是文化設施利用率不高的問題仍然存在,有的甚至閑置。開展群眾文化活動,要充分考慮到各村實際,有部分偏遠的山村,年輕人大部分外出打工,人口結構以中老年人為主,組織活動人員缺乏,后勁不足,文化活動要以“送文化”為主,由鄉鎮文化站組織人員并挑選適合中老年人的活動形式和內容,如電影、展覽等文化活動送到群眾中間去,同時鼓勵當地村民參與。在時間上,要注意避開農忙時節。對于鄉鎮近郊村,耕地較少,農民的生活方式基本與城鎮無異,人口結構變化不大,文化活動要以“搭平臺”為主,最大限度地激發村民自身參與活動的積極性和創造性,鼓勵他們組織、創造、參與文化活動并向觀眾展示,同時要充分利用一些農村節慶,提高活動參與率。
5.挖掘歷史文化資源,摸清家底搞活動
在充分發掘我鎮歷史文化資源,準確掌握文化遺存情況的基礎上,不斷探索新的活動載體。傳統的依靠歷史文化資源舉辦的群眾文化活動,要積極取得縣博物館的支持,把它們的文物流動圖片展,流動到我鎮,通過免費展出館藏文物,并輔以人員講解的方式,讓參觀者了解本地歷史文化。除此之外,我們還可以通過其他活動形式深入挖掘傳統文化,加強文化遺產傳承和保護。一是與學校教育相結合,在青少年中間普及我鎮歷史文化知識。有條件的將可移動文物展覽搬到校園中,不可移動文物及非物質文化遺產等,可以通過圖片、視頻、紀錄片等影音資料進行展示,也可以邀請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傳承人進行現場展示,并通過知識競答、互動交流等加深了解。二是舉辦歷史文化節會,擴大我鎮歷史文化的影響力。可邀請文化研究專家來我鎮召開研討會、座談會等,對本土文化進行深入研究和探討,相互交流,在學術范圍內擴大研究成果。也可以依托我鎮的美食文化旅游節,將本土文化列為文化旅游節的重要部分,或與縣文化和旅游部門聯合舉辦各種文化節等。
總之,群眾文化活動的開展與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工作息息相關,具有十分深遠的意義,基層文化工作者必須要重視這一工作,不斷的拓展群眾文化活動的空間,積極創新文化活動的內容及形式,增強社會凝聚力,提高廣大人民群眾的綜合素質,讓文化助力脫貧攻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