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秀霞 陳媛


摘 要:“一帶一路”背景下義烏作為國際商貿名城,各國商賈前來洽談業務,義烏工商職業技術學院的留學生數量也居于全國同類院校首位,面向留學生開展非遺東陽竹編藝術課程,具有一定的文化交流與推廣的價值。
關鍵字:留學生;東陽竹編
竹子原產于中國,早在遠古時期先民就用竹制品作為生活工具,竹制品來源于自然、貼近人們的生活,成為最質樸的手工藝術。浙江東陽竹編藝術有千余年的歷史,是首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2019年11月,東陽竹編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義烏工商職業技術學院作為浙江省內高校,在校內開展面向留學生的東陽竹編藝術課程,不僅是傳承與推廣東陽竹編藝術,也是弘揚地方優秀傳統文化,同時也是促進世界各國民間藝術的合作與交流。
一、面向留學生的東陽竹編藝術課程開設有力條件
1.地域優勢。義烏,因為其物美價廉、種類齊全的小商品,經濟的外向度高,被形象地稱為“世界超市”,在義烏外籍流動人口常駐人口達13000多,境外企業常駐代表機構也有3000多家,而且近年來每年臨時入境義烏的外籍人員穩定在40萬余次。隨著義烏國際貿易綜合改革試點工作的深入、“義新歐”班列的開通、“一帶一路”戰略的實施,義烏與世界的聯系越來越緊密,涉外交往活動日益頻繁。
2.生源優勢。義烏工商職業技術學院地處世界“小商品之都”、國際貿易綜合改革試驗區的義烏,是浙江省優質高職院校、浙江省首批創業型大學建設試點院校,榮登全國高等職業院校國際影響力50強,現已累計培養來自五大洲90多個國家的8400余人次國際學生。國際學生招生人數多年來居省內高校前列、同類高校第一。
3.實踐優勢。校內環湖創意產業帶有15000平方米建筑面積,目前引入了竹工藝相關設計和生產企業入駐,另外,約400平方米竹木工坊建設完成,工坊內可以開展各類竹編設計教學,這些實踐教學條件為留學生學習東陽竹編藝術提供了良好的平臺。
4.師資優勢。學校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制訂了大師引進計劃,積極推動國家級、省級各類大師進校園上講臺,擴展高校文化傳承的社會功能。浙江省內唯一的竹編類國家級‘非遺傳承人,中國竹工藝大師何福禮大師在校內成立了竹編大師工作室。聘請了長期致力與竹工藝產品的創新設計和開發的中國美術學院教授雷達,為我院特聘教授。這些舉措為留學生學習東陽竹編藝術,進行竹編藝術國際間的交流與合作提供了很好的師資保障。
二、面向留學生的東陽竹編藝術課程開設意義
1.易于傳統竹編技藝的交流。一帶一路背景下,面向留學生開設東陽竹編藝術課程,不僅提高留學生對中國傳統手工藝的審美水平,拓展竹編藝術語言,激發多元文化的碰撞,同時,留學生在學習中國傳統手工藝過程中,感受最本真的本土文化藝術元素,體驗東方藝術魅力。
2.拓展了傳統竹編技藝的傳承。結合留學生所在國家或地區自身的生活方式和審美表現,將東陽傳統竹
編工藝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文化屬性進行交流與結合,使以傳統竹編為代表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在個性、特色與文化內涵等方面得到國際化的拓展,探索中國竹文化產品跨文化交流的創新傳承模式。
3.創新了傳統竹編技藝的發展。面向留學生的東陽竹編藝術課程將系統梳理和研究東陽竹編的發展歷史,分析和總結其代表性工藝的藝術風格,在實踐制作中橫向對比其他國家竹編手工藝品的特點,結合當今海內外人士對竹編制品的需求,最終實現竹編設計創新、應用與文化交流功能。
三、東陽竹編藝術課堂教學設置
在保證基本的竹編技藝學習和訓練的基礎上,突出工作導向。高職院校在設置課程的時候,強調要體現工作導向與任務驅動,因此在留學生的竹編藝術課堂中同樣適用。[1]另外,為了避免課堂上語言交流的不便,學院可以聘請對外漢語的老師做現場專業翻譯,使得留學生在聽、說、練中進行竹編技藝學習。
1.注重演示教學。授課中除了邀請東陽竹編非遺傳人進課堂外,還邀請東陽竹編廠的技師以及竹木家居設計工作室的設計師為授課教師,課程中主要講解的是東陽竹編文化的歷史演變、東陽竹編的工藝特點、東陽竹編傳統編制技法、以及竹編在現代生活中的應用。授課中,盡量弱化工藝技法的難度,通過師傅編織演示及造型器物的編織指導,并結合境外學員特點,有針對性地進行竹編工藝的學習與研究。
2.注重體驗教學。面對留學生的文化差異及學習特點,在竹編藝術課堂的教學中應注重課堂體驗,如以實物進行編織模仿,用手親自觸摸、扭動、編織,使天然竹篾與人進行親密交流,讓來自域外的留學生親身感受來自東方自然的味道與技藝的魅力。其次,走訪東陽竹木產區及優秀的竹編藝術家工作室,實地調研東陽竹編的優秀作品及編制過程,真實地感知東方民間藝術與自然的關系,與域外竹編藝術的區別,體會竹編藝人在傳承非遺文化中的堅守與創新。
3.注重創意教學。由于竹編技藝有一定難度,非進行一段課程的學習就能掌握所有的編織技巧,尤其是模仿傳統器物的編織。因此,面對留學生,在教學中需要適當弱化竹編技藝的學習,而是發揮留學生們創新創意的思維以及不同文化語境中成長起來的另類審美情趣,注重竹編藝術教學
的創意體驗,使得學生能以東方的竹材創造出屬于自己文化符號的藝術作品,從而使得竹編藝術課堂教學生動、有趣,具有創造力。
4.注重交流與展示。課程中舉辦階段作品展與課程結束作品展,將有效地調動學員們的熱情,在作品的交流與觀摩中,大家互相借鑒學習,共同提高。其次,邀請專家與竹木設計師與學生們一起召開作品觀摩沙龍,進行作品的評價與分析,同時將優秀作品制作成冊進行宣傳,這樣不但有效地促進了傳統民間藝術的傳承與拓展,也吸引了企業對優秀作品進行成果轉化。
四、結語
一帶一路背景下面向留學生開設的竹編藝術課程,將系統梳理和研究東陽竹編的藝術特色及編制技巧,橫向對比世界各地竹編工藝特點,結合留學生所在國家或地區自身的生活方式和審美需求,將中國傳統竹編工藝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地域與文化屬性融合,最終實現傳承、創新與文化交流功能。
參考文獻:
[1]葛晶、李英軍.“一帶一路”背景下高職院校來華留學生漢語言教學工作的思考[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9(26):91-92
通訊作者:
汪秀霞(1973--)女,甘肅天水人,文學碩士,講師,研究方向:旅游工藝品設計與制作。
作者簡介:
陳媛(1986--)女,重慶合川人,文學碩士,講師,研究方向:中國畫創作與理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