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紀以來,華文文學不再局限于學術研究層面,早已逐步深入高校課堂的教學實踐。僅就廣東高校而言,汕頭大學、暨南大學、華南師范大學、中山大學等都將華文文學納入重點規劃課程。在賴伯疆、陳賢茂、吳奕锜、饒芃子、蔣述卓、王列耀、陳劍暉、凌逾、朱崇科等粵派學人對華文文學的戮力建構下,僑鄉廣東的華文文學研究與華文文學教學在國內都具有引領示范性。如果說“廣東省高教廳人文社會科學規劃重點科研課題資助項目”《海外華文文學史》(陳賢茂主編四卷本,1999年版)開創了國內華文文學教材的風氣之先,那么“‘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國家級規劃教材”《海外華文文學教程》(饒芃子、楊匡漢主編,2009年版)則是對華文文學的獨立學科意識、學科理念、學科價值與學科建設的全方位提升。回顧高校華文文學教學的歷程,第一個十年(1999-2009)的突出特點是個體的教研結合與集體的摸索建構。第二個十年(2009-2019),高校華文文學教研已逐漸轉向個性化的精耕細作,朱崇科的新著《馬華文學12家》(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9年版)算是其中的典范之作。
《馬華文學12家》是中山大學中文系(珠海)本科生必修課程《華文文學》的主講教材,也可以作為其他高校的華文文學特色專業教材。該書拋棄了傳統的文學史教材編寫體例,而是以作家論的形式進行謀篇布局,高屋建瓴地彰顯出邱菽園、方北方、吳岸、王潤華、陳瑞獻、李永平、張貴興、林幸謙、黃錦樹、陳大為、歐大旭、黎紫書等12位優秀馬來西亞華文作家的典型個案。該教材主要表現出如下的特色與新質:
一.粵派新生代學人的新氣象
在華文文學研究領域,朱崇科具有敏銳的問題意識,以批判性、創新性、獨特性見長。在華文文學的學脈承傳中,他傳承了前行代學者重視原始資料的扎實傳統,同時又在文史互證與理論素養的并蓄中勃發出粵派新生代學人的批評銳氣。這一極具個性化的批評新氣象在《馬華文學12家》中也歷歷可見,他不追求世界華文文學史的全面論述,而是對海外最具本土性與發展前景的馬華文學進行經典論述。他以馬華經典作家作品為主脈,進而以點帶面地呈現出百年來馬華文學的各種時代關懷、文體實踐、文學潮流以及歷史文化、個體經驗的復雜互動。
二.新的問題意識與可能性
該書并不是簡單的個案文本細讀,而是在占有盡可能豐富史料基礎上的“一家之言”,在很大程度上具有華文文學學科論述的示范性意義。在作家個案的選取上,從清末民初的邱菽園(1874-1941)在新馬的近代文學史發軔,到當下炙手可熱的新生代女作家黎紫書(1971-),該書在典型個案的精耕細作中勾勒出逾百年的文學脈動與代際更迭。同時,借助中國近代文學的域外散播、五四新文學的在地生發以及馬華文學的本土嬗變,問題意識的敏銳切入也帶來更多的學術突破的可能。
三.越界跨國的比較新視維
比較研究是華文文學研究的重要方法,《馬華文學12家》始終貫穿著“比較意識”,既有跨國的南來文人(邱菽園)、旅英作家(歐大旭)、新馬雙棲作家(王潤華、陳瑞獻),也有在港作家(林幸謙)、留臺作家(李永平、張貴興、黃錦樹、陳大為),更為突出的當屬本土性的在地演繹者(方北方、吳岸、黎紫書)。作家個案的多元流動與多元身份,論者的扎實理論功底與跨學科研究能力,再加上系統全面的文本細讀與歷史現場的田野考察,從個案選取到研究理念無不為華文文學教研提供頗為實用的研究思路。
總體來說,各高校的華文文學教學在了解世界華文文學概貌的前提下應該更具特色,要在傳統的文學史教材基礎上展現更多個性與新質。由此而論,《馬華文學12家》是朱崇科多年沉潛于馬華文學作家群研究與華文文學教學實踐的精選力作,他切實踐行了真正地毯搜捕式文本搜集和在地語境感悟之后對作家個案的窮盡式論述,這種對優秀的馬華經典作家作品的深層解讀具有區域華文文學研究范式的示范意義,對華文文學初學者以及研究者都不無啟發。高校華文文學教學依然有待深挖精耕,有了馬華文學、新華文學、歐華文學、美華文學、澳華文學等區域華文文學的精準探研,整體的世界華文文學教學才會更有的放矢。
本文系中國博士后科學基金第66批面上資助(項目編號:2019M663342)、中央高校基本科研業務費專項資金資助(項目編號:20WKPY109)的階段性成果。
(作者介紹:馬峰,中山大學中文系(珠海)博士后,現居珠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