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語文教學應當與時代發展相適應,應當以更加開放、包容的心態融合到網絡信息技術中去。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要整合學習資源、改進呈現方式、優化學習過程、拓展展示渠道。在語文教學中,只有將信息技術更好地融入其中,才能不斷提升學生的語文學習能力,發展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
【關鍵詞】語文教學;信息技術;融合
【中圖分類號】G623?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文章編號】1672-0490(2020)18-0101-02
【本文著錄格式】吳運金.語文教學與信息技術融合初探[J].課外語文,2020,19(18):101-102.
信息技術發展為語文教學提供了重要的平臺、支撐。在小學語文教學中融入信息技術,可以讓語文教學更加生動、有趣,可以激發學生語文學習的主動性,開掘學生語文學習的創造性。身處網絡時代,語文教學應當與時代發展相適應,應當以更加開放、包容的心態融入到網絡信息技術中去。現結合具體的教學實踐,就信息技術與小學語文互動、整合路徑作初步探討。
一、整合學習資源,實現資源共享
信息技術運用于語文教學,一個最為重要的方面就是能整合資源。傳統的語文教學資源,由于受到時空限制,往往顯得比較單薄。借助互聯網技術,能將一些虛擬性的資源引入語文教學之中,從而增進學生的替代性體驗。借助互聯網、信息技術,整合學習資源,能將學生的文本感知、理解與感悟進行融合。比如教學部編版五年級上冊的《圓明園的毀滅》,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能理解、認識到圓明園的毀滅是中國以及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損失,但這樣的理解與認知僅停留在理性的層面上。為了讓學生產生感性的感受、體驗,筆者在教學中借助互聯網,通過“圓明園”的影像資料《圓明園毀滅前與毀滅后》,引導學生感知昔日圓明園的輝煌,感知毀滅的過程。視聽媒體的感知與文字的理解相結合,圓明園毀滅前與毀滅后的對比,能讓學生直觀感受到侵略者的野蠻、殘暴,從而激發學生對祖國燦爛文化的熱愛、對侵略者強盜行徑的憤恨。學生在閱讀時的心情自然是沉重的、沉痛的,是惋惜的、是憤怒的。
信息技術之于語文教學具有獨特的優勢。發掘信息技術課程與教學資源,能豐富學生的語文學習,提升語文教學效益。但在實踐中,要警惕信息技術的喧賓奪主。也就是說,信息技術是為語文教學服務的,不能因為融入信息技術資源而沖淡“語文味”,應當在信息技術資源共享、分享的過程中,彰顯語文教學的旨趣。
二、改進呈現方式,豐富感官感知
信息技術具有一種信息的聚焦、穿插與整合功能,能呈現出炫目精彩的圖畫、生動悅耳的聲音,強大的音頻視頻功能,能將學生帶入聲色光影之中,從而能助推學生對課文的理解。語文的抽象性能變得具體、生動、直觀。變革語文教學素材的呈現方式,能豐富學生的感知,突出教學的重點、突破教學的難點。
比如教學部編版語文教材四年級上冊的神話故事《盤古開天地》一文,如何讓學生感受神話故事的神奇想象,感悟盤古勇于獻身的品質?筆者經過深入地思考發現,運用多媒體的優勢,改變傳統的語文素材呈現方式,能盤活學生的思維、催生學生的想象,進而優化學生的閱讀。具體的步驟是:第一,課件整體性呈現,完整地展現盤古開天地的過程,讓學生說一說圖畫的內容,并分別用一個含有“天地”的詞來概括圖畫內容;第二,分步聚焦,引導學生分別感受“睡”的神奇、“站”的神奇、“劈”的神奇、“化”的神奇等,引導學生認識到神話的一個又一個神奇的情節,從而增進神話的吸引力;第三,分批出示詞組:“巍峨”“堅韌”等,從而讓學生感悟人物形象,感悟盤古的意志之堅韌,感悟盤古奉獻之偉大;第四,回歸文本:運用多媒體引導學生對比古文閱讀,從而更加貼合地理解古代的神話故事。借助多媒體課件,改變文本的呈現方式,引導學生感受、體驗創世神話,開啟學生《神話故事園》的閱讀之旅。
運用信息技術改變、整合文本呈現方式,能讓學生感受文本中內蘊的色彩、韻味等。通過情境創設,激發學生的語文學習興趣,豐富學生的語文知識,從而引導學生語文學習活動順利展開。在信息化的情境呈現、再現之中,學生由被動的學習者轉變為主動的信息獲取者、幫助者、促進者。
三、優化學習過程,打開全新視野
借用信息技術手段,能優化學生的語文學習過程,進而打開學生全新的語文學習視野。當下,終端APP程序的迅速開放與成熟,讓大量的、新穎的、有趣的、富有創造性的軟件如雨后春筍般涌現。比如“家校通”“活字帖”“涂鴉筆記”“畫聲”“4D書城”等。學生的語文學習已經改變了過去的課堂聽講。翻轉課堂、慕課讓語文教學顯現出前所未有的活力。
在我們學校的“未來教室”,師生共同操作PAD,一起“讀文字”“聽音樂”“看視頻”“寫感受”。比如教學王翰的《涼州詞》(部編版四年級上冊),筆者運用PAD中的學習軟件和資料,引導學生分組研究,探尋關鍵詞里傳遞的信息。借助PAD學習軟件分組研究,讓學生分組交流,學生借助現代信息化手段進行交流與溝通,并將組內成員的想法整合在一起。如學生研究“醉臥沙場”,有學生認為是“喝了酒,醉倒在沙場”,有學生認為是“其實沒有醉,是戰死沙場當成了醉臥沙場,表現了一種英勇殺敵、不怕犧牲的樂觀主義精神”,有學生認為“即使喝醉了,也要在沙場上殺敵”,還有學生認為,“殺敵之前應當開懷暢飲、一醉方休”等。信息互動,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激發了學生的學習創造,不僅提高了學生口語表達能力,而且培養了學生的團隊協作精神,促進了學生對語文知識的理解。
在語文教學中,教師甚至可以根據學生的具體學情,設計自己需要的課程軟件,這顛覆了傳統的語文教學,引發了師生角色、課程模式、管理方略等系列變革。
四、拓寬展示渠道,盡顯學生的精彩
傳統的語文教學,課堂教學評價往往依靠教師巡視、提問、抽測等反饋形式,這樣的反饋,形式單一、渠道單一、交流模式比較單薄。相較于傳統的課堂評價,信息技術支撐下的語文學習展示更具互動性、即時性、泛在性等。如教師可以借助電子書包中的論壇功能,讓學生對學習各抒己見,借助交互電子白板功能,讓學生現場提交作業、展示作業等。
比如部編版六年級上冊《我的伯父魯迅先生》一文,學生讀懂讀通并不難,但如何將全文的脈絡理清楚,如何深刻理解文章表達的主題是文本閱讀的重點。為此,筆者運用信息技術,開辟了“虛擬講壇”,讓學生用小標題概括文本中的故事,然后圍繞這樣的故事,用自己的語言進行表達,這是一種展示。師生根據學生的展示,即時給予積極的評價。有的學生為了展示出自我的風采,還在短時間內做出了相應的PPT,圖文并茂、聲色光影,讓展示更增添一種韻味;有學生在展示過程中,還借助互聯網,補充了一些素材,比如當時的一些社會背景、魯迅逝世前后的情況;有學生還聯系已學的關于魯迅先生的一些課文,將要學習的臧克家的詩歌《有的人》進行展示。由于有了互聯網的介入,有了信息技術的支撐,學生更為深刻地認識了魯迅、了解了魯迅。
信息技術尤其是網絡技術的應用,突破了傳統的時空限制,豐富了學生的學習內容、學習形式。同時,拓寬了學生展示的渠道,能盡顯學生學習精彩。在語文教學中,只有將信息技術更好地融入其中,豐富素材呈現方式、拓寬學生展示方式,才能不斷提升學生的語文學習能力,發展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
參考文獻
[1]皮亞杰.發生認識論[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14.
[2]吳開宇.當“傳統語文”遇上“新來的信息化”[J].江蘇教育,2014(16).
[3]張一春.教師教育技術能力建構——信息化環境下的教師專業發展[M].南京: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
[4]李紅玲.試論語文教育與和諧社會[D].長沙:湖南師范大學,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