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社會的進步和時代的發展要求少數民族未來建設者既要精通本民族語言又要掌握普通話。漢語屬于漢藏語系,蒙語屬于阿爾泰語系,對于自幼以蒙語為母語的蒙古族大學生來說如何提高漢語口語表達能力更為重要。本文從蒙古族大學生漢語口語表達存在問題的原因入手,指出要從主觀和客觀兩個方面提高其漢語口語表達能力。
【關鍵詞】蒙古族 ?大學生 ?漢語 ?口語 ?提高 ?對策
【基金項目】文章為內蒙古師范大學第一批民族教育研究課題——蒙古族大學生提高漢語口語表達能力對策研究立項成果(項目號:mky201730)。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20)09-0054-01
人的本質屬性是社會屬性,社會中的每一個人都需要不斷和其他成員交流,語言是人類最重要的交際工具和思維工具,暢通的交流需要彼此通曉的語言。我國是統一的多民族國家,普通話是通用語言,對于自幼以蒙語為母語的蒙古族大學生來說,提高漢語口語表達能力非常重要。
蒙古族大學生多數來自于蒙古族聚集的農村牧區,自幼學習使用蒙語,缺少使用漢語的語言環境。有些蒙古族大學生在進行漢語口語交際時,不愿說,不敢說,久而久之就成了不能說。是什么原因導致了這種后果?根據調查分析,造成這種后果的原因有主觀的也有客觀的。
一、漢語口語表達存在問題的原因
1.主觀方面
(1)意識淡薄
大部分蒙古族大學生認識到漢語口語表達的重要性,積極主動尋求提高自己能力的方法,但有些學生認為學習使用漢語會限制母語的運用,甚至對漢語有排斥心理,其實這種意識很淡薄、很狹隘。社會中的每一個成員都需要不斷和別人打交道,語言作為交際工具和思維工具沒有民族性,掌握好語言的目的是實現順暢交流,而且提高漢語口語表達能力能夠促進母語的學習,任何語言都不是孤立的。
(2)缺乏信心
有些學生漢語交際時不敢張口,存在怕自己的漢語說得不好被人嘲笑的自卑心理。越是對自己沒信心,就越不敢說,越不敢說,表達能力就越差,最終導致了漢語口語表達能力不高的后果。
2.客觀方面
(1)物質條件限制
內蒙古蒙古族大學生大多來自農村牧區,缺少使用漢語的語言環境,而且由于經濟等原因,教學資源、教學條件等硬件的匱乏限制了口語表達能力的提高。
(2)母語的影響
漢語屬于SOV型漢藏語系,蒙語屬于SVO型阿爾泰語系,分屬不同語系的兩種語言語音、詞匯、語法上有很多不同,其中語音差別最大。漢語音節由聲母、韻母、聲調組成,蒙語由元音、輔音組成,漢語有聲調,蒙語沒有聲調。自幼以蒙語為母語的蒙古族大學生在漢語交際時先用蒙語思維,然后再翻譯成漢語,對語言二次加工過程中難免會出現一些錯誤,母語對漢語口語表達產生了一定的負面影響。
(3)教材的缺失
現在市面上有很多提高漢語口語表達能力的教材,這些教材詳細實用,但是針對糾正蒙古族大學生容易出現語音錯誤的教材不夠豐富。
二、提高漢語口語表達能力的對策
提高蒙古族大學生漢語口語表達能力,要從學生的主觀和教學條件的客觀兩個方面努力。
1.主觀方面
(1)學生要端正態度
要想提高口語表達能力,首先學生要端正態度,從思想上重視漢語的學習,要發自內心熱愛漢語,不能得過且過,應該積極主動,循序漸進,堅持不懈,把漢語口語表達逐步內化為自己的知識體系。
(2)提高修養
口語表達能力,實際是聽說讀寫的綜合能力。要學會傾聽,關注時事,做到有話可說。要多讀書,讀好書,學會積累,擴大知識面,提高文化修養。
(3)練習鍛煉
提高語言表達能力,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平時要多練習,創造情境,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條件,努力鍛煉,積極主動與人交流,要大膽說,要不怕出錯,要善于改錯,相信自己,能力就會逐步提高。
2.客觀方面
(1)教師要創造條件
學生口語表達能力的提高,教師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教師要理論聯系實際,積極引導,改變單一的教學模式,設計創造情境激發興趣,鼓勵學生敢于說,愿意說,幫助學生樹立信心。
(2)政府加大投入
口語表達能力的提高,要有一定的物質保證,強烈呼吁政府和學校加大投入,創造和諧的語言環境,保證硬件的運用。
總之,影響蒙古族大學生漢語口語表達能力提高的因素很多且錯綜復雜。如何有效提高其漢語口語表達能力,需要不斷的探索。這要求學生提高認識,積極主動實踐,教師調動多種力量,主動從教法、教材等多方面改革。相信經過多方的努力,蒙古族大學生的漢語口語表達能力一定會提高。
參考文獻:
[1]劉珣.漢語作為第二語言教學簡論[M].北京: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2002
[2]李紅.提高新疆少數民族漢語口語表達的對策[J].遼寧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3(4)
[3]崔鳳珍.如何提高蒙語授課學生的漢語口語表達能力[J].語文學刊,2015(4)
作者簡介:
王津京(1979-),女,遼寧朝陽人,博士研究生,內蒙古師范大學蒙古學學院講師,研究方向為少數民族漢語教學與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