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潤蘭



【中圖分類號】G633.5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20)09-0059-02
前蘇聯著名教育實踐家和教育理論家蘇霍姆林斯基說:“讓學生體驗到一種自己在親身參與掌握知識的情感,乃是喚醒少年特有的對知識的興趣的重要條件”。美國教育家杜威也主張“學校即社會”。他認為:人們在社會中參加真實的生活,才是身心成長和改造經驗的正當途徑。 所以教師要把教授知識的課堂變成兒童活動的樂園,引導兒童積極自愿地投入活動,從活動中不知不覺地養成品德和獲得知識,實現生活、生長和經驗的改造。這些思想觀點都在強調一個問題,就是教學的生活化或者說生活化的教學。百度百科上說:“生活化教學是將教學活動置于現實的生活背景之中,從而激發學生作為生活主體參與活動的強烈愿望,讓他們在生活中學習,在學習中更好地生活,從而獲得有活力的知識,并使情操得到真正的陶冶?!笨梢姡罨慕虒W是一種教學理念,也是一種教學方法。通過生活化的教學把社會生活納入學習,把學習活動引入生活,使生活中的教育資源和教材中的知識融會貫通相得益彰,使受教育者積極參與,樂于探究,從而達到身心兩健的效果。
用好教材是教好課的基礎。葉圣陶先生說過:“教材只能作為教課的依據,要教得好,使學生受益,還要老師善于利用?!标P于教材,我認為,有兩個層面的理解。首先,就是我們所使用的統編教材,因為教材是教材研究中心的教育專家們根據《普通高中課程標準》精挑細選精雕細琢的成果,利用好教材是我們施教者的本分。其次,生活是包羅萬象的教科書。正如陶行知先生所倡導的:“生活即教育”。他認為,“生活無時不含有教育的意義。如果教育只是書面上的,那么就失去了教育的真正意義。將生活作為教育內容,才不會使得教育的內容狹隘,才會廣闊豐富”。用好這本教科書,駕馭好這堂大課,做到教材知識和社會生活的無縫連接,就成了教育工作者終生追求的本事了。關于怎么利用教材?最基本的就是要求教師根據學生的認知水平和認知規律,將所授的教材內容置于學生熟悉的現實生活背景之中,進行有針對性的再加工再創作,把原本枯燥抽象冰冷古板的知識和課堂變得生動有趣親近有溫度。讓受教者積極主動地投入,在參與過程中體驗樂在其中的滋味。產生既漲知識又漲見識,既增加高度還能體驗溫度,既懂得生活又不失情懷的效果。這不僅是受教者的幸福,也是施教者的幸福。在多年的教學實踐中,本人有意無意的用生活化教學理念和教學方法,耕耘在奔往“幸福”的道路上。現就其中一例做一分享。
漂洋過海五百余,熱愛貧瘠主糧一。
千榨萬輾更堅勁,化作芋泥美味溢。
——《從洋芋蛋到洋芋攪團的蛻變》
這是2016年的一次家庭盛宴——“吃攪團”后突發靈感寫下的一點小東西??赡苁菍I的敏感,我曾將其運用到《高中歷史》必修Ⅱ《開辟新航路》一課的導入教學中,收到了不錯的效果。
在教授《開辟新航路》一課中我設計有三個版本的導入情景。
第一個版本就是利用教材資源,即人教版《高中歷史》必修Ⅱ課前導讀:15世紀以前,世界各地處于相對孤立的發展狀態,通過絲綢之路,歐洲人認識了瓷器、絲綢等中國商品,知道在遙遠的東方,有一個神秘的國度中國。但中國和歐洲之間的來往非常少。從這張15世紀歐洲人繪制的世界地圖可以發現當時的歐洲人認為世界就是歐洲、北非以及亞洲的一些地方,一片廣闊陸地的盡頭是萬丈深淵。15世紀末到16世紀初,這種情形發生了變化。一些勇敢的歐洲航海家克服重重困難,追波踏浪,開辟了由歐洲前往亞洲、美洲等地的航路,使世界各地之間的聯系日益密切。今天就來學習這節課。
這個版本,圖文并茂,中規中矩,引入直白。它知識性有余,親近感不足,在激發學生興趣和注意力方面的沖擊力不足,尤其是對于一部分基礎薄弱的同學的吸引力不是太大,課堂上走神在所難免。
第二個版本:首先打出一張哥倫布和鄭和的PK圖,然后提出一個問題:600年前,當中國的鄭和船隊七下西洋到達紅海沿岸和非洲東海岸時,歐洲人眼中的世界是什么樣子呢?請同學們閱讀課前導讀。
這個版本,以兩個歷史人物作為切入點,將東西方歷史加以比較,并且聯系了學生比較熟悉和感興趣的內容,這樣的調整緩解了學生學習歷史的生硬感和距離感,增加了學習的興趣和探究的沖動。但與日常生活還是遠了些,在調動學生和抓住學生的注意力方面還是有空間可挖掘。
第三個版本,我首先展示一張圖片,然后通過如下方式展開教學。
教師:請大家看看這幅圖片上呈現的是什么?
學生:“洋芋攪團” (臨洮話)。大多數同學都能認出來是臨洮小吃。
教師:對,這是我們臨洮的小吃,洋芋攪團(臨洮話),它還有個比較洋氣的名字叫“芋泥”。大家喜歡吃嗎?
學生:喜歡。
這時同學們的回答可以用扯著嗓子來形容了,個個臉上樂開花了,眼睛放著光,來了精神了。教師的情緒也被感染了。
教師:看來在座都是臨洮娃。我呢,也是“攪團”的忠實粉絲,因為我曾為它寫過一首小詩,并給它起了一個很土氣的名字叫《從洋芋蛋到洋芋攪團的蛻變》,今天拿出來與大家分享。請大家把它讀出來。
學生:“漂洋過海五百余,熱愛貧瘠主糧一。千榨萬輾更堅勁,化作芋泥美味溢”。
教師:可見,洋芋攪團(臨洮話)是我們的地方小吃,但它的原料洋芋蛋卻不是我們本地的土產,它的家鄉在哪里呢?
學生:墨西哥、美洲、非洲……
同學們有不同的回答,更來了精神。
教師:它是500多年前,伴隨著一條商路的開辟漂洋過海從遙遠的美洲大陸來到中國,來到我們的餐桌上的。
“從導入看,授課者以自己創作的一首小詩《從洋芋蛋到洋芋攪團的蛻變》和大量洋芋攪團的圖片導入,詩中描述了洋芋的來源、作用、攪團的做法和口感,再加上親切的臨洮方言和教師幽默風趣的語言介紹,讓人不自覺的對課堂興趣劇增?!边@是課后備課組長的評課詞。
這個版本,從學生熟悉的日常生活“吃攪團”入手,運用接地氣的臨洮方言和生活化的語言,將教學資源和教學方式生活化,以極強的代入感激發了學生作為生活主體和學習主體的參與意識和探究欲望,為這堂課開了個好頭。接下來的整堂課學生興趣盎然,參與積極,師生互動流暢,氣氛自由活躍,教與學配合默契。使整個課堂有了張力、有了溫度,在教與學的推動中同學們對家鄉的熱愛有了不同的關注點,作為臨洮人、中國人的責任感使命感悠然生發,形成最樸素的家國情懷。在輕松愉悅中達成了教學目標。
以上三個版本我在課堂上都進行了試驗性運用,當第三個版本應用于一堂公開課時,收效甚佳。這就是把生活納入教學的效果。
社會生活是五彩斑斕的大課堂,把學習活動引入生活,是生活化教學的又一個側面。在學習人教版《高中歷史》必修Ⅱ《發達的古代農業》時,為了讓信息時代的學子們對農耕文明下先祖們的生產生活有個直觀的了解和近距離的感知,我帶學生走進了當地一個可以算得上是農耕文明博物館的文化旅游民俗村——“狄道鄉韻”美麗鄉村雙聯村。在那里,學生們親眼目睹了小農經濟時代的各種農具模型:始用于春秋戰國時期的鐵犁的演變;發明于西漢的播種工具耬車演變;始用于西漢的耕犁的演變;明清時期的灌溉工具水車模型;魏晉南北朝時期北方旱地耕耙耱技術下的工具“耱”的模型;耕牛模型以及各種生產生活場景……進入這個大課堂,再去解釋“傳統農業精耕細作的特點”顯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