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麗萍 楊潔 劉濤
摘要:通過深入調查分析突發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給山東農業產業帶來的影響,針對當前生產提出切實可行的工作措施,最大限度地降低生產經濟損失;同時從鞏固農業基礎地位出發,提出長期發展戰略和對策建議,確保發揮農業“壓艙石”和“穩定器”作用。
關鍵詞: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農業產業;山東省;對策建議
中圖分類號:F307:R373.1+9文獻標識號:A文章編號:1001-4942(2020)04-0155-04
Abstract Based on deeply investigations of the influences of novel coronavirus pneumonia epidemic situation on agricultural industry in Shandong Province, some feasible measures for current production were put forward in order to minimize the economic loss. At the same time, some long-term development strategies and countermeasures were put forward for consolidating the foundation of agriculture.
Keywords Novel coronavirus pneumonia epidemic situation; Agricultural industry; Shandong Province; Strategies and countermeasures
山東作為糧食主產省和特色農產品生產大省,糧食產量占全國總量的8%,肉類占9%,水果占12%,蔬菜占13%,花生占19%,水產品占14%,農產品出口占24%。突發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以下簡稱疫情)給山東農業生產帶來的影響,直接反映在農產品的有效供給上。通過深入調研分析疫情對農業產業的影響,一是針對當前生產提出切實可行的工作措施,最大限度地降低生產經濟損失;二是對長期影響進行研判,提出有效的對策建議,確保農業生產安全、質量安全、供給安全。
1 疫情對山東農業產業的影響
此次疫情對山東省經濟社會發展均產生了非常大的影響,總體來看,疫情對城市影響遠大于農村,對社會生活影響遠大于經濟生產,對服務業影響遠大于一、二產業,對非農產業影響遠大于農業產業。當前形勢下,疫情對農業的生產端、流通端、消費端都帶來不利影響,短期來看,養殖業大于種植業,種植業中對設施蔬菜的影響最大,果品次之,糧食作物最小。不利影響主要表現在受交通管控帶來的農產品物流運輸影響和受人員復工難帶來的農資生產和農產品加工影響。為了控制疫情傳播,全省大部分城市采取了嚴控交通、延遲企業開工的做法,很多農村也選擇暫時阻斷進出村莊的道路,嚴格控制車輛、人員流動,均在不同程度上影響了農業生產。為了有效應對疫情對農業生產和重要農產品供應的不利影響,省政府辦公廳于2月12日印發了《關于積極應對新冠肺炎疫情加快恢復農業生產 確保重要農產品穩產保供的若干措施》,提出了6大類20條政策措施。目前,全省涉農企業復工復產形勢明顯好轉,春耕春播工作逐漸有序展開,農副產品生產供應保持相對穩定。
1.1 疫情對糧食產業的影響
1.1.1 農用物資的跨區運輸和田間配送受阻 由于物流受阻,化肥、農藥等農資供應不足問題成為主要矛盾。另外,2019年化肥行情下滑,農資經銷商、零售商庫存較少,且目前化肥生產企業復工率較低,農資產品的物流配送不暢,給春季麥田肥料供應帶來明顯影響。在磷肥方面,因為湖北是我國磷礦主產區之一,受疫情影響,磷礦價格大幅增長,對磷肥生產造成不利影響。短期來看,受物料成本、用工成本上升的影響,種糧大戶、家庭農場、專業合作社受疫情影響明顯大于普通農戶。
1.1.2 糧食加工企業原料不足,產能無法恢復 同樣因為交通受阻,糧食加工企業的原料供應不足,導致即使復工產能也大幅減小,同時受春節影響,農村小型面粉加工作坊的庫存小麥大多消耗,農村糧食供應面臨壓力。
1.1.3 對外貿易受阻,小麥進口量難以保證 受疫情影響,歐美糧食主產國的糧食出口將會發生變化,疊加上澳大利亞大火和東非、巴基斯坦、印度蝗災的不利影響,世界糧食減產的概率加大,目前阿根廷、泰國、越南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提高售價或關稅,國際糧農組織預測國際糧價將呈上漲趨勢。實際上從2020年一月份開始國際糧價已經在持續上漲,中國作為全球最大的糧食進口貿易國糧食貿易可能會受阻。
1.2 疫情對蔬菜產業的影響
1.2.1 對規模較小、散戶蔬菜生產者的影響相對較大 目前全省蔬菜在田面積約20.94萬公頃,日生產能力5萬噸左右,日上市量約3.68萬噸。全省25家定點批發市場上市交易的38種蔬菜,平均批發價格為5.82元/千克,蔬菜供應整體沒有問題。濰坊壽光、臨沂蘭陵、聊城莘縣等蔬菜主產區,借助完善的產業鏈條和當地農業部門的綠色通道保暢和引導,蔬菜生產一直有序進行,但規模較小、散戶蔬菜生產者相對受影響較大。由于交通管控,蔬菜流通效率降低,運輸及用工成本均增加,成本大幅提高。
1.2.2 蔬菜育苗企業受影響較大 山東省是蔬菜種苗生產大省,年育苗總量近200億株,占全國的10%以上。全省早春育苗約30億株,其中規模比較大的集約化育苗企業育苗約10億株。受疫情影響,蔬菜種苗企業普遍存在用工難、用工貴和原料短缺等問題,生產成本增加30%以上,育苗企業運行困難,生產積極性不高。目前正值早春蔬菜定植的關鍵時期,一旦蔬菜種苗供應不足,將貽誤農時,嚴重影響夏季蔬菜生產供應,給全年蔬菜生產與供應帶來較大市場波動。
1.3 疫情對畜牧業的影響
1.3.1 交通受阻導致生產資料供應不足 飼料等物資受到鄉村道路封閉、高速公路限制等因素影響,不能及時補充,雖然各級政府已經將飼料、獸藥等農資產品納入重要物資供應綠色通道,但在現實中執行情況不一,各環節運轉仍然不夠順暢,因此,生產資料供應在疫情防控期間依然是制約畜牧業生產的主要問題。
1.3.2 用工問題導致無法復工或復工后產能不足 養殖、加工、飼料生產、銷售、運輸等各業用工都受到疫情影響,受產業鏈上下游企業延期復工或開工不足等因素制約,畜牧產業發展遭受強烈沖擊,損失較為慘重。一些家禽加工企業人力缺乏,開工不足,造成毛雞壓欄,每公斤價格跌破2元。生豬生產受非洲豬瘟影響尚處于產能恢復期,疫情將導致恢復期延長,豬肉市場價格持續維持高位運行。現階段各個環節的用工成本都有所增加,導致產品價格總體上漲。
1.3.3 特種養殖業可能出現長期低迷 本次新冠肺炎疫情的發生源頭較大可能是野生動物,這已經對特種養殖吹響下行的號角,特別是宣傳輿論的導向,消費者會排斥飼養的“野生動物”,特種養殖業可能出現長期低迷,甚至進入“冰凍期”。
另外,部分養殖企業特別是養殖散戶,為了節約飼料只能對養殖家禽大批量撲殺或填埋,種雞場出現掩埋雞苗現象,處理不當則可能造成環境污染和安全隱患。
1.4 疫情對果品產業的影響
1.4.1 銷售和運輸受阻,庫存壓力大 春節前后通常是山東以蘋果為主的果品銷售價格最好的時期,且2019年蘋果豐產,但春節期間疫情蔓延,人們購買水果頻率普遍降低,導致蘋果銷售量降低,而后期消費又傾向當季水果。另外,由于物流運輸、人員流動限制,冷庫出貨、批發市場等需求備貨減弱,抑制蘋果終端需求,蘋果出庫率與往年同期相比約減少了50%。果農的抗風險能力低。因此,疫情對蘋果銷售和今后果農生產投入影響很大。
1.4.2 物流和人員流動受限,設施草莓遭受重創 疫情防控期間正值設施草莓成熟期,物流及交通不通暢,入園采摘更不可能,致使線上線下銷售量和入園采摘量都呈現斷崖式下降。雖然可以通過降溫和澆灌等技術手段推遲成熟時間,但這種延遲成熟期的技術手段時效有限,加之草莓不耐儲存,讓本來處于高位的草莓價格跌落至“地板價”,對草莓產業帶來沉重打擊。
1.5 疫情對休閑農業的影響
近年來,隨著山東省大力推動農業“新六產”發展,鄉村產業融合步伐明顯加快,休閑農業等功能性農業迅猛發展,顯著帶動了農業增效、農民增收。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假日經濟”特征明顯,春節前后是產業發展的黃金季節,年前經營主體投入了大量資金建設基礎設施、購買游樂設施、預備餐飲住宿、準備民俗活動,但是疫情導致全部休閑農業園區、民宿關門歇業,經營收入銳減,而且產業的復蘇能力大大減弱。
2 對山東農業產業近期發展的對策建議
雖然疫情對農業發展帶來諸多不利影響,但農業作為有著數千年歷史的產業,有著強大的自愈能力,農民是最具農時意識和行動力的群體。農業發展遇到突發事件沖擊,只要堅定發揮市場決定性作用,更好地發揮政府作用,一定能夠爬坡過坎、渡過難關。
2.1 繼續加大涉農企業復工復產的幫扶力度
嚴格落實省政府《關于積極應對新冠肺炎疫情加快恢復農業生產 確保重要農產品穩產保供的若干措施》,千方百計幫助涉農企業協調解決好用工問題,保證復工復產。
2.2 解決種苗生產供應形勢嚴峻的問題
研究支持蔬菜育苗企業的具體工作方案,抓好94萬公頃早春菜的種植,確保疫情防控中后期(4—6月份)市場穩定供應。
2.3 抓好春季作物田間管理工作
不失時機抓好春季農業生產,在麥苗陸續返青期抓好麥田的“控旺促弱轉壯”,做好技術指導,組織好農資生產、流通、供應,確保農業生產不誤農時,奪取夏糧豐收。
2.4 加大滯銷農產品的產銷對接力度
針對疫情期間個別地區出現的部分蔬菜、果品等農產品滯銷問題,進一步加大線上線下、貿工農、產銷加的對接力度,通過信息對稱解決買難賣難問題。
2.5 制定對休閑農業經營主體的扶持措施
結合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統籌推進鄉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研究支持休閑農業及鄉村旅游發展的具體政策措施,堅定從業者信心,扶持經營主體度過行業“寒冬”。
2.6 采取多種手段開展技術指導服務
充分利用好廣播電視、網絡微信、手機電話等手段,開展在線培訓、在線指導、在線答疑,強化技術服務。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前提下,組織農技人員進村入戶開展必要的實地指導和技術幫扶。
2.7 鼓勵農村勞動力就地就近務工
針對當前農業生產規模經營主體用工難、用工貴的問題,組織當地農民和返鄉人員就近就地參與農業生產。鼓勵家庭農場、合作社、龍頭企業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開展互助合作、互換用工,解決當前用工荒的問題。
3 對山東農業產業長期發展的對策建議
疫情讓工業產品口罩變成了戰略稀缺品,價格翻番、一罩難求。如果“口罩荒”變成“糧食荒”會怎樣?作為自然再生產與經濟再生產相交織的農業,其生產的地域性、自然性、季節性、周期性、弱質性特點警醒我們,必須從思想上再重視、戰略上再調整、政策上再加強,鞏固農業基礎地位,發揮農業“壓艙石”和“穩定器”作用,守住“三農”這個戰略后院,贏得全局戰略主動。
3.1 加強重要農產品的區域保障
深入實施“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圍繞實施優質糧食工程,創新開展綠色高質高效行動,加強高標準農田建設,提高糧食的綜合生產能力。持續優化農作物種植結構和產品結構,穩定發展瓜菜、果品、油料、棉花等生產,加快構建協調穩定的糧經飼三元種植結構。壓實“菜籃子”市長負責制,強化縣級抓落實責任,推動標準化規模養殖,保障豬肉供給。進一步優化畜牧業結構,支持奶業、禽類、牛羊等生產。統籌布局漁業發展空間,加快“海上糧倉”建設,推進黃河三角洲、深遠海、大水面和黃河灘區、宜漁采礦塌陷區開發利用。
3.2 加強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農業全產業鏈
依托現代農業產業園、產業強鎮、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示范園等農業產業平臺,引導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等新型經營主體共同形成產業聯合體,建設具有地方特色的農業全產業鏈,使產業集群化發展,并通過訂單農業、入股分紅等方式,將小農戶融合農業產業鏈,建立健全農民分享產業鏈增值收益機制。圍繞全產業鏈,建設農產品精深加工基地、冷鏈物流中心,重點加強產品研發、技術創新、設備改造及果蔬鮮切、中央廚房、直供直銷等環節。發展植物工廠、垂直農場等都市現代農業,提高城市食物自給能力,創新城鄉融合發展模式。
3.3 大力發展鄉村數字經濟
加快推進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術與鄉村經濟發展深度融合,做實鄉村信息產業。推進農業農村大數據中心和重要農產品全產業鏈大數據建設,推動農業農村基礎數據整合共享。實施信息進村入戶工程,圍繞特色糧經、園藝產品、畜產品、水產品和林特產品等,創新發展智慧農業,推進數字技術集成應用,建設一批智慧農業應用基地。深化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范,加快建成一批智慧物流配送中心,推動人工智能、大數據賦能農村實體店,促進線上線下渠道融合發展。
3.4 加強農業保險擴面增品提標
推動農業保險從保物化成本向保完全成本、保價格、保收入轉變,制定促進特色農產品目標價格保險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意見,助推特色農產品優勢區建設。研究出臺地方特色險種省級獎補政策,實現特色保險“一縣一品”,擴大保險覆蓋面。鼓勵保險機構開展涉農商業保險,形成“政策性保險引導、商業性保險補充”的農業保險格局,最大限度彌補生產者的各種風險損失。
3.5 加強農業行業的危機應急制度建設
按照“十九屆四中全會”精神要求,把農業應急工作作為國家應急體系的基石,加強農業監測預警和危機應對制度體系建設。加強農產品流通應急綠色通道建設,減少重大危機發生對農產品產地和銷地相互銜接的影響。進一步重視糧食安全問題,提高主糧價格補貼,搞好種業創新和糧食儲備,提高種糧農民積極性和自給自足比例,確保關鍵時刻供得上。進一步強化農業風險管控工作,充分發揮農村對消災避禍的特殊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