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繁欹
摘要:“終南陰嶺秀,積雪浮云端。林表明霽色,城中增暮寒。”這首詩是祖詠參加應試時所作,也是祖詠詩歌創作中最具有代表性的詩。詩人以景喻世、喻時,表達了自己的內心感受。祖詠的家國情懷不得舒展,在行動上對自己的能力缺少自信。祖詠的詩作多以暗喻來表達情感,他的名氣雖不及李杜,但他的詩卻讓我們深思。
關鍵詞:祖詠;矛盾;憂國憂民
一、祖詠其人
祖詠,洛陽人,字號均不詳,史書中對他生平的記述也不多。在《唐才子傳》中記載:“詠,洛陽人。開元十二年杜綰榜進士。”祖詠年少時便因寫得一手好文章而小有名氣,他與王維關系要好。王維曾有贈詩云:“結交二十載,不得一日展。”(《贈祖三詠》)。從中可以看出二人感情深厚,王維對祖詠的境遇深感同情與愁苦。
祖詠是山水田園詩派的代表人之一,他的詩多狀景詠物,表達歸隱之情。其詩講求對仗工整,亦帶有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色彩。其代表作有《終南望余雪》《望薊門》《七夕》《汝墳秋同仙州王長史翰聞百舌鳥》《古意二首》《陸渾水亭》《家園夜坐寄郭微》《送丘為下第》等。
相比較李白、杜甫、白居易、元稹等人,祖詠這個名字對于我們比較陌生。祖詠現存詩39首,和其他詩人相比在詩歌數量上也不占優勢,但是這不影響他在詩歌史上的地位,像張若虛一樣,詩不在多一首《春江花月夜》名垂千古,足矣。
開元十二年(724),祖詠來到長安參加進士考試,《終南望余雪》是他在考場上所作。按照規定祖詠應該作一首五言十二句的律詩,但是祖詠只寫了四句就提筆交卷了。有人問:“為何如此?”詠答之:“意已極之,不必畫蛇添足。”即使在考場上也掩飾不住祖詠豪放不羈的性情,揮筆成詩,拂袖而去,留下千古名作,讓人深思。
這次在考場上的“冒險”,給主考官留下深刻印象,讓祖詠金榜題名有機會步入仕途。在筆者看來祖詠有些不按常規出牌,但是也是這次冒險出招,讓祖詠在考場上一鳴驚人,達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也因如此祖詠可以繼續施展自己的才華,為報效國家的理想而奮斗。在面對人生重大選擇時,祖詠還是很會把握住機會的,性格可以成就一個人也可以毀掉一個人,性情不同,走的道路就不同,所以就有不同的人生。
祖詠雖然開了一個好頭,但是和許多文人一樣,祖詠的仕途并不順利。在張說的推薦下,曾擔任過短時期的駕部員外郎。他不喜歡阿諛奉承,流露出與官場格格不入的性格特點,這也是他仕途坎坷的重要原因。在經歷了短暫仕途生涯后,祖詠決定歸隱山林,漁樵終老。
二、《終南望余雪》
終南山是秦嶺的一個山脈,又稱太乙山,在長安以南。“終南”一詞最早出現于《詩經·秦風》“終南何有?有條有梅。”意在贊美秦君,希望他可以益壽延年,終南山也因此而得名。終南山山高林立,即使是夏天也會有余雪。祖詠來長安應試自然少不了欣賞山間之美景,駐足回望感受余雪之寒。
長安作為六朝古都,自古以來無數的文人志士都在長安留下了自己的身影,終南山的美景自然也少不了文人的稱頌。祖詠的好友王維在《終南山》中云:“太乙近天都,連山接海隅。白云回望合,青靄入看無。”這與祖詠的“終南陰嶺秀,積雪浮云端”描寫相似。終南山巍峨秀麗,積雪與白云連成一線,山下綠樹環繞,山上積雪成蔭。我們不難想象祖詠在考場上提筆寫下這兩句時的心情,遙望終南山時的愉悅,自然之美壯麗之景浮現于眼前。
“林表明霽色,城中增暮寒。”這兩句體現了祖詠擅長作山水詩歌的特點。雪后的山林間籠罩著夕陽的余暉,給長安城增添了幾分寒意。“明”與“霽”所用恰到好處,“霽”本身表示雨雪停止后天空放晴時的樣子,而“明”更增添了雨后初晴的霽色,給人一種落霞之美的感覺。這與王勃的“云銷雨霽,彩徹區明”有異曲同工之妙。雖然已近夕陽,卻給人眼前一亮之感。“增”字瞬間給人一種凄冷之色,從仰望夕陽的美好轉向看長安城,心情驟然沉重下來。“暮”與“寒”更讓人覺得心情沉重,景色也變得凝重,和之前的壯麗景色形成了鮮明的對比。詩人在這里筆鋒一轉,從遠望回眸自己的腳下,感受到了詩人所要表達的寒意。
作為一個詩人,能做到“詩中有畫,畫中有詩”可見其對詩歌創作領悟之高。而祖詠不僅詩美畫美,而且用字巧妙,一字便能觸動人內心深處的神經。詩中前兩句寫景,后兩句寄情于景,表達了詩人的內心感受。這讓我們聯想到,即使與眾多考生共處一室,詩人也感覺不到一絲溫暖,因為其他考生無法體會詩人的內心。
三、文人的弱小抵抗
這首詩名為寫景,實則喻人。祖詠早已看出考試只是名義上的公平,對于有權的子弟來說,考試只是走個形式。其次,考試束縛了人們的思想,不能發揮原本應有的水平,只能在規定的范圍內做事。祖詠不希望被“囚禁”在其中,寄情于景是最好的表達方式。所以在考場上祖詠做了文人弱小的抵抗,對世人來說,應試也許就是應試,但是對于祖詠而言,應試也不能阻礙內心的表達。
“終南陰嶺秀”以終南山來指長安城,“陰嶺秀”形容長安城的繁華。世人都向往去長安求取功名,世人只知道努力奮斗金榜題名,卻不知道“高處不勝寒”。祖詠很清楚地認識到了這一點,但是飽讀詩書十余年,祖詠也渴望施展自己的才華。于是,祖詠也和眾多考生一樣,滿懷希望地來到長安參加考試。但是長安并不像祖詠所想的那樣美好,長安城坐落在終南山腳下,不僅城外風景秀麗,城內也是富饒繁華,天子在城集天下之所有。但祖詠沒有感受到喜悅,人越往高處走就會越孤獨,而天子至高無上,達到了權力的頂點,正所謂“孤家寡人”。“積雪浮云端”說明山下太陽普照,綠樹環繞,讓人覺得很溫暖,山上積雪覆蓋,陣陣寒意。
“林表明霽色”預示世人都看到了事物外表的美好,包括詩人自己也向往追求這種美好,但是祖詠內心明白這美好事物背后的辛酸與苦痛,所以“城中增暮寒”指詩人自己在這長安城中感受不到一絲溫暖,有的只是人情世故、世態炎涼,缺少了人心的熱度。此時,祖詠筆鋒一轉,雖然自己與眾多考生同處一室,雖然長安城中人來人往,卻掩飾不住祖詠內心的孤獨愁苦的心情,在這城中泛起絲絲涼意。美好的事物總是讓人向往,而現實的悲涼又讓人深思。詩人深刻的體會到了這一點,表明了自己的心境。
在外人看來,祖詠這樣做也許是藐視考試的規范;也許是展示自身才華引人注目的做法;也許是灑脫不拘泥于世事的體現,今天我們也不能揣測出祖詠寫詩時的真正想法,但是筆者聯想祖詠寫詩時的心情,能從詩中體會到詩人寄情于景抒發自己內心的情感。
祖詠在考場上留下千古名句,自己內心明白卻不敢明說,表現出文人的“軟弱”。祖詠雖然一身正氣、內心剛烈,卻不敢高聲呼喊,只是做著弱小的抵抗,可見他有才華卻無膽略。從詩中可以感受到他矛盾的內中有一種復雜的情緒。首先,出仕與入仕是古代知識分子在人生問題上的重大選擇,和許多有才華的文人一樣,祖詠也有一身抱負,渴望報效國家。祖詠很清楚自己的性格,他一身正氣,既想入仕展現自己的能力,又不愿意與世俗同流合污。這是祖詠內心的主要矛盾點。其次,面對復雜的官場,祖詠內心明白,但是卻不敢站出來表達。所以祖詠在考場上只寫下四句詩,依祖詠的才華,他完全有能力按照要求寫好這首詩,但是他不寫,他做出了文人對政局不滿的抵抗,可以看出祖詠抗爭的心里。第三個矛盾的地方就是祖詠的家國情懷舒展,有一種“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的感慨。祖詠心懷天下,關心百姓疾苦,奈何事與愿違,自己無能為力。
知識分子自古以來就是國家建設中的重要力量,他們運用自身的才華來促進國家的建設。例如姜尚輔佐周武王開周創業;李斯助秦始皇建立千秋偉業,可見知識分子有其自身在社會中發展的優勢,所以追求功名也成為知識分子奮斗的一個目標。為了走向仕途,知識分子必然會迎合發展而做出努力,這也暴露了他們的一個弱點:為了發展而發展。這一點在祖詠身上很好地體現出來,祖詠既想仕途樂觀、憂國憂民,又不愿同流合污,所以他的內心是掙扎的。祖詠在詩中自喻,自己心里明白,卻不敢直意來表達。他沒有李白“天子呼來不上船”的豪放氣魄,也沒有杜甫直諱憂國憂民的感慨。他不敢直接批判現實,也不敢直接表露自己的心情,所以祖詠所做的抗爭是弱小的、無力的。這是古代知識分子的性格弱點,也是無力改變時局的一種悲哀。
祖詠在內心所做的弱小抵抗,表現在他的詩中,卻沒有變現在他的行動中。唐代科舉考試帶有很強的功利性,考生沖著高官厚祿而來,而朝廷每年都要籠絡天下讀書人為皇家出力以維護統治。祖詠生活在盛唐時期,國泰民安,文人們都規行矩步,這也就不難理解祖詠為什么不敢高聲呼喊了。李白在經歷了做官的心酸與苦痛后,才選擇寄情山水;而杜甫在經歷“安史之亂”后,國家戰火紛飛,統治階級忙于修復河山,無暇顧及文人的想法,因此杜甫不必顧慮太多來抒發自己的內心情感。相比較而言,祖詠對世俗不滿的弱小抵抗是文人軟弱的表現。這種“軟弱”也反應在了當時很多文人身上,比如他的好朋友王維。他與祖詠關系要好,不僅是因為兩人興趣相投,更重要的是他能真正明白并且體會祖詠的內心。“貧病子既深,契闊余不淺。”(《贈祖三詠》)從中流露出王維對祖詠懷才不遇的同情和近況不佳的感慨,還有對友情不滅的堅持。他們感情深厚的最根本原因是他們一同做著弱小抵抗的文人。
四、愛國無力,憂國憂民
文人與武人不同,文人渴望用一種和平的方式來解決問題,表達自己的想法,表現出一種內收式的性格取向。武人則剛好相反,表現為外放式的性格,所以兩者在行為上也展現出兩種風格。祖詠不管是在他的詩作中還是在他的行動中,都是一種“隱喻”的行事作風。在官場上屢屢碰壁,不能施展自己的才華,他沒有迎難而上而是選擇了隱居山水。在作《終南望余雪》時,祖詠心懷社稷、憂國憂民,但是他表現的并不明顯。
唐玄宗統治后期政治腐化,奢侈無度。當他一路走來,看到長安城的繁榮是建立在廣大黎民百姓痛苦之上的。“城中增暮寒”不僅寫詩人自己的心情,更重要的是詩人表達了一種憂國憂民的情懷。“暮”與“寒”在感情的渲染上有一種“凝重”與”哀思“之意,暮色雖然美好,但美得不暖心,反而給人增添了寒意。祖詠在這里表面上寫自己的心情,其實是對黎民百姓的同情和對國家政治的不滿,是一種憂國憂民的情懷。祖詠深刻體會到了百姓的疾苦,渴望國家政治清明,百姓都過上富足的生活,這也是祖詠所希望達到的最高理想。
現實不是僅憑他一人之力就能改變的,抱著有些渺茫的理想,祖詠來到長安參加考試,現實的殘酷又給祖詠上了深刻的一堂課。在面對百姓的困苦和官場的黑暗中間,祖詠做出了他的抵抗與呼喊。“留聽未終曲,彌令心獨悲。高飛憑力致,巧囀任天姿。”(《汝墳秋同仙州王長史翰聞百舌鳥》)這四句詩不僅是祖詠的內心獨白,更是他寄情于景表達他弱小抗爭的另一種體現。人往高處走必然會遇到很多強敵,而祖詠渴望高處有自己的姿態。祖詠的才華自然不必說,是一位有遠見有思想的文人。但他作為文人的這種“小家子氣”在他寫的詩句與行動中都有所體現。祖詠選擇歸隱是一種消極避世的做法,既然無力改變那就不去看不去想。他憂國憂民的情懷是一種小眾愛國的表現,或者說他的愛國之心不夠大氣。他沒有付出很多行動,可以說祖詠的抗爭是不堅定的,他對自己的能力沒有自信。在面對國家與百姓之間,祖詠沒有一直堅定自己的立場,因此祖詠的弱小抗爭注定是失敗的,在強大的政治壓力面前,祖詠的憂國憂民情懷只能埋藏在內心體現在詩作中,他不敢直接觸碰政治的底線,也不敢高聲為民眾吶喊。所以說祖詠是一位小眾的愛國詩人,也是一位無膽略的文人。
在祖詠的其他作品里面這種“小家子氣”無膽略的性格也有所體現。在《望薊門》中祖詠也用相同的手法表現了對百姓疾苦的憂愁。“燕臺一望客心驚,簫鼓喧喧漢將營。”燕臺原為戰國時燕昭王所筑的黃金臺,這里代稱“燕地”,泛指平盧、范陽這一帶。唐代的范陽道,以今北京西南的幽州為中心,統率十六州,為東北邊防重鎮。它主要的防御對象是契丹。祖詠來到邊塞,這里的”客“暗指自己。“驚心”是被隆隆的戰鼓聲所感染,這句預示著邊塞戰爭不斷,將士們要時刻做好戰爭準備。戰爭意味著分離,父子上戰場妻子在家期盼歸來。沙場上的壯麗是一種凄美的壯麗,但凄美是建立在離別與犧牲的基礎之上。“萬里寒光生積雪,三邊曙色動危旌。”表達了往遠處和高處望時一切都顯得模模糊糊,唯獨高懸的旗幟在半空中獵獵飄揚。這種肅穆的景象,暗寫出漢將營中莊重的氣派和嚴整的軍容。
祖詠在詩中描寫了戰士們奮勇殺敵可歌可泣的景象,贊頌了少年也主動上前線報效國家英雄無畏的精神。但他沒有明說自己的憂國之情,也沒有直接表露自己的憂民之心。與《終南望余雪》表達心境的手法相似,祖詠沒有直接高聲呼喚,而是用戰爭場景和少年趕赴戰場來表達自己渴望報國之心。祖詠總是用側面表達的方式來抒發自己的情感,可見他無膽略,表現出了他性格中的“隱喻”。而范仲淹在《漁家傲秋思》中對邊塞景象是這樣描寫的:“千嶂里,長煙落日孤城閉。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羌管悠悠霜滿地。人不寐,將軍白發征夫淚。”直觀地讓筆者感受到了戰爭的凄涼與詩人內心的憂愁。范仲淹的“大氣”還表現在憂國憂民上,例如我們最熟悉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相比范仲淹祖詠就顯得有些欲言又止。在祖詠的《陸渾水亭》中:“浴鳥沿波聚,潛魚觸釣驚。更憐春岸綠,幽意滿前楹。”四句都是寫景,即使在幽靜的環境中,祖詠也沒有直抒胸臆,而是用“聚”“驚” “憐” “幽”借景抒情,有一種不愿表達的心情在里面。與小十多歲的杜甫相比,祖詠這種不敢直言、無膽略的性格就體現得更鮮明了。杜甫在《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中直言了對權貴的批判和對百姓疾苦的惆悵:“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榮枯咫尺異,惆悵難再述。”杜甫沒有因為仕途不順、國破家亡而選擇退隱,可見杜甫的意志堅定。在《春望》一詩中可以看出杜甫面對山河破碎民不聊生的感嘆,自己也因此而容顏消退白發叢生。與杜甫的憂國憂民相比祖詠的愛國情懷就很微小了。在《別怨》一詩中祖詠用“送別到中流,秋船倚渡頭。相看尚不遠,未可即回舟”四句來表達自己愛國無力、憂國憂民的復雜心情。“送別到中流”可進可退,站在選擇的渡口處,是該乘船游蕩在山水間,還是轉身回望,走向陽關大道。這條路看似并不遙遠,但卻是一念之間。這首詩不僅是祖詠在做人生選擇時的憂思無奈,更流露出對自己沒有自信,對自己能力沒有信心的感慨。結果我們當然都知道了,祖詠在憂思憤懣中無奈歸隱,就像在《終南望余雪》中那樣,祖詠點到為止話不多說,這實質上是被當時的政治、權勢、世事所左右,不能直言任后人去評說的表現。
五、結語
祖詠是唐代偉大的詩人,仕途經歷坎坷,自身的不順讓他更加同情民眾,關心百姓的疾苦。在《終南望余雪》中祖詠以景喻世、喻時,自認心里明白,字里行間都可以感受到祖詠的內心體會。祖詠內心是一直是矛盾的,在進退之間權衡,在出仕入仕間抉擇。從他的詩中,我們可以感受到他的愛國無力,是作為文人的一種可悲之情。祖詠不敢直言的小眾愛國之心、憂民之情也是他內心矛盾的另一種體現。
祖詠內心剛烈,功名利祿在他這里是可有可無的。但不可否認的一點,在面對困難祖詠沒有迎難而上,或者說是在經歷了弱小的抵抗之后,他選擇了逃避——歸隱不問世事,這一點與陶淵明很像。歸隱以后,祖詠在文學上的成就也達到了巔峰,他所作的大量詩詞都是在這一時期完成。在經歷了人生的起伏后,祖詠渴望寧靜安逸的生活。他的詩歌雖然憂傷,但不悲壯,給了我們另一種體驗。
祖詠生活在了一個相對和平的年代,這也塑造了他相對軟弱、無膽略的性格。不過可以說,祖詠是一位君子,他也有錚錚鐵骨。雖然他的人生并不壯烈,他的行為也不“大氣”,但他卻是可歌可頌的。祖詠的人生經歷是時代賦予的,我們要感嘆時代給我們留下的寶貴財富,《終南望余雪》不僅是祖詠人生中的閃光點,這首詩同樣溫暖后人,是詩詞典籍中的瑰寶,讓我們可敬、可傾、可感、可嘆。
[參考文獻]
[1]朱磊.祖詠詩歌“美而不樂”之探究[J].赤峰學院學報(漢文哲學社會科學版),2014(08).
[2]朱磊.美而不樂——祖詠詩歌新探[J].陜西學前師范學院學報,2014(03).
[3]杜巧月.論盛唐詩人祖詠詩歌風格的多樣性[J].許昌學院學報,2012(06).
[4]李森.祖詠在顛沛流離中的詩作[J].新聞愛好者,2011(24).
[5]楊靜華.唐代高考“最牛”考生[J].甘肅教育,2019(13).
[6]汪旭.唐詩全解[M].沈陽:萬卷出版公司,2015.
[7]周嘯天.中國文學經典[M].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06.
[責任編輯:尚? ? 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