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立娟 李曉輝 單云娜



【摘 要】目的:觀察宮腔鏡下不同方式治療子宮內膜息肉不孕不育患者的臨床療效。方法:選取2018年1月-2019年6月期間,我院收治的子宮內膜息肉不孕不育患者126例,以隨機雙盲法,分成對照組(行宮腔鏡下刮宮術治療)和觀察組(行宮腔鏡下電切術治療),各63例。分析兩組療效。結果:手術治療指標比較,觀察組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以及住院時間均低于對照組,差異顯著(P<0.05)。月經量比較,治療前,組間比較,無顯著差異(P>0.05)。治療后,兩組月經量均降低,且觀察組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顯著(P<0.05)。妊娠情況比較,觀察組均高于對照組,差異顯著(P<0.05)。子宮內膜息肉復發率比較,觀察組7.94%低于對照組20.63%,差異顯著(c2=4.148,P=0.024)。結論:對于子宮內膜息肉不孕不育患者,應用宮腔鏡下不同方式治療,宮腔鏡下電切術療效明顯優于宮腔鏡下刮宮術治療,可有效改善手術治療指標,降低月經量,提高妊娠率,子宮內膜息肉復發率較低,值得優選。
【關鍵詞】子宮內膜息肉;不孕不育;宮腔鏡;不同方式
子宮內膜息肉,常見婦科疾病,其發病率不受年齡限制,是導致女性不孕的重要因素[1]。其病因復雜,包括:雌性激素過度分泌、內分泌紊亂等,易導致患者月經紊亂,嚴重威脅患者健康[2]。目前。臨床以手術切除治療為主,但傳統手術治療不理想,患者預后較差[3]。基于此,為改善患者病癥,筆者選擇2018年1月-2019年6月期間,以子宮內膜息肉不孕不育患者為例,于宮腔鏡下行不同方式的手術治療,觀察其臨床療效。
1 資料與方法
1.1臨床資料
選取2018年1月-2019年6月期間,我院收治的126例子宮內膜息肉不孕不育患者,以隨機雙盲法,分成對照組和觀察組,各63例。其中對照組,最小年齡35歲,最大年齡48歲,平均年齡(42.24±2.43)歲;原發性不孕34例,繼發性不孕29例;不孕不育時間:最短2年,最長9年,平均(4.48±1.24)年。觀察組,最小年齡35歲,最大年齡49歲,平均年齡(42.13±2.56)歲;原發性不孕37例,繼發性不孕26例;不孕不育時間:最短2年,最長10年,平均(4.63±1.19)年。比較兩組上述臨床資料,經統計學分析,無顯著差異(P>0.05)。
納入標準:①均被診斷為子宮內膜息肉不孕不育者;②年齡均大于等于35歲;③本次研究經我院倫理委員會批準;④兩組患者及家屬均對本次研究知情,并在研究人員指導下,簽署研究知情書。
排除標準:①精神障礙者;②腫瘤者;③嚴重系統性疾病者;④嚴重肝腎功能性疾病者;⑤入院前180d使用抗生素者。
1.2方法
兩組患者均在月經結束3-7d后,接受手術治療,叮囑患者術前6h禁食、4h禁水,行0.9%氯化鈉溶液膨宮,均行腰硬阻滯麻醉,外陰、陰道及宮頸處用消毒液仔細消毒,擴大宮頸口(頸管9.5號),置入宮腔鏡膨宮。
1.2.1對照組
行宮腔鏡刮宮術治療,于宮腔鏡引導,仔細觀察息肉基本情況(位置、大小、數量),刮匙搔刮并清理息肉,確保息肉全部清理干凈。
1.2.2觀察組
行宮腔鏡電切術治療,于宮腔鏡陰道,行電切術,設定頻率:切割:80-100w;電凝:40-60w,以環形電極電切宮腔息肉。期間,嚴密觀察宮腔中息肉與周圍組織關系后,切除息肉周圍子宮內膜,嚴密監測宮腔息肉清除情況。兩組患者手術治療后,于月經5d后,予以炔雌醇環丙孕酮片,1次1片,1次1d,連用180d。也可在月經15d后,行黃體酮治療,100mg/次,2次/d,連用10d。術后為期1年隨訪。
1.3觀察指標
手術治療指標比較,觀察并記錄兩組患者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以及住院時間。
月經量比較,觀察并記錄兩組患者治療前、后月經量。
妊娠情況比較,觀察并記錄兩組患者在1年隨訪內,行妊娠率以及妊娠成功率。
子宮內膜息肉復發率比較,觀察并記錄兩組患者術后子宮內膜復發情況。
1.4統計學分析
筆者采用SPSS24.0統計學軟件,處理并分析研究資料,其中計量資料(t檢驗),(-x±s)表示;計數資料(c2檢驗),[n(%)]表示,以0.05為比較基數,兩組數據經統計學處理,二者比較小于0.05時,說明兩組數據的比較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手術治療指標比較
手術治療指標比較,觀察組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以及住院時間均低于對照組,差異顯著(P<0.05),見表1。
2.2月經量比較
月經量比較,治療前,組間比較,無顯著差異(P>0.05)。治療后,兩組月經量均降低,且觀察組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顯著(P<0.05),見表2。
2.3妊娠情況比較
對照組,24例妊娠,16例妊娠成功。觀察組,37例妊娠,28例成功妊娠。妊娠情況比較,觀察組均高于對照組,差異顯著(P<0.05),見表3。
2.4子宮內膜息肉復發率比較
對照組,6個月復發8例,1年內復發5例,復發率為20.63%(13/63)。觀察組,6個月復發2例,1年內復發3例,復發率為7.94%(5/63)。子宮內膜息肉復發率比較,觀察組7.94%低于對照組20.63%,差異顯著(c2=4.148,P=0.024)。
3 討論
子宮內膜息肉,臨床常見子宮腔內病變,息肉常以單個或多個出現,可發于任意年齡段,35歲以上的中年婦女更常見[4]。子宮內膜息肉多與內分泌因素、炎癥因素有關,患者常表現為月經不調、白帶異常、不規則出血等,嚴重影響患者的身體健康[5]。目前,臨床對于子宮內膜息肉患者常以手術和藥物治療為主,若不及時治療,嚴重影響患者生活質量,導致患者感染、反復出血,重者不孕不育,甚至引發子宮內膜異位癥。子宮內膜息肉不孕不育的主要原因,是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感染,炎性長時間刺激子宮內膜,導致患者子宮腔內環境紊亂,影響精子運輸,且不易存活受精卵[6]。
目前,隨機醫療技術的不斷進步,宮腔鏡技術對于子宮內膜息肉的診斷不斷成熟,受到了諸多研究學者的廣泛關注,逐漸被人們認為是診斷子宮內膜息肉的“金標準”。宮腔鏡,屬新型醫療器械,廣泛用于治療多種疾病。于宮腔鏡引導下,手術醫師能夠獲得最佳的手術視野,直觀而又全面的觀察患者宮腔內情況,進而準確掌握患者宮腔內子宮內膜息肉情況(包括:病灶部位、大小、數目以及周圍組織),確保充分切除患者病灶,且不會損傷病灶周圍其他組織[7]。臨床對于子宮內膜息肉患者多以宮腔鏡下刮宮術治療,此術式常用于刮除和收集女性宮腔內的子宮內膜組織,可有效處理患者宮腔內的息肉組織。但在手術治療過程中,無法準確有效止血,也存在未刮除掉息肉就出血的現象,極易出現存留的息肉,損傷子宮內膜,影響子宮內膜功能,進而影響月經和妊娠,且病情極易復發。宮腔鏡電切術,可在宮腔鏡的引導下,獲得清晰術野,準確定位息肉,通過電切割技術快速切除息肉,在手術過程中,應用電凝止血,可快速止血,患者不存在失血過多的情況。對于子宮內膜息肉不孕不育患者,應用宮腔鏡下電切術治療,能夠確保子宮內膜完整,切除息肉根蒂處,有利于恢復患者的月經量和子宮內膜,提高患者妊娠率。
在本次研究中,對照組行宮腔鏡下刮宮術治療,觀察組行宮腔鏡下電切術治療,結果為:觀察組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以及住院時間均低于對照組,差異顯著(P<0.05)。月經量、子宮內膜息肉復發率比較,觀察組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顯著(P<0.05)。妊娠情況比較,觀察組均高于對照組,差異顯著(P<0.05)。表明:宮腔鏡下電切術治療的臨床療效明顯優于宮腔鏡下刮宮術治療。
綜上所述,對于子宮內膜息肉不孕不育患者,應用宮腔鏡下不同方式治療,宮腔鏡下電切術療效明顯優于宮腔鏡下刮宮術治療,值得優選。將在今后的工作中,繼續探究對于子宮內膜息肉不孕不育患者的宮腔鏡下不同治療方式,以期為臨床提供更豐富的研究依據。
參考文獻
[1] 梁顏妹.宮腔鏡下不同方式治療子宮內膜息肉不孕不育患者的臨床療效觀察[J].中國現代藥物應用,2019,13(17):38-40.
[2] 楊穎,李華,萬紅麗.宮腔鏡下電切術與刮宮術對子宮內膜息肉不孕有效性和安全性比較[J].中國性科學,2019,28(07):97-99.
[3] 溫明珠.宮腔鏡下不同方式治療子宮內膜息肉不孕患者的臨床效果[J].中國實用醫藥,2018,13(22):66-67.
[4] 朱莉,劉琴.宮腔鏡下電切術與刮宮術治療子宮內膜息肉不孕患者的臨床效果觀察[J].中國當代醫藥,2018,25(16):130-132.
[5] 常淼.宮腔鏡下電切術治療子宮內膜息肉不孕患者的效果分析[J].河南醫學研究,2017,26(22):4115-4116.
[6] 齊麗華,高金山.宮腔鏡下不同方式治療子宮內膜息肉不孕患者的臨床效果研究[J].中國繼續醫學教育,2017,9(24):134-135.
[7] 林丹燕.宮腔鏡下不同方式治療子宮內膜息肉不孕患者的臨床效果研究[J].現代診斷與治療,2017,28(14):2700-2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