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月玲


【摘 要】目的:分析高血壓并發心衰患者的臨床治療方案。方法:我院2018年2月份至2019年2月份收治高血壓并發心衰患者60例,根據其入院時間隨機分為對照組與研究組,每組患者30例,對照組患者采用臨床常規治療,研究組患者在此基礎上加用美托洛爾治療,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后的心功能指標及血壓水平。結果:經治療后,研究組患者各項心功能指標與血壓水平均優于對照組患者(P<0.05)。結論:為進一步控制高血壓并發心衰患者病情,并提高其日常生活質量,臨床中可在給予其常規治療的基礎上,加用美托洛爾治療。
【關鍵詞】高血壓合并心衰;美托洛爾;心功能;臨床療效
高血壓是指人體動脈內血液壓力異常升高,導致其出現全身血管性病變,其作為臨床常見慢性疾病之一,典型癥狀為頭暈、四肢無力、頭痛、心悸等。該病具有無法治愈、危險性高、并發癥多等特點,如患者長期血壓控制不當,極易導致其出現多種并發癥,心衰作為高血壓患者常見的并發癥之一,一旦合并心衰,不僅會加劇患者生理痛苦,更是對其生命安全造成嚴重威脅[1]。因此,為最大程度保障高血壓合并心衰患者的總體治療效果,并延緩其病情進一步發展,臨床中務必要給予其合理、科學的治療方案。本文主要將美托洛爾聯合貝那普利對高血壓合并心衰患者的治療效果進行分析,并進行了以下報道: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以我院2018年2月份至2019年2月份期間收治的高血壓合并心衰患者60例進行研究,將其隨機分為對照組與研究組各30例。對照組患者男21例,女9例,平均年齡(58.74±11.36)歲,病程(4.97±2.53)年。研究組患者男23例,女7例,平均年齡(58.69±11.41)歲,病程(5.02±2.46)年。所有患者均確診為高血壓合并心衰,并通過進一步檢查,將合并惡性腫瘤、精神疾病、配合能力較差患者排除,兩組患者病例資料不存在明顯差距(P>0.05)。
1.3方法
兩組患者均給予貝那普利片(洛丁新,北京諾華制藥公司,國藥準字號:H20000292)口服,每次服用10mg,1次/d,在治療過程中,臨床醫生可根據患者病情變化來將其藥物劑量適當調整,但每日服藥劑量不可超過40mg,連續服用6個月。研究組患者加用美托洛爾緩釋片(珠海同源藥業公司,國藥準字號:H20057289)口服,初始服用劑量為12.5mg,1次/d,治療過程中,根據患者病情變化適當調整藥物劑量,每日服藥劑量不可超過150mg,連續服用6個月。
1.3觀察指標:①患者治療后心功能指標;②血壓水平。
1.4療效評價:將兩組患者治療后血壓水平與心功能指標進行比較,心功能指標包括心排出量(CO)、左室射血分數(LVEF)、左室舒張末期內徑(LVEDD)。
1.5 統計學方法
將數據納入SPSS22.0軟件中分析,計量資料比較采用t檢驗,并以(-x±s)表示,(P<0.05)為差異顯著,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兩組患者治療后心功能指標比較
研究組患者各項心功能指標均優于對照組患者(P<0.05),詳見表1:
2.2兩組患者治療后血壓水平比較
研究組患者收縮壓、舒張壓水平明顯優于對照組患者(P<0.05),詳見表2:
3 討論
心衰作為高血壓患者常見的并發癥之一,引發心衰的原因主要為高血壓患者長期血壓控制不當,影響其心臟正常血流動力學,以加快心肌細胞死亡速度,最終引發心衰[2]。高血壓合并心衰具有極高的危險性,極易導致患者死亡,因此,如何有效保障高血壓心衰患者的治療效果,并提高其生活質量,一直是臨床中所重視的問題。
貝那普利、美托洛爾作為臨床中常用的高血壓合并心衰治療藥物,貝那普利是一種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制劑,該藥物可有效改善患者左心室肥厚現象,并將血清腦鈉肽濃度降低,從而促進紅系祖細胞擴增,并有效擴張血管。美托洛爾則作為一種選擇性β受體拮抗劑藥物,可選擇性阻斷人體β1受體,并減緩心臟房室傳導速度,降低竇性心律,以有效緩解患者臨床癥狀,并改善其心功能[3]。
近年來,為進一步保障高血壓合并心衰患者的治療效果,臨床中多給予其貝那普利聯合美托洛爾進行治療。在本文中,研究組患者采用了貝那普利聯合美托洛爾治療方案,結果顯示,研究組患者心功能改善情況明顯更佳,且收縮壓、舒張壓水平均優于單純服用貝那普利的對照組患者(P<0.05)。
由上述研究結果得知,貝那普利聯合美托洛爾治療方案可有效改善患者心功能,并控制其自身血壓,臨床意義顯著,可將此種治療方案作為高血壓合并心衰患者的首選藥物治療方案。
參考文獻
[1] 趙娟. 美托洛爾對高血壓合并慢性心力衰竭患者NTpro-BNP的影響[J]. 中國現代藥物應用, 2016, 10(20):100-101.
[2] 肖慶輝. 中老年高血壓合并心力衰竭應用非洛地平緩釋片、美托洛爾治療的臨床觀察[J]. 醫學信息, 2016, 29(15):368-369.
[3] 任欣. 貝那普利聯合美托洛爾治療老年原發性高血壓合并心力衰竭的觀察[J]. 中國醫藥指南, 2016, 14(29):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