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麗華



【摘 要】目的:統計分析我院2010~2016年死亡病例。方法:本次調查對象是2010年1月至2016年12月期間我院住院死亡的3212個病例,回顧分析所有患者的病歷資料,總結每年死亡情況,以及死亡病例的性別比例、年齡分布、死亡因素。結果:死亡人數呈上升趨勢,2010年死亡人數最少,明顯低于2013、2014、2015、2016年,差異均呈統計學意義(P<0.05)。在性別比例方面,男性占比66.03%、女性占比33.97%,差異呈統計學意義(P<0.05)。在死亡年齡分布方面,22.04%為70~79歲,19.86%為60~69歲,18.06%為50~59歲,且80歲之前的死亡率,隨著年齡增長而上升。在死亡因素方面,15.63%為氣管、支氣管、肺惡性腫瘤,6.69%為肝和肝內膽管惡性腫瘤,5.98%為腦血管病,3.64%為顱內出血,3.55%為缺血性心臟病,3.42%為胃惡性腫瘤,3.14%為乳房惡性腫瘤,3.05%為結腸惡性腫瘤,2.86%為支氣管炎、肺氣腫和其他慢性阻塞性肺病,2.74%為肺炎,且一半是惡性腫瘤。結論:經過統計分析可以得知我院老年人病死率較高,且男性比女性更容易因病死亡。其中惡性腫瘤是主要致死因素,而且此類疾病病程較為漫長,其產生多與人們不良的飲食習慣、生活習慣相關,所以為了降低死亡率除了醫院提升診治水平,還需要加強疾病科普教育,提高人們對疾病的防治意識,自覺糾正不良生活和飲食習慣。當然此項工作的展開不能僅僅依靠醫院,還應引起社會各界的高度重視,在共同協調下逐漸降低發病和死亡風險。
【關鍵詞】死亡病例;性別;年齡;惡性腫瘤
當前我國經濟快速發展,也相應提高了人們的生活質量,改變了生活結構以、生活環境、生活方式、飲食習慣等,導致各種疾病的患病率、死亡率也呈上升態勢[1]。針對醫院死亡病例進行統計分析,對疾病診治研究有著重要價值,同時還能明確主要的致死疾病等,為制定防控措施、考核醫療服務水平提供參考依據[2]。此次就對我院2010年~2016年七年間3212例死亡病例進行了統計調查,并圍繞年齡、性別、病因展開深入分析,找出其中的規律,為醫院提高診治水平、合理調配醫療資源提供理論依據,同時也為社會衛生行政部門制定保健策略、確定醫療研究方向提供科學參考。詳細內容做如下報道: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此次3212個調查對象均是本院2010年1月-2016年12月收治并死亡的患者,所有患者病歷資料齊全,并根據國際疾病分類(ICD-10)進行疾病分類。
1.2 方法
回顧分析3212例調查對象的病歷資料,使用統計學軟件和Excel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
1.3 觀察指標
對比分析每年死亡患者人數、性別比例、年齡分別、死亡因素。
1.4 統計學分析
調查資料處理使用SPSS20.0軟件,t檢驗計量資料,用(±s)表示,x2檢驗計數資料,用率(%)表示,差異較大時P<0.05,表示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分析不同年份死亡患者的人數及性別比例
2010年死亡人數最低,且明顯低于2013、2014、2015、2016年,差異呈統計學意義(P<0.05)。七年所有死亡病例中,男性2121例,占比66.03%,女性1091例,占比33.97%,男女構成比差異呈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分析所有死亡病例的年齡分布情況
所有死亡病例年齡最小者不滿1歲,年齡最長者超過85歲。0~79歲之間,隨著年齡段的增長死亡率逐漸上升,80歲以后死亡率開始降低;其中70、60、50三個年齡段死亡率最高,分別為22.04%、19.86%、18.06%,與其它年齡段死亡率對比,差異均呈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3 分析所有死亡病例的死亡因素
在所有死亡因素中排名前10位的依次是:氣管、支氣管、肺惡性腫瘤,肝和肝內膽管惡性腫瘤,腦血管病,顱內出血,缺血性心臟病,胃惡性腫瘤,乳房惡性腫瘤,結腸惡性腫瘤,支氣管炎、肺氣腫和其他慢性阻塞性肺病,肺炎,在所有死亡病例中占比49.28%。其中有5個是惡性腫瘤疾病。見表3
3 討論
綜上所述,經過統計分析可以得知我院老年人病死率較高,且男性比女性更容易因病死亡。其中惡性腫瘤是主要致死因素,而且此類疾病病程較為漫長,疾病的產生多與人們不良的飲食習慣、生活習慣相關,所以為了降低死亡率除了醫院提升診治水平,還需要加強疾病科普教育,提高人們對疾病的防治意識,自覺糾正不良生活和飲食習慣。當然此項工作的展開不能僅僅依靠醫院,還應引起社會各界的高度重視,在共同協調下逐漸降低發病和死亡風險。
參考文獻
[1] 晁利利, 陳思思, 丁蘇青. 某院2010年-2016年住院死亡病例流行特征及死因分析[J]. 中國病案, 2017, 18(10):75-77.
[2] 張國強, 蔣海華, 劉倩倩,等. 2010-2014年江蘇某三甲醫院住院病例死亡分析[J]. 公共衛生與預防醫學, 2016, 27(3):118-120.
[3] 劉芳, 楊畢輝, 蘇靜,等. 2010年-2016年某綜合醫院住院死亡病例分析[J]. 中國病案, 2017, 18(9):63-66.
[4] 黎媛媛, 趙多明, 王力. 2010—2013年某醫院住院患者死因分析[J]. 西部中醫藥, 2016, 29(3):66-68.
[5] 陳美玲, 溫星來, 馮素花,等. 某院2007年-2016年住院死亡病例分析[J]. 中國病案, 2018, 19(4):50-52.
[6] 魏麗娜. 2009年-2013年某綜合醫院住院死亡病例分析[J]. 中國病案, 2015, 16(3):59-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