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平

【摘 要】目的:探究經膝關節鏡引導小切口手術治療脛骨平臺骨折的效果及對患者生活質量等方面的影響。方法:選取2018年1月-2019年12月我院收治的100例脛骨平臺骨折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將所有研究對象均分為常規組與研究組。常規組接受傳統切開內固定手術治療,研究組接受經膝關節鏡引導小切口手術治療。比較兩組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膝關節功能及生活質量情況。結果:(1)研究組的治療總有效率顯著高于常規組,P<0.05,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2)研究組的膝關節功能優良率顯著高于常規組,P<0.05,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3)研究組的各維度的生活質量均顯著高于常規組,P<0.05,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結論:采用經膝關節鏡引導小切口手術治療脛骨平臺骨折患者其療效優于傳統手術,值得推廣應用。
【關鍵詞】經膝關節鏡引導小切口手術;脛骨平臺骨折;膝關節功能;生活質量
目前導致脛骨平臺骨折的原因主要有間接暴力等,患者骨折期間主要會出現疼痛、活動障礙等臨床表現[1]。臨床中的治療方式主要以手術為主,該方式能夠促進患者關節面及力線恢復整齊,并且有利于緩解患者膝關節功能與生活質量。因此本研究通過對100例脛骨平臺骨折患者分別實施不同手術方式探究經膝關節鏡引導小切口手術的療效。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于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治療的100例脛骨平臺骨折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將所有研究對象分為常規組與研究組,每組均為50例。常規組中,男性患者29例,女性患者21例;年齡25-65歲,平均年齡(39.47±1.65)歲。研究組中,男性患者28例,女性患者22例;年齡25-67歲,平均年齡(41.14±2.01)歲。對兩組患者年齡、性別等一般資料進行研究發現其差異并不顯著,P>0.05,差異不具有統計學意義。
1.2方法
常規組患者接受傳統切開內固定手術治療:患者接受腰麻后保持仰臥位,于術野消毒鋪巾,根據影像學檢查結果選擇切口位置,切開關節囊后沿骨膜進行剝離,暴露骨折位置,清理關節腔內的積血與碎片,隨后進行復位與固定,放置引流管后進行縫合。
研究組患者接受經膝關節鏡引導小切口手術治療:患者接受腰麻后保持仰臥位,常規消毒鋪巾后在膝關節外側做一切口,分離關節腔后彎曲膝蓋,并保持90°,置入關節鏡后清理關節腔內的積血與碎片。選擇內側或外側切口后順著骨膜剝離,于平臺關節面4cm處做一骨窗,使用手法復位,隨后使用克氏針進行固定。移植自體骨后選擇合適的鋼板進行固定,放置引流管后進行縫合。
1.3觀察指標
(1)兩組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分為痊愈、有效及無效;(2)兩組患者膝關節功能恢復情況:分為優、良、中、差;(3)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生活質量情況:包括患者的軀體功能、心理功能及社會功能。
1.4統計學處理
研究所得結果均需利用SPSS20.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數資料的表達方式為[n(%)],檢驗方式利用χ2進行檢驗;計量資料的表示方式為(-x±s),檢驗方式利用t進行檢驗。P<0.05,代表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兩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的對比
對比分析研究組與常規組的治療總有效率,發現同常規組相比研究組的治療總有效率相對較高,P<0.05,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2兩組患者膝關節功能的對比
對比分析研究組與常規組的膝關節功能,發現同常規組相比研究組的膝關節功能相對更佳,P<0.05,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3兩組患者生活質量的對比
通過對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軀體功能、心理功能及社會功能進行分析,發現兩組患者治療前的差異均不顯著,P>0.05,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經治療,研究組的各維度的生活質量均顯著高于常規組,P<0.05,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附表1。
3 討論
脛骨平臺骨折的治療通常以手術治療為主,由于傳統切開內固定手術對患者肌體會造成較為嚴重的損傷,且術后恢復較慢,因此醫療技術發展后為緩解對患者骨折及其周圍組織的影響,逐漸應用膝關節鏡引導小切口的微創手術方案對患者進行治療,不僅能夠緩解患者的機體損傷,并且術后恢復速度相對較快[2]。本次研究結果顯示研究組的治療總有效率及膝關節功能優良率均顯著高于常規組,P<0.05,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此外經治療,研究組的軀體功能、心理功能及社會功能維度的生活質量均顯著高于常規組,P<0.05,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從上述結果中可以發現經膝關節鏡引導小切口手術的治療作用更佳,具有較高的應用價值。
綜上所述,使用經膝關節鏡引導小切口手術對脛骨平臺骨折患者進行治療具有更加的治療效果,值得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 余鵬,劉婧,劉燕萍.經膝關節鏡引導小切口手術治療脛骨平臺骨折療效及對膝關節功能和生活質量的影響[J].臨床醫藥文獻電子雜志,2019,6(74):14-16.
[2] 趙振宇.經膝關節鏡引導小切口手術治療脛骨平臺骨折效果分析[J].齊齊哈爾醫學院學報,2019,40(2):170-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