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元媛 沃金善 王奎偉
【摘 要】目的:探究冠狀動脈搭橋術后再發胸痛患者行冠脈造影特征分析。方法:研究收集于我院接受冠脈造影檢查的冠狀動脈搭橋術后出現胸痛患者為觀察對象,對其冠脈造影特征進行分析。結果: 經造影反饋,于橋血管中可見吻合口狹窄患者16例,可見左內乳動脈完全閉塞患者13例,約占比21.80%(29/133);于靜脈橋探查,可見完全閉塞血管37支,血管狹窄21支,所有血管閉塞均位于搭橋血管,其中靜脈橋血管狹窄27例,完全閉塞6例,LIMA橋血管狹窄6例;患者再血管化不完全約占比25.56%(46/180)。結論: 冠狀動脈搭橋術后胸痛與橋血管病變具有高度關聯性,臨床于冠狀動脈搭橋術后需加強對血管病變檢查,可聯合冠脈造影評估。
【關鍵詞】冠狀動脈搭橋術;冠脈造影;特征分析
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以及人們飲食、出行等生活方式的改變,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的發病率與以往相比,出現逐年上升的趨勢,并且越來越年輕化。在冠心病的治療方法中,隨著臨床外科手術技術持續發展,冠狀動脈搭橋術技術成熟,成為臨床冠心病治療重要方案之一[1]。冠狀動脈造影術(CAG)也是目前評價CABG手術治療效果和進行復查的重要方法和途徑[2]。臨床醫學研究發現,誘導冠狀動脈搭橋術后胸痛因素與橋血管病變具有高度關聯性,因冠狀動脈搭橋術為侵入性操作,手術難度較高,圍術期影響因素較多,再手術風險較大,開展有效的預防復發尤為重要[3]。現本研究就冠狀動脈搭橋術后發作胸痛患者冠脈造影特征進行分析,旨在預防胸痛發作,為遠期預后的歸納判斷提供依據,以期為此病的科學研究和有效臨床預防和治療提供一定的借鑒和幫助,提高患者生活質量,延長壽命。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研究收集于我院接受冠脈造影檢查的冠狀動脈搭橋術后心絞痛復發患者為觀察對象,共計180例,男性109例,女性71例,年齡43歲-82歲(62.16±3.14)歲,距初始手術時間1個月-11年(2.31±0.42)年,共計搭橋血管356支,部位分布:左內乳動脈橋共計133支、右內乳動脈橋共計1支、大隱靜脈橋共計216支、橈動脈橋共計6支。
1.2方法
所選患者均遵醫囑接受冠脈及橋血管造影,患者仰臥位,腿部進行局麻。尋右股動脈搏動最強處,進行消毒穿刺,穿刺后置入動脈鞘(規格為6F),動脈鞘放置完畢后,經鞘注入肝素(3000U),肝素注入后,使用造影導管(規格為6FJudkins)沿股動脈入冠狀動脈及橋血管,進行多體位的投照行血管造影,并詳細記錄造影結果。
2 結果
2.1冠脈造影特征分析:180例患者均成功完成冠脈造影干預,經造影反饋結果可知,于橋血管中可見吻合口狹窄患者16例,可見左內乳動脈完全閉塞患者13例,約占比21.80%(29/133);于右內乳動脈探查,無閉塞情況;于靜脈橋探查,可見完全閉塞血管37支,血管狹窄21支,約占比26.85%(58/216),于橈動脈嚴查,無閉塞情況。
2.2冠狀動脈搭橋術原血管再發閉塞情況:于左前降支可見閉塞6支,約占比46.15%(6/13),于左回旋支可見閉塞7支,約占比53.85%(7/13),所有血管閉塞均位于搭橋血管,其中靜脈橋血管狹窄27例,完全閉塞6例,LIMA橋血管狹窄6例;患者再血管化不完全約占比25.56%(46/180)。
3 討論
冠狀動脈搭橋臨床常用靜脈橋為旁路條件,經臨床開展手術治療醫學追蹤中發現,靜脈橋于術后極易出現內膜增生,影響血管通暢性,遠期效果不佳。經本研究選取,180例冠狀動脈搭橋術后發作胸痛患者的冠脈造影情況,其發生于原血管病變的幾率顯著增高,冠脈造影反饋,于橋血管中可見吻合口狹窄患者16例,可見左內乳動脈完全閉塞患者13例,約占比21.80%(29/133);于右內乳動脈探查,無閉塞情況;于靜脈橋探查,可見完全閉塞血管37支,血管狹窄21支,約占比26.85%(58/216),于橈動脈探查,無閉塞情況;靜脈橋原發病變幾率顯著高于其他部位,其通過對受查的180例患者醫學追蹤中發現,術后橋血管閉塞及吻合口狹窄多見于術后1年,臨床誘發因素較多,有待臨床進一步研究;于患者血管閉塞及狹窄部位分析,于左前降支可見閉塞6支,約占比46.15%(6/13),于左回旋支可見閉塞7支,約占比53.85%(7/13),所有血管閉塞均位于搭橋血管,其中靜脈橋血管狹窄27例,完全閉塞6例,LIMA橋血管狹窄6例;患者再血管化不完全約占比25.56%(46/180);可知搭橋血管再發血管堵塞的幾率顯著較高,其患者繼發血管閉塞的幾率顯著高于狹窄幾率,考慮其誘發因素主要是由于橋血管與原位血管相交部位較多,互相爭取血流,固導致其一血管出現血管閉塞情況,同時與冠狀動脈搭橋術操作、新發血管粥樣硬化改變等因素具有一定關聯,若于手術操作期間因手術機械性損傷、術中吻合口位置選取不當、移植血管為過度牽拉或預留過長導致扭曲、原位血管直徑較細等,均與血管病變具有一定關聯性,于冠脈造影檢查時需充分考慮相關因素,對其病情進行綜合評估[4]。
綜上,冠狀動脈搭橋術后胸痛發作與橋血管病變具有高度關聯性,再血管化不完全臨床占比較低,主要見于回旋支系;臨床誘導冠狀動脈搭橋術后發作胸痛因素較多,臨床于冠狀動脈搭橋術后需加強對原血管病變檢測,可聯合冠脈造影評估其預后,以便制定針對性對策。
參考文獻
[1] 余永樹.擇期冠狀動脈造影發現冠狀動脈嚴重病變再血管化治療的臨床效果分析[J].中國實用醫藥,2019,14(2):41-43.
[2] 張秀芳,史躍,朱斌,等.1例冠狀動脈搭橋術后橋血管閉塞中藥治療康復效果[J].中國老年保健醫學,2019,17(4):116-117.
[3] 李成洋,苗志林,李占全,等.冠狀動脈旁路移植術后橋血管閉塞致心絞痛復發患者行自體冠狀動脈介入治療觀察[J].中國基層醫藥,2011,18(z1):1-2.
[4] 劉寅,張敬霞,王林,等.冠狀動脈旁路移植術后心絞痛復發患者行冠狀動脈造影術的分析[J].中華老年心腦血管病雜志,2008,10(12):9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