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慧


【摘 要】目的:探究對冠心病患者實施心理護理聯合康復護理的臨床效果。方法:選安陽市中醫院2018年7月至2019年6月期間84例冠心病患者為研究對象,隨機均分為常規組(42例,實施康復護理)、研究組(42例,實施康復護理+心理護理),比較兩組患者護理前后情緒狀態及心肺功能。結果: 護理后研究組SAS(焦慮自評量表)、SDS(抑郁自評量表)評分較常規組低(P<0.05);護理后研究組LVEF(左室射血分數)、6min步行距離水平均較常規組高,LVEDD(左室舒張末徑)水平較常規組低(P<0.05)。結論:在冠心病患者護理中實施心理護理聯合康復護理,可改善其負性情緒及心肺功能,效果顯著,建議推廣。
【關鍵詞】冠心病;康復護理;心理護理
冠心病為臨床常見心血管疾病,隨癥狀加重可誘發急性心肌梗死、猝死,嚴重威脅患者生命安全[1]??祻妥o理為改善患者心肺功能、提升其生存質量重要護理方式,但在對其治療護理期間,受臨床不適感、預后恐懼感等因素影響,患者易產生焦慮、抑郁等情緒狀態,護理依從性低,因此在對冠心病患者護理干預中加強心理護理尤為關鍵[2]。為此,本次研究選安陽市中醫院84例冠心病患者為研究對象,評價康復護理基礎上聯合心理護理對其影響。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安陽市中醫院2018年7月至2019年6月期間84例冠心病患者為研究對象,隨機均分為常規組(42例)、研究組(42例);常規組男性27例、女性15例,年齡49~76歲,平均(64.56±3.24)歲;其中合并高血壓19例、合并糖尿病6例;研究組男性25例、女性17例,年齡48~79歲,平均(65.03±4.58)歲;其中合并高血壓21例、合并糖尿病7例;組間患者資料相近(P>0.05);研究符合醫學倫理。
1.2納入與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均經臨床癥狀、影像學、血液指標等檢查確診為冠心病;意識狀態清晰;均住院治療;患者及家屬對研究知情同意。
排除標準:明顯心絞痛、嚴重心律失常、心衰、心源性休克患者;抑郁癥等精神疾病患者;存在溝通障礙者;研究期間脫出者。
1.3方法
兩組患者均接受用藥指導、加強心電監測等基礎護理。在此基礎上常規組實施康復護理,研究組在常規組基礎上實施康復護理+心理護理。
常規組:①被動訓練:患者生命體征穩定后實施床上被動運動,包括四肢關節、肌肉遠心端至近心端屈伸及按摩,10min/次,2次/d;協助患者床上翻身、拍背,2h/次;②主動訓練:患者臨床癥狀好轉后實施床上關節、肌肉主動訓練;協助患者端坐于椅子、床邊端坐訓練及雙肩、頸部等醫療體操訓練,訓練時間為10~30min/次,并逐漸加量;實施平地步行訓練,初始步行100~200m,后逐漸延長步行距離,并聯合上下樓梯訓練,15~30min/次,2次/d;③呼吸訓練:指導患者腹式呼吸,保持呼吸均勻,不要憋氣,以訓練膈肌功能,10~15min/次,3次/d;④飲食護理:結合患者喜好向其介紹低脂、低鹽、低熱量飲食,避免辛辣刺激,少食多餐。
研究組:①加強溝通:評估患者情緒狀態后,結合患者臨床癥狀、理解能力、生活習慣等與其主動溝通,溝通期間保持態度溫和,并給予患者充分尊重及理解,以拉近護患關系;②針對性心理護理:詢問患者治療護理期間真實感受,并實施針對性心理護理,包括講解冠心病成因、負性情緒狀態對冠心病影響、康復訓練重要性等,以提升患者對情緒自控能力及康復訓練依從性;③指導情緒舒緩方式:指導患者以深呼吸、聽音樂等方式排解負性情緒;與患者家屬溝通,叮囑其增強對患者理解與情感支持,使患者提升康復信心、提升康復護理依從性;康復訓練期間加強對患者鼓勵及積極心理暗示,以不斷提升其康復訓練及飲食積極性。④邀請心理專家:對于負面情緒嚴重,且很難疏導患者,可以通過邀請心理專家通過講座的形式,結合具體患者的個人問題、性格等多種因素,進行相關的疏導,以緩解其不良情緒。
1.4觀察指標
(1)比較兩組患者護理前(入院時)、后(出院時)情緒狀態,以SDS(抑郁自評量表)、SAS(焦慮自評量表)表示,SDS(SAS)≥53(50)分后,分數高表示抑郁(焦慮)情緒嚴重;(2)比較兩組患者護理前(入院時)、后(出院后6個月)心肺功能,包括左室射血分數(LVEF)、左室舒張末徑(LVEDD)、6min步行距離。
1.5統計學方法
選SPSS24.0軟件行本次統計計算,情緒狀態、心肺功能指標等計量資料以(Χ±s)表示,t檢驗,男女性別占比等計數資料以(%)表示,c2檢驗;P<0.05提示組間比較存在統計學差異。
2 結果
2.1 護理前后兩組患者情緒狀態
護理前兩組患者SDS、SAS評分相近(P>0.05);護理后研究組SDS、SAS評分較常規組低(P<0.05),見表1。
2.2 護理前后患者心肺功能
兩組患者護理前LVEF、LVEDD、6min步行距離水平相近(P>0.05);護理后研究組LVEF、6min步行距離水平均較常規組高,LVEDD水平較常規組低(P>0.05),見表2。
3 討論
冠心病為多發生于中老年人群心血管疾病,若未能及時控制則嚴重影響患者心肺功能及生活質量[3]。護理干預為促進患者生命體征恢復重要緩解,具有縮短其康復周期、提升治療效果的作用。相關研究中發現[4],對冠心病患者實施康復訓練有利于改善其心肺功能、提升護理效果,但患者康復護理期間受負性情緒影響,康復護理依從性較差,難以實現理想康復效果。因此在對冠心病患者康復護理期間,加強其心理護理尤為關鍵。
本次研究發現,護理后研究組患者SDS、SAS評分均較常規組低,考慮原因為,在對患者實施基礎護理及康復護理期間,通過加強與患者溝通,可最大程度上抑制負性情緒的產生及發展;在針對性心理護理中,通過講解疾病成因、情緒狀態對冠心病康復影響,以提升患者認知水平及情緒自控能力;并通過指導其情緒疏導,可提升其治療護理信心、激發其健康生活熱情,進而達到緩解其負性情緒的效果。研究中發現,出院后6個月,研究組LVEF、6min步行距離水平均較常規組高,LVEDD水平較常規組低,考慮原因為,對研究組實施心理護理后患者對康復護理重要性認知水平提升,使其在康復護理期間保持高度配合,可保證患者肢體功能、心肺功能快速恢復,并因其情緒狀態好轉,內環境穩定性高,可進一步促進其生理體征恢復、提升康復護理效果。高秀英[5]在研究中發現,對冠心病患者實施康復護理+心理護理,可提升其左心射血分數及6min步行試驗水平,并可提升患者康復訓練依從性,與本次研究觀點一致。由此可見,對于冠心病患者,采取康復護理可以促進患者心肺功能的改善,對患者預后起到積極的作用效果,心理護理的應用,可以改善患者的負面情緒,使患者保持積極、樂觀的心態,利于病情的好轉,兩者聯合應用,具有協同功效,取得成效十分明顯。
綜上,對冠心病患者實施康復護理+心理護理,可改善其負性情緒及心肺功能,效果顯著,建議臨床推廣。
參考文獻
[1] 馮琴, 鄭桂香, 王娣, 等. 互聯網+心臟康復延續性護理對冠心病經皮冠狀動脈介入術后康復效果的研究[J].中國數字醫學, 2019,14(6):7-9.
[2] 韓穎, 郭松奇, 王楠,等. 心理護理對冠心病患者焦慮抑郁情緒的影響[J].中華現代護理雜志, 2017, 23(9):1253-1255.
[3] 劉靜, 邢楊波, 許芬娟,等. 延續性4C護理模式在冠心病患者康復中的應用效果[J]. 中華現代護理雜志, 2018, 24(17):2006-2008.
[4] 劉卿. 心理護理聯合康復護理用于冠心病患者的效果分析[J].中國基層醫藥, 2019, 26(1):120-122.
[5] 高秀英.冠心病患者實施心理護理聯合康復護理的價值分析[J].全科口腔醫學電子雜志,2019,6(25):125-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