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霞


【摘 要】目的:進一步研究探討兒科護理風險因素及防范措施。方法:選擇2018年10月-2019年6月在我院進行治療的100例患兒作為本次研究的對象,根據入院的前后順序,將患兒平均分成實驗組與對照組,每組50例。其中對照組患兒接受常規護理方式,觀察組患兒在常規護理的基礎上,針對護理中可能出現的風險進行相應的防范措施,對比兩組患兒發生意外風險的幾率和護理滿意度。結果:經過護理后,兩組患者的癥狀都得到了明顯改善,觀察組不論是護理的差錯率還是患兒家屬的滿意度都要明顯高于對照組,兩組間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提前對兒科護理中可能出現的風險因素進行分析并采取防范措施,有助于降低意外風險的發聲,提高護理滿意度,值得在護理工作中推廣應用。
【關鍵詞】兒科;護理風險;防范措施;探究分析
相比于醫院其他科室,兒科患兒年齡小、抵抗力差,在護理過程中容易出現感染影響病情,嚴重的還會威脅到生命安全,存在較大的護理風險,甚至還會造成醫患糾紛[1]。為了進一步探索與討論兒科護理風險因素及防范措施,規避風險因素的影響,提高醫護人員的護理能力,現選擇2018年10月-2019年6月在我院進行治療的100例患兒作為本次研究的對象,作為本次實驗的研究對象,總結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本次的研究對象選擇了2018年10月-2019年6月在我院進行治療的100例患兒,根據入院的前后順序,將患兒平均分成實驗組與對照組,每組50例。對照組患者中,男性患兒32例,女性患兒18例,平均年齡(4.23±2.12)歲,其中小兒肺炎患者16例,感冒患兒12例,腹瀉患兒10,其他癥狀患兒12例;觀察組患者中,男性患兒27例,女性患兒23例,患兒平均年齡(5.01±1.27)歲,其中小兒肺炎患者例18例,感冒患兒10例,腹瀉患兒14例,其他癥狀患兒10例。兩組患者在年齡、性別比、病程等一般資料上不存在明顯的差異(P>0.05),具有研究意義。
1.2納入標準
本次研究對象都是在我院接受兒科護理的患兒,年齡在10歲以下,認知及智力水平正常;本次研究已經過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且患者及家屬知情并簽字同意。
1.3方法
對照組患兒接受常規護理方式。實驗組患兒在常規護理的基礎上,加強護理風險因素預防,主要包括:(1)提升護理人員專業技能。定期對護理人員開展相關的知識培訓,強化護理人員的專業技能和安全意識。(2)加強護理人員用藥管理。在對患兒進行藥物治療時,首先了解患兒是否有過敏史,其次要根據患兒體重嚴格把控用藥量[2]。(3)強化患兒護理中的風險控制。在為患兒提供優質護理服務的同時,要密切關注護理過程中可能存在的安全隱患,并及時制定落實應對策略,加強監管力度。
1.4評價指標
在患兒接受護理期間,觀察他們的護理效果,并且在他們結束治療前參照護理質量調查表調查護理質量,并對護理效果進行質量評分,同時了解患兒家屬對于護理服務的滿意度,統計護理過程中出現醫患糾紛的事件率。
1.5統計學方法
本文相關資料和數據使用統計學軟件SPSS20.0進行處理和分析,計量資料以(±s)表示,用t進行檢驗,計數資料以[n(%)]表示,用X2進行檢驗,當P<0.05時,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兩組患兒的護理結果比較
實驗組患兒的護理有結果要明顯優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具體如下表所示:
2.1兩組護理糾紛事件比較
實驗組護理糾紛率要明顯優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具體如下表所示:
3 討論
3.1兒科護理中存在主要風險:
①意外傷害:兒科護理患兒年齡小,無法意識到身邊的傷害,在護理過程中容易因看護不當造成各種意外傷害,比如碰傷、磕傷、摔傷、誤吞物品等等[3]。②信息漏洞:首先入院后對患者的病情信息、病情評估記錄不全,與患者家屬的溝通欠缺;其次護理過程中的操作記錄不詳細,影響病情突變后的治療。③藥物問題:主要是用藥不規范,患兒的體重較輕,自身抗藥性差,在護理過程如果不嚴格按照用藥標準很容易造成身體傷害。此外還有對患兒使用麻醉及限制性藥物時不按照規定程序進行也會產生風險。④心理問題:患兒對陌生環境的適應能力差,對負面情緒缺少控制[4]。醫院的環境可能會讓其產生害怕、恐懼等負面情緒,如果護理人員缺少耐心可能會影響患兒的配合度。⑤感染風險:在患兒護理的過程中感染風險始終存在,如果不注意防護,不僅會影響患兒的病情,甚至還會威脅護士身心健康。
3.2兒科護理中預防風險的措施:
①落實安全管理:對于兒科護理中可能出現的風險因素,醫院應設定專門的制度落實安全管理工作,規范各項護理操作流程,盡力規避護理工作中的風險。②做好培訓工作:對兒科護理中出現的風險因素進行總結,定期對兒科相關醫護人員進行培訓,尤其是醫院的實習生或新入職的護理人員,提升護理人員的專業技能和綜合實力[5]。③加強醫患溝通:在護理過程中,護理人員要主動跟患兒家屬進行溝通,及時將患兒的病情狀況告知家屬,讓家長能全部掌握孩子的病情,緩解醫患之間的緊張氛圍,積極配合護理人員的工作。
總的來說,加強兒科護理風險因素分析及防范不但可以降低兒科護理的風險,還可以提升護理滿意度,值得兒科醫護人員進行深入研究。
參考資料
[1] 董兆燕.兒科護理風險因素分析及防范對策[J].健康大視野,2019,(1):193.
[2] 李航,任凡凡.兒科護理風險因素分析及防范對策[J].中國保健營養,2019,29(1):315.
[3] 賀慧敏.兒科護理安全隱患分析及對策研究[J].健康必讀,2019,(29):79.
[4] 劉漢香.兒科護理中的風險因素及防范措施探討[J].健康大視野,2019,(13):210.
[5] 龐靜.兒科護理風險因素及防范措施研究[J].飲食保健,2019,6(48):112-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