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豐霞
【摘 要】目的:分析臨床藥師遵循循證藥學,對臨床用藥干預的效果。方法:納入我院于2017年1月到2018年9月期間接收的住院患者400例。以中心隨機化分組模式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每組200例。實驗組行循證藥學干預,對照組行基礎干預。記錄兩組臨床有效率,不合理用藥率以及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結果:實驗組總有效率94.00%高于對照組76.00%(p<0.05);對照組總不合理用藥76例(38.00%)高于實驗組20例(10.00%)(p<0.05);對照組總不良反應發(fā)生率68例(34.00%)低于實驗組30例(15.00%),兩組對比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臨床藥師需要提升藥學技能,同時還需要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遵循循證藥學模式,提升用藥安全性。
【關鍵詞】臨床藥師;循證藥學;用藥干預;價值分析
循證醫(yī)學模式思想開始于20世紀80年代,其促進了醫(yī)學研究以及實踐模式的變革,也成為目前醫(yī)學發(fā)展的趨勢[1]。在循證醫(yī)學不斷發(fā)展中,循證藥學模式也開始得到大量研究。因此,本文納入2017年1月到2018年9月期間接收的住院患者400例,評定循證藥學,對臨床用藥干預的效果。
1 數(shù)據與方法
1.1 基本資料
在2017年1月~2018年月階段,本院收治400例住院患者。采用中心隨機化分組模式分為實驗組(n=200)和對照組(n=200)。
實驗組中,男性52例,女性148例,年齡區(qū)間20-67歲,年齡均值(38.29±6.71)歲。對照組中,男性60例,女性140例,年齡區(qū)間21-69歲,年齡均值(36.79±2.41)歲。兩組基線資料對比,組間不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循證問題分析:找出不合理用藥的因素,將所需要的信息轉化為回答問題。臨床藥師查對患者的病歷數(shù)據,查房情況,藥學查房情況,會診記錄,對醫(yī)師,護理人員以及患者的咨詢信息予以循證藥學分析。
查找循證問題資料:通過查對知網,維普和萬方等數(shù)據庫,篩選滿足患者病情的用藥方案數(shù)據。
干預對策應用:對所有治療患者數(shù)據以及用藥情況隨訪調查。
1.3 觀察標準
記錄臨床效果,不合理用藥情況以及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
1.4 統(tǒng)計學分析
400例患者數(shù)據核算進SPSS16.0軟件中,計數(shù)資料用率形式表示,兩組臨床效果、不合理用藥情況以及不良反應發(fā)生率,執(zhí)行卡方檢驗,計量資料行t檢驗,(均數(shù)±標準差)表述。組間p<0.05判定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臨床效果
實驗組總有效率94.00%(188/200)高于對照組76.00%(152/200),組間對比X2=25.4118,p=0.0001。
2.2 不合理用藥情況分析
對照組中,不合理用藥18例(9.00%)、用藥規(guī)格過高20例(10.00%)、療程較久16例(8.00%)、無適應癥用藥12例(6.00%)、用法錯誤10例(5.00%)、總不合理用藥76例(38.00%)。實驗組中,不合理用藥4例(2.00%)、用藥規(guī)格過高4例(2.00%)、療程較久6例(3.00%)、無適應癥用藥2例(1.00%)、用法錯誤4例(2.00%)、總不合理用藥20例(10.00%)。組間對比X2=42.9825,p=0.0001。
2.3 不良反應發(fā)生率分析
對照組出現(xiàn)20例(10.00%)毒副反應、16例(8.00%)毒性反應、18例(9.00%)過敏反應、14例(7.00%)其他不良反應,總發(fā)生率為68例(34.00%);實驗組出現(xiàn)8例(4.00%)毒副反應、6例(3.00%)毒性反應、10例(5.00%)過敏反應、6例(3.00%)其他不良反應,總發(fā)生率為30例(15.00%)。組間比較X2=19.5162,p=0.0001。
3 討論
循證藥學模式是循證醫(yī)學的關鍵組成部分。常規(guī)藥物不良反應測定方式,主要是通過個人經驗來進行,因此具有較大的缺點和不足,無法滿足目前藥物治療工作。同時當前我國藥師工作壓力繁重[2],同時部分藥師對藥物循證治療缺乏經驗,加之醫(yī)師和藥師側重點有所不同,所以循證藥學模式的建立十分關鍵。
循證藥學主要是藥師或者醫(yī)師評定藥物的合理性,以此為臨床藥物治療提供主要參考價值;發(fā)現(xiàn)問題,查詢證據,評定證據,自我評定。在循證藥學的應用過程中,主要理論核心是通過證據發(fā)現(xiàn)問題[3],而不是通過主觀經驗判定問題。因此在臨床應用過程中,首先應對患者情況進行核對,包含患者用藥的藥理性質,藥物效果,不良反應等,特別是和醫(yī)院已經存在的相同藥物性質進行對比。所以臨床藥師需要強化知識學習,新型信息,新型技能,詳細掌握藥學專業(yè)技能和相關知識。在臨床對患者資料采集過程中,需要遵循循證藥學的相關理論,同時關注整合醫(yī)師和藥師的觀點。對收集的資料予以內在和外在評定,包含內在以及外在數(shù)據的真實性和準確度,另外是評定臨床適用特征和應用價值。
通過本文數(shù)據證實,實驗組總有效率94.00%高于對照組76.00%(p<0.05);對照組總不合理用藥76例(38.00%)高于實驗組20例(10.00%)(p<0.05); 對照組總不良反應發(fā)生率68例(34.00%)低于實驗組30例(15.00%),兩組對比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由此數(shù)據證實循證藥學模式改善了藥學服務質量,達到更好服務患者的目的。
一言以蔽之,臨床藥師通過循證藥學模式應用,藥師的專業(yè)技能不僅得到提升,同時患者用藥安全度也有了進一步提升。
參考文獻
[1] 伏計能.探討循證藥學方式在臨床合理用藥中的應用[J].甘肅科技,2016,32(5):116-117.
[2] 王增,陳岷.循證藥學在1例奧沙利鉑致急性血小板減少不良反應中的應用[C].藥物流行病學雜志%中國藥學會藥物流行病學專業(yè)委員會.2016全國藥物流行病學學術年會會議論文集.2016.
[3] 楊秀芳,王峰.循證藥學在促進臨床合理應用抗生素中的效果探究[J].中國處方藥,2016,14(10):3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