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臘梅

【摘 要】目的:本次主要就護理干預對于髖關節置換術后患者深靜脈血栓的形成的影響進行了分析探究。方法:選用某院一年之內接受的74名全髖關節置換術患者作為主要研究對象。以不同的護理方式將其分為對照組與研究組組。對照組分得患者共39名,研究組患者39名。其中,對照組的患者主要接受的是常規護理,而研究組患者是在一般護理的前提下添加預防護理干預性措施。對比兩組患者在進行手術之前,患肢疼痛程度與患肢體表溫度。結果:對兩組患者在手術之前的肢體溫度與患肢疼痛程度比較可以得知,兩者之間并不存在統計學意義。在手術之后,兩組患者的患肢疼痛程度以及患肢體表溫度程度要優于術前。結論:對髖關節置換術后患者使用護理干預,可以有效的提升患肢體表的溫度,盡可能將患肢的實際疼痛程度保持在最低范圍之內,由此可以有效降低深靜脈血栓的形成。
【關鍵詞】護理干預;髖關節置換術;深靜脈血栓
引 言
所謂髖關節置換術,它屬于臨床上對關節運動進行重建的一種比較普遍的手術,在接受該類手術之后,患者需要長時間的臥床休息。不僅如此,在手術之后,患者可能出現并發癥的概率十分高,而在這些并發癥中,深靜脈血栓是最為嚴重的一種。在這種情況背景下,對患者進行護理干預十分必要。
1 資料與方法
(一)一般資料
本次研究主要以某院2018年至2019年74名髖關節置換術患者作為研究對象,以護理方式的不同作為分組依據,將他們分為對照組與研究組,對照組共分得大約35名患者,觀察組39名。對照組中患者年齡區間為52至79歲之間,這些患者平均患病時間大約是(9.2±4.5)個月。對照組患者的年齡區間是53至82歲,平均患病時間大約是(58.8±3.7)個月。對比兩組患者臨床資料,顯示不存在統計學意義。因此有著一定可比性。
(二)方法
對照組的患者接受的是常規護理方式,研究組不僅接受一般護理,同時添加綜合性的預防護理干預方式,這些護理預防措施表現為:術前向患者傳授髖關節置換術相關知識;手術中需要注意的事項;在手術后的有關預防措施以及康復關鍵等等相關健康教育。讓患者的家屬對這一并發癥的相關癥狀有基本的了解與掌握,明確預防緩解的相關措施。對手術之后的患者進行早期的功能性鍛煉,大體包括踝部關節活動與下肢肌肉按摩等等。做好物理以及藥物的兩手準備對策。
(三)觀察指標
對手術前后大約一兩周內兩組患者的肢體表溫度與患肢疼痛程度進行記錄。
(四)統計學處理
使用專業統計軟件分析,分別與用t與x2對計量資料與計數資料進行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兩組患者的患肢疼痛程度與肢體表溫度比較,結果如下表所示:
3 討論
髖關節置換術是一種比較常見的手術方式,其術后發生并發癥的概率較高,尤其以深靜脈血栓最為常見,如果不能及時的對其進行治療或者是治療時間不及時,就有可能會導致出現肺栓塞,嚴重情況下甚至可能會出現嚴重的生命危急。因此一定要采取有針對性的護理干預措施。一般常規的護理方式并不具備完善的預防與前瞻作用,因此很難對深靜脈血栓的發生發揮預防作用。因此,一定要在一般常規護理的基礎上對其進行優化與完善。另外,由于患者對于深靜脈血栓這一疾病并不了解,因此患者在面對這一疾病時往往會產生一定的焦慮以及緊張不安等等情緒,在此情況下患者戰勝疾病的勝算就極大降低,因此對于醫護人員的配合度也隨之降低,這也十分不利于患者的恢復,因此更要將預防工作重視起來。因此,醫護人員首先熟知髖關節置換術后深靜脈血栓的形成機制,包括有關危險因素,因此有針對性的開展護理干預,同時對于降低并發癥發生率具有重要作用。其次,重視患者的術后恢復,對醫護人員來說,保證患者以及家屬了解有關主動及被動功能鍛煉的方式,這對于降低深靜脈血栓的發生概率同樣有重要積極作用,最主要的是可以促進患者病情的好轉。總的來說,有效的術后以及護理干預同樣必要,可以充分降低并發癥的實際發生概率,尤其是對預防深靜脈血栓具有積極的作用。
本次的研究結果顯示,在手術之前,對比對照組與研究組的患肢疼痛程度與患肢體表溫度可以發現,兩者不存在統計學意義。術后,兩組患者的患肢疼痛程度、患肢體表溫度比術前情況更好,并且研究組要明顯的好與對照組。
結 語
綜上所述,對髖關節置換術患者使用護理干預,可以有效的提高患者的患肢體表溫度,對于患者的患肢疼痛緩解同樣發揮著重要的積極作用,最主要的是有助于降低深靜脈血栓并發癥的發生概率。
參考文獻
[1] 王秀華.早期護理干預在預防老年患者人工關節置換術后的應用效果研究[J].心理月刊,2019,14(22):122.
[2] 李婕,丁曉飛,沈曉曉,鮑麗萍.護理干預對預防人工髖關節置換術后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作用評價[J].中國現代醫生,2019,57(30):155-158.
[3] 張穎,應娟.人工髖關節置換術后下肢深靜脈血栓的預防及護理策略研究[J].臨床醫藥文獻電子雜志,2019,6(73):95+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