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星源
【摘 要】消化道出血是消化系統出現的常見的癥候群,可由多種病因導致。為了讓臨床醫務人員能夠更全面地了解消化道出血病因,及時給予患者更有效治療,本文綜合查閱了近幾年來的相關文獻和醫學實踐總結,重點論述了近幾年研究消化道出血的新進展,包括了消化道血管類疾病、消化道細菌感染性以及相關藥物導致的消化道出血,至于臨床了解已經非常全面、循證依據已經十分充足的病因導致的消化道出血在本文不再贅述。
【關鍵詞】消化道出血;病因;研究進展
1 引言
隨著電鏡技術進步,按照消化道出血的部位可以將傳統上、下消化道出血細分為上消化道出血,即十二指腸乳頭以上部位出血;中消化道出血,即十二指腸乳頭至回盲瓣部位出血;下消化道,包括了盲腸、結腸、直腸出血。另外,病因的種類不同,可分為消化道疾病、機械性損傷、血管病變、腫瘤、藥物等不同因素引起出血,也可因鄰近器官的病變和全身性疾病累及消化道所致出血,例如疾病引起的凝血功能障礙,腹腔內腫瘤播散轉移,腸系膜栓塞等[1]。同時,要綜合考慮患者的臨床情況,有些患者可能不是一種病因,存在多種病因共同作用的情況。近幾年來對消化道出血臨床探究的不斷深化,關于該病的研究取得了新的進展,本文就其最近研究的致病因素做如下綜述。
2 消化道血管類疾病
由于消化道是消化和吸收營養物質的主要器官,故其血管十分豐富,因此血管類疾病對消化道有很大的影響。某些消化道血管如果遭受到物理撞擊或者其他原因會破裂,導致消化道大出血,嚴重危害患者生命。以下例舉幾例臨床常見消化道血管類疾病。
脾動脈假性動脈瘤是一種消化道血管瘤,如果受到某些原因,如胰腺炎和手術等會發生破裂,出現消化道出血的癥狀,腹腔內血流動力學會發生改變,血液會流入腹膜后、腹腔,患者會出現上腹部疼痛等癥狀。臨床血管診斷通常使用血管造影術評估。該病如果施救不及時,死亡率達90%,若得到及時救治,有很高的治愈率。
胃左動脈假性動脈瘤會壓迫脾靜脈,使左側門靜脈血管壓力過大,血管破裂,致使上消化道出血。該病特異性體征缺乏,多數患者鑒別診斷困難,醫務人員應結合患者消化道出血病史與血管造影術,及時發現病因,及時救治,防治病情惡化。在治療該患者時,醫務人員首先應考慮如何去除血管壓迫。
孤立性胃底靜脈曲張是另一種導致消化道出血疾病。該病前期多無臨床癥狀,診斷困難,有些患者因某些原因導致曲張的靜脈破裂出血而被診斷,前期要做好內鏡和影像分析診斷。該病發生病理是由于在人體解剖結構上,脾靜脈位于胰腺后側,因此多數胰腺疾病,如胰腺癌、胰腺膿腫等,或血栓、壓迫等因素會引發脾靜脈梗阻。當脾靜脈血流受阻后,會增高左側門靜脈系統的壓力,嚴重時會形成左側門靜脈高壓。此外,其他疾病導致的門靜脈高壓,都會使患者胃底的局部靜脈床發生梗阻,血液逆流,胃黏膜下血管內的血流量增加,嚴重時引發該病。
腸道黏膜下小血管畸形會導致下消化道出血。畸形的血管叢在組織結構上比較脆弱,如果遭受某些刺激時,容易導致血管破裂出血,易發生于盲腸和右側結腸。臨床通常未出血時的影像學診斷準確率較高。這種病因導致的出血,由于患者未出現明顯不適的癥狀,常被患者忽略,而常規檢查也不易發現病因,醫務人員也容易忽視,故需要引起臨床工作者的注意。
3 消化道細菌感染
消化道細菌感染性疾病如果控制得好,一般不會引起消化道出血,比如有報
道指出,單純的幽門螺桿菌感染不會增加消化性潰瘍患者并發出血的風險,但幽門螺桿菌感染合并消化性潰瘍病史及服用非甾體抗炎藥等多因素共同作用會增加患者消化道出血的風險。另一項研究表明[2],肝硬化患者細菌感染發生上消化道出血的概率顯著高于單純性肝硬化患者,這表明,臨床可通過預防感染降低患者上消化道出血發病率。該病因引起消化道出血的臨床治療通常是抗生素聯合療法,如幽門螺旋桿菌感染的胃潰瘍患者通常使用阿莫西林或者阿奇霉素等三聯或者四聯療法。
4 相關藥物
會引發消化道出血相關藥物的包括了一些抗凝藥物以及會造成患者出血的不良反應的藥物。以下舉幾個典型藥物的例子。
PPI,即質子泵抑制劑,臨床常用于抑酸,其包括口服和注射制劑。其可以有效治療胃潰瘍、胃炎、胃酸過多等。但PPI也存在多種不良反應,其抑酸的作用會破壞了胃部環境,升高胃部的PH值,抑制胃內殺菌的效果,導致消化道內細菌過度繁殖,使消化道出現損傷糜爛潰瘍性出血[1]。因此,臨床在使用PPI藥物時,要根據醫生醫囑合理用藥,適當調整,避免濫用藥物導致消化道出血。
抗凝藥物是臨床常用抗血栓形成的藥物,其常用的有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藥物。這些藥物通過不同機制達到抗血液凝固從而預防血栓的形成,其不良反應是使原有的潰瘍出血或造成憩室和血管畸形出血,加劇消化道損傷潰瘍糜爛程度,使消化道出血傾向加劇,而抗凝藥物會使機體整體抗凝血功能減弱,從而引起消化道大出血。一項風險模型分析指出[3],長時間服用阿司匹林會患者使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中性粒細胞與淋巴細胞比值、C反應蛋白升高,加大消化道出血的可能性。
非甾體類抗炎藥物
非甾體類抗炎藥物(NSAIDs)是臨床常用的鎮痛消炎藥物,但其對胃腸道的不良反應越來越被人所知。PG是一種對胃腸黏膜的保護作用及對胃酸的抑制作用的物質。患者服用NSAIDs后會直接損害胃腸道黏膜表面,同時會減少機體內源性PG合成,降低了黏膜對細菌、微生物的防御能力,使黏膜在一些損傷因素的作用下,發生糜爛、潰瘍和出血等。一項研究[4]不僅指出抗血小板及抗凝藥物治療的患者更容易出現胃潰瘍及血紅蛋白下降,胃黏膜萎縮等癥狀,且易感染幽門螺桿菌。非甾體抗炎類藥物用量過大是老年患者比中青年患者更易發生消化道出血的主要原因。
5、結束語
綜上所述,近年來消化道出血病因研究比較多的消化道血管類疾病、消化道細菌感染性以及相關藥物導致的消化道出血。需要注意的是,消化道出血病因要因人而異,但根本原因都是血管破裂出血,臨床要注意導致其血管破裂的因素,做出正確合理的臨床決策。
參考文獻
[1] 江濤,張志會,趙睿鋒,等.上消化道出血患者301例臨床分析[J].中國藥物與臨床,201,13(8)1095-1096.
[2] 鄒忠傳,肝硬化患者上消化道出血與細菌感染的相關性分析[J],中國民康醫學,2014-11(10),58-59
[3] 楊清榮,朱宣德,吉木斯等,服用阿司匹林導致消化道出血的風險模型分析[J],廣東醫科大學學報,2019-05(14),167-171
[4] 李云玲,抗凝和抗血小板藥物致消化道出血的臨床特點及影響因素分析[J],中國實用醫藥,2011年10,20(2),149-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