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對生命教育的內容界定是開展生命教育實踐的前提。未成年人生命教育的主要內容包括關注生命安全、促進生命發展、追求生命質量三個方面,三者的比例因未成年人身心發展程度呈現出差別,實施的策略與方法也不盡相同。
【關鍵詞】未成年人;生命教育;教育內容
【中圖分類號】G445【文獻標志碼】B【文章編號】1005-6009(2020)40-0007-03
【作者簡介】王天文,南京市玄武高級中學(南京,210018)心理輔導中心主任,高級教師,南京市玄武區未成年人成長指導中心負責人(兼)。
對生命教育的內容進行界定是開展生命教育實踐的前提。北京師范大學顧明遠教授主張:教育的本質是生命教育,其核心在于教育理念,我們秉持的理念對教育內容起著基礎性作用。生命教育與人類自身的生存實踐密切相關,其內容隨著時代變遷不斷發生著變化。如早期人類從恐懼火到掌握、使用火來發展自身,就從生命安全教育的基礎層面轉向提升生命質量的發展層面。又如不再回避死亡的話題,更多地把生存、生活、生涯等作為生命教育的內涵,也是隨著人類對生命的認知發生了變化,進而促進了教育內容的延伸。
對生命教育內容的爭論,主要集中在教育的核心是生存還是發展,范圍是針對局部還是全部,對象是面向個體還是面向群體。對內容的爭論離不開對生命教育內涵的界定。我國學者湯麗芳對“生命教育基本內涵的界定爭論”概括為:專家學者們相繼提出“本質論”“結構論”“主體論”和“現實需要論”。“本質論”觀點持有者覺得生命教育是教育的一個組成部分;“結構論”的提出者將生命教育的內容分為肉體、精神和社會三個部分進行闡述;“主體論”認為應從尊重生命本身來詮釋生命教育;“現實需要論”則注重讓學生體驗當下的積極精神感受。
還有一些學者在上述爭論的基礎上,加入人類歷史沿革的實踐維度進行整合,比較集中的趨向在以下兩類:一類認為生存教育是生命教育的本質。此觀點認為生命教育從人類誕生起,就在人類自體生存需求中得以誕生,隨著時代的變遷和人類生存能力的持續提高,其內容從生存走向發展、從生理走向精神,形式也從當下的現實體驗走向未來的情景預防。從這一觀點出發,可以理解為人類教育的開端就是生命教育,人類生存的歷史就是一部生命教育的歷史。這種觀點的反對者認為,生存教育只是生命教育的一部分,屬于生命教育的基礎形態。
另一類起源于20世紀的西方死亡教育,主要是應對青少年越來越多地受到毒品危害,自殘自殺行為增多而出現的。教育學家和社會學家認為這是具有鮮明時代特征的教育類型,這類生命教育的內容遵循其時代性不斷擴大,并與當下連接。例如:毒品危害的形態已經不再局限于大麻、海洛因等早期產品,中期發展出“黃色”性污染,現在還包括了網絡時代的弊端產物———網癮。此類觀點的反對者認為這種觀點過于關注死亡教育,不能詮釋生命的全貌,其關注點具有局限性;生命教育是普遍和多元的,不應該僅僅針對部分人群和危險性的行為;生命教育中要更重視人的德性、藝術、人文之教育。
歐美的現代生命教育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直至今日,核心內容從最早期的死亡教育,開始向人的健康、品格、個性化、情緒、環境、生計和挫折等內容拓展。英國的生命教育突出全人培養與關懷的教育,以發展學生的靈性、道德、文化和社會責任感為目標。美國中小學生命教育的目標是:使學生意識到自我生命內涵的多面性和豐富性,正確地體認生命的可貴,確立正確的生活態度與目的。澳洲等國甚至建立了生命教育中心,以此來開展全方位、多層次的生命教育。在開展生命教育的過程中,各國基本都經歷過“學者提出—個別學校實驗先行—完善規范—總結推廣”的過程,其中就管理體系而言,需要有清晰的教育目標、科學的教育內容、有效的教育方法以及科學的評估手段等。
《中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導綱要(2012年修訂)》對未成年人的生命教育秉持全面、積極、發展的態度,具體落實在學習、生活、自我意識、情緒調適、人際交往和升學就業等方面,指導未成年人迎接成長的挑戰,學習應對各種壓力和挫折的方法。無論是小學還是中學的心理健康教育內容中,都滲透著注重生命安全和提升生命質量的內容,從質和量兩個維度詮釋未成年人生命教育的內涵和外延,也提出了生命教育實踐方法和途徑的具體要求。
2007年,上海市出臺《上海市中小學生生命教育指導綱要》,將總體目標定為:牢固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幫助學生認識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熱愛生命,促進中小學生身心健康發展。文件中直接提出開展生命教育是家庭教育的重要職責,明確了未成年人生命教育的目標、內容、原則、實施途徑以及保障機制。其中保障機制主要涉及組織、資源、隊伍、服務、政策及社會等部分。
前文敘述的對生命教育內容的爭論與變遷,是在“應然”層面上的探索,國家政策導向的制定則驅動我們從“應然”走向“實然”。那么,從“實然”的角度,我們該如何架構未成年人生命教育的內容?孫效智在其《生命教育的內涵與實施》一文中描述:“學校生命教育是指通過對中小學生進行生命孕育、生命發展知識的教授,讓他們對自己有一定的認識,對他人的生命抱珍惜和尊重的態度,并讓學生在受教育的過程中,培養對社會及他人,尤其是殘疾人的愛心,使中小學生在人格上獲得全面發展。”
未成年人需要什么樣的生命教育?我們可以在教師的信息匯總中更進一步探尋。
幼兒教師:幼兒生命意識萌芽,要教會他們識別影響生命安全的危險行為、事件;認識到不管是動物還是植物,都需要愛護,從中體會生命的珍貴。
小學教師:小學生有著仿佛用不完的精力和體力,還有著對生命乃至整個世界的好奇,并且具有極大的可塑性和向上性。也正因為此,他們有時候會忘記生命安全的基本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