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交往;藝術技巧;心理輔導課;教學設計
【中圖分類號】G441【文獻標志碼】B【文章編號】1005-6009(2020)40-0064-04
【作者簡介】陳同香,江蘇省徐州市銅山區大彭鎮中心中學(江蘇徐州,221150)教師,一級教師。
對于青少年學生來說,具備良好的人際交往能力至關重要。但是,他們在人際交往的認知上有著顯著的主觀傾向性,在人際交往中常常無能為力,在面對人際交往的問題時缺乏相應的溝通智慧。本課通過聽故事、講故事、角色扮演、情景劇等一系列活動,體現人際交往的藝術性,強化一致性溝通模式的智慧性,從而增強學生的人際交往能力。
一、課前熱身活動
教師:請大家聽我的指令,所有同學向后轉,和坐在你后面的同學握手問好。
學生按照指令轉身握手。然而,沒有人能握到坐在自己后面同學的手,因為大家都在向后轉。
教師:剛才大家只想著自己轉身,而忽略了其他同學也需要轉身,所以大家都握不到對方的手。在平時的交往中也會出現類似的尷尬情形,這節課我們來了解一下關于交往的話題。
設計意圖:熱身活動既能緩解課前緊張,又能啟發學生思考“以自我為中心”的不良交往模式會導致“握不到手”的尷尬,引出本課主題。
二、五種溝通形態
播放電視劇《歡樂頌》中的擾民報警片段。
教師:你對視頻中誰的印象最深?為什么?
學生討論。
教師:美國家庭治療師薩提亞提出了5種溝通形態:超理智型、指責型、一致型、討好膽怯型、打岔型。視頻中四個人的溝通模式分別是超理智型、指責型、一致型、討好膽怯型。這些溝通形態有哪些行為表現呢?對人際關系有什么影響呢?我們來一起看下PPT。
討好型:用奉迎方法取悅他人,期望獲得認同和接納。接受批評和讓步,但缺乏自我,容易過度抑制自己,被人操控。
責備型:苛責、敵意,不顧他人感受,自我、獨裁。自卑化為自大,愛批評及責備,不容易認同其他人的意見和要求。表現優越、獨裁,難與人建立親密的聯系。
超理智型:不流露感受,側重事件的理由和細節,忽視自己和他人感受。言論、行為均講求完美,說話中多資料性,給人嚴格、沉悶的印象,社交較退縮和自我。
打岔型:對自己和身邊事物似乎毫不在意,以嬉笑來轉移焦點。說話跑偏,欠缺主題與方向,難獲他人信任,因而影響與他人建立真誠關系。
一致型:懂得欣賞自己和他人,尊重自己和他人感受。說話內容清晰真誠,表里言行一致。接納自己和他人,互相尊重、親切,能與人建立真誠的關系。
設計意圖:通過觀看視頻,學生明確不同類型的表達方式造成溝通效果有差異。
三、人際交往的藝術與技巧
1.感同身受。
PPT出示故事:一個女孩發現自家的門口多了一條死魚,她感覺十分晦氣,馬上把它扔了。過了一會兒,又有一條死魚躺在自家門口,她又將魚扔掉了。為了抓住了那個搞惡作劇的人,她選擇了待在不遠處的樓梯口盯著。不久,有只貓走了過來,把嘴里叼著的魚放在門口,有些不舍地離開了。她看著那條魚,想起那只自己曾經救過的貓……
教師: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也許你不喜歡,可是對方給了你他認為最好的東西。我們來了解一下交往中的兩種交往法則。
黃金法則: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去對待他人。
白金法則:用他人喜歡的方式去對待他人。
設計意圖:通過故事讓學生明白“換位思考”在人際交往中的重要性。
2.微笑。
活動:胡言亂語。
活動規則:教師面帶微笑,用方言表達一段帶有指責性內容的信息,然后請學生猜猜信息內容是友好的還是指責的?在聽不懂內容的情況下,學生通過教師的肢體語言猜測信息內容是友好的,并非指責。
設計意圖:讓學生直觀感受微笑對溝通效果的影響,明白溝通的效果還取決于溝通的肢體語言(表情+動作)。
3.傾聽。
活動:群魔亂舞。
活動規則:指定一名學生講述一個小故事。其他學生用心傾聽故事的前半部分,對于后半部分不再用心傾聽,可以竊竊私語、指指點點,還可以做其他小動作故意打岔。
教師請講故事和聽故事的學生分享感受。
(這個活動必須要保證講故事的學生不能知道活動規則。此環節結束后,教師一定要當場向講故事的學生真誠道歉,避免產生負面影響。)
設計意圖:通過活動,讓講故事和聽故事的學生進行不同的體驗。通過分享,學生能夠明白傾聽在人際交往中的重要性。
4.真誠。
活動:真假故事。
活動規則:兩人一組,分為角色A和B。A是講述者,B是聽眾。A講述兩件自己的事情,一件真,一件假。B在活動過程中不能發出聲音,聽完判斷事情的真假。
設計意圖:這個活動設計旨在讓學生明白真誠是無法偽裝的。
活動:情境表演《三只眼睛的狗》。
學生A:老師,您看我畫的畫好看嗎?
教師:哎呀,3只眼睛的狗,你好有創意啊!你簡直就是個天才畫家!
學生B:老師,您看我畫的畫好看嗎?
教師:哦,畫得不錯!你看這顏色、線條、虛實都處理得很好。我很好奇你為什么會畫3只眼睛的狗呢?
設計意圖:通過兩種不同形式的贊美,讓學生明白贊美要具體、真誠,要符合事實。
活動:贊美達人秀。
活動規則:在紙上寫出贊美某同學的3~5句話(時間3分鐘);隨機抽取贊美的對象;贊美時不夸張、不敷衍、不玩笑、不搞怪、不籠統,要具體、真誠、符合事實;活動過程中不交流、不討論,盡可能多寫。
設計意圖:鼓勵全班分享贊美,同時讓贊美與被贊美的雙方互動,強化贊美的藝術效果,體驗贊美在人際交往中的魅力。
四、優化人格品質
教師:事實證明,良好的人格品質可以增添人際關系的魅力。調查數據顯示,最受歡迎的人格品質是真誠、包容、溫和、理解、信任。最不受歡迎的人格品質是說謊、自私、虛偽。
請大家以最舒服的姿勢坐在凳子上,微閉雙眼,聽著優美的音樂,做3個深呼吸,享受這一刻的寧靜。想象自己是一朵盛開的鮮花,在一片青青的山坡上,沐浴著陽光,吹著暖暖的微風,非常放松,非常愉悅。你看到自己身邊的伙伴們,白色的、黃色的、紅色的。大家在微風中相互微笑、致意,蝴蝶在你們之間翩翩起舞。你們相互點頭、握手,你們相互了解,你們彼此在一起學習、成長。你領悟到了一些優秀的人格特質:真誠、包容、溫和、理解、信任……而這些美好的特質原本就存在于你的身上。你對著大地微笑,對著整個世界微笑,你享受著擁有無限能力的美好。你清楚地知道,自己生命中充滿了所有美好的特質,你喜歡跟朋友在一起,相互傾聽、相互微笑、真誠回應,你享受這生命的美好……
請睜開眼睛,把微笑送給身邊的伙伴。
同學們,請大聲齊讀:用心傾聽!帶上微笑,真誠地回應!生活如此的美好!
親愛的同學們,請和你身邊的伙伴握手或擁抱吧!
設計意圖:伴隨著優美的音樂和教師的引導語,學生進入冥想放松的自我暗示狀態。積極的暗示可以愉悅身心,有利于將潛意識意識化。
對于七年級學生來說,人際交往是迫切要解決的一個現實問題,將直接影響整個初中階段的學習和生活。現在的中學生多數是獨生子女,他們個性較強,以自我為中心,不懂得寬容、理解,人際關系經常處于緊張狀態,對于他們來說體驗和掌握一些人際交往的技巧非常重要。
“交往”是比較抽象的概念,讓學生在活動中體驗、感悟,在互動中學會交往的技巧,有助于達成本課的教學目標。首先,通過握手活動,緩解學生的緊張情緒,體驗交往中的尷尬。其次,視頻呈現是學生喜聞樂見的教學形式,學生容易從影視作品中模仿學習,本課運用《歡樂頌》中的擾民報警片段,讓學生了解人際溝通的5種形態。再次,通過一系列體驗活動,巧妙地呈現人際交往中的換位思考、微笑、傾聽、真誠贊美等交往藝術,讓學生在相應的學習情境中深刻地領悟交往的藝術。最后,通過冥想暗示環節,讓學生通過肢體語言表達對同伴的支持和感激,將課上的收獲延伸至課下,為學生的成長鋪墊。在安全、溫暖的課堂氛圍中,學生積極投入、充分體驗、感悟深刻、真誠分享,基本達到了預期的教學目標。
本課教學仍有需要改進的地方:課堂容量有點大,“贊美達人秀”環節的時間不夠充裕,“群魔亂舞”環節,對講故事的學生除了需要當場說明真相和道歉外,還應該讓學生講完故事的后半部分,這對聽眾和講述者都是“完形”,避免在課堂學習中產生負面影響。
這是一節專業、靈動、智慧的課。藝術的東西往往是無形的,把無形的東西呈現出來通常困難。陳老師智慧地創設系列生活情境,通過故事、情境表演、角色扮演、贊美達人秀等形式引導學生參與交往體驗,踐行了新課改中“用活動引領教學”的觀點,引發了學生的交往“認知沖突”,激發了學生對交往藝術的需求。學生在系列體驗活動與交流中生成了相應的交往智慧。
心理課不是為了活動而活動,而是要在活動之后緊扣學習目標,聚焦學習問題,進行問題澄清。每一環節的活動后,教師都安排了相應的學習思考問題,這體現了對學生主體地位的尊重,對達成教學目標很有必要。學生通過分享,可以表達自己的直接經驗,學習他人的間接經驗,有利于理解不同的價值取向,優化自己的認知結構。
這是一節具有濃厚心理味道的課。在教學過程中,心理技術的應用對促進教學效果十分重要。教師善于運用傾聽、回應、共情、冥想、真誠、具體化等技術,充分展現出心理健康教師的專業技能水平。在教學實踐中,引入薩提亞的五種溝通形態、人際交往的兩種交往法則、贊美的模式等社會心理學知識,為學生的人際交往學習奠定了理論基礎,使學生交往藝術的理念和方法提升水到渠成。
(點評嘉賓:王勇,江蘇省徐州市銅山區教師發展中心學講辦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