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親歷疫情肆虐并經歷居家隔離、超長假期的青少年,在多重因素的影響下,容易出現認知歪曲、情緒困擾、不良行為反應等諸多心理問題。疫后復學,學校應充分利用學校教育資源,組建心理健康輔導團隊,對學生存在的心理問題進行調查了解、分類確認,并有計劃、按步驟、針對性地落實療愈措施,促進學生心理健康發展。
【關鍵詞】疫情;學生;心理問題;療愈策略
【中圖分類號】G444【文獻標志碼】B【文章編號】1005-6009(2020)40-0038-03
【作者簡介】陳昌龍,江蘇省徐州市銅山區大彭鎮中心中學(江蘇徐州,221150)副校長,高級教師。
2020年春天,新型冠狀病毒肆虐。親歷疫情的學生因生理及心理不成熟、生活經驗缺乏、人格觀念不健全,容易產生焦慮情緒。同時,他們還面臨著三個月的超長假期、“停課不停學”的不知所措、封閉環境中的親子沖突……在多重因素的影響下,學生容易出現諸多心理問題。因此,分析疫情對學生造成的心理困擾,進行有效的心理疏導,顯得尤為迫切
面對這種波及面廣、持續時間長、對身體傷害大的重大疫情,學生出現適度的心理應激反應是正常現象。只有當這些心理反應過于強烈或持續影響身心健康時,才會成為需要加以干預的心理問題。常見的心理問題有以下幾類:
(一)認知歪曲
1.主觀妄下結論。由于學生身心發展不成熟,考慮問題簡單、片面,容易憑自己的主觀感受妄下結論。如出現發燒、咳嗽等癥狀,就認為自己感染了新型冠狀病毒肺炎,在心理上產生疑病傾向。
2.絕對思維方式。僅僅根據一個具體事件就以偏概全,形成極端結論。如在網上看到一些攻擊武漢人的言論,就認為疫情是武漢人造成的;看到新聞中每日遞增的死亡數據,就覺得疫情可怕、不可戰勝。
3.片面看待問題。因過度關注疫情,夸大病毒危害,忽略疫情防控的積極信息;因自律意識差,就認為線上學習沒有效果,意識不到網絡學習是鍛煉自學能力的機會,將學業焦慮全部歸咎于疫情。
(二)情緒困擾
1.焦慮、恐慌。面對全覆蓋的疫情宣傳和“封城”“口罩武裝”“假期延長”等特殊措施,學生擔心自己和家人的身體健康,感到病毒無處不在,容易產生焦慮、恐慌。
2.急躁、易怒。學生長時間“宅”在家中,缺少同伴,不適應線上教學,聽煩了父母的嘮叨,容易變得急躁、易怒。
3.悲觀、失望。個別學生因疫情長時間得不到控制感到無助、憂慮;因過度沉浸于某個感染死亡的事例,感覺生命脆弱得不堪一擊,陷入悲觀、失望甚至絕望的消極情緒中。
(三)行為不良
1.回避問題,行為逃避。有些學生在對待疫情時回避積極的信息或場景,漠視病毒危害,不愿采取防護措施;有的疑心感染又害怕確診,拒絕檢查體溫,有病怕求醫;部分學生覺得“宅”家無聊,于是用沉溺網絡游戲的方式緩解情緒,躲避問題;還有些學生擔心被歧視,故意隱瞞去過疫區或接觸過感染者,逃避社會責任。
2.聽信謠言,行為過激。迷信鹽水漱口能預防病毒;誤認為開暖氣、喝酒能殺死病毒等,這些都是聽信謠言導致的過激行為。
3.冒失莽撞,行為失控。長時間的居家隔離帶來人際阻斷、人身自由受限,學生的不良情緒得不到釋放,常常因為一件小事就大發脾氣,行為失控。
針對疫情導致的學生心理問題,學校要組建以心理健康教師和班主任為成員的心理健康輔導團隊,通過問卷調查、心理測試、家庭走訪、個別談心等形式,對學生的心理問題進行調查篩選、分類確認,有的放矢地落實心理療愈工作。
(一)宣傳教育
疫情過后,未成年人的心理問題和頭腦中的思想認識問題交織在一起,相互聯系,互為影響。因此,不能簡單地以心理干預代替思想教育,也不能以思想教育來解決情緒和行為問題,將思想教育和心理干預相結合,可以收到更好的效果。
1.宣傳教育。疫情之后,學校要充分利用主題班會、校園廣播、學校網站、櫥窗板報、閱讀寫作等多種教育資源,宣傳衛生知識、防護措施和有關疫情的法律法規;宣傳科學界協作攻關取得的病毒研究成果;宣傳醫務人員救死扶傷、可歌可泣的職業精神……將戰“疫”過程中具有典范意義的感人事跡引入課堂,培養學生自信樂觀的心態和勇于擔當的社會責任感。
2.健康教育。學校可以印發疫情防控知識學習手冊供學生閱讀,通過晨會、班會、健康講座、知識競賽等途徑,讓學生了解病毒來源、傳播方式、危害程度和防治措施,樹立科學態度,緩解焦慮情緒。讓勤洗手、多鍛煉、衛生消毒、垃圾分類成為生活常態,讓年輕一代經此一“疫”后養成講究衛生的習慣,形成科學合理的生活方式。
(二)認知干預
認知決定人的信念、態度和行為。學生疫后出現的一些不良行為,往往是對某些問題的不合理信念和歪曲的認知造成的。學生返校后,學校要及時發現并調整學生對某些事物的認識,實施適當的認知干預措施,幫助他們確立合理信念和正確態度。
1.動搖原信念。當學生出現錯誤認知時,教師要指出其痛苦的情緒體驗是由不合理信念導致的,并擺出與其原信念相反的證據,讓他們在心理上對原信念產生懷疑和動搖。如對因一味關注疫情負面信息、擔心疫情失控的學生,可以使用現實檢驗法,即列舉與原觀點相反的事實證據改變原認知:疫情危害生命的同時也帶給人類保護動物、改變衛生習慣等積極的思考;數據表明,我國的疫情防控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2.重建新信念。在動搖原信念的同時,要幫助學生重建能夠解釋其觀察和經驗的概念系統。在重建新信念時,可以使用言語詰問法:“關于這個問題,你還能想到其他結果嗎?你的感受如何?”“這個最壞的結果百分之百會發生嗎?你的證據呢?”“更好的結果還有哪些?哪些證據可以證明這個想法?”幫助學生多角度、更實際、更理性地考慮問題,重建新信念。
3.重復并強化。對學生的認知干預可以采用重復的手段,強化其在特定環境中產生的新想法。如針對因過度關注疫情負面信息有疑病傾向的學生,可以反復多次地輸送有關疫情的積極信息,多角度、持久地強化其對身體健康的正確態度,通過循序引導和重復強化建構新的認知。
(三)情緒支持
1.傾聽訴說。傾訴是緩解情緒的重要手段之一。當一個人心理壓力過大時,通過傾訴可以宣泄其痛苦的情緒。傾聽是心理疏導的首要步驟,只有傾聽學生訴說,才能理解他的處境,知曉他的情緒,實現共情。
2.關心鼓勵。要積極主動地走進學生的內心,關注學生的情緒變化,讓學生感受到教師發自肺腑的關心、接納和鼓勵,從而獲得情感上的支持。
3.改變環境。重視環境在心理問題中扮演的角色,創設有助于改善學生情緒的空間環境。如教室應該經常開窗通風,讓新鮮的空氣給學生帶來積極的感知體驗;布置鮮花、植物、盆景等綠色空間,幫助學生減輕壓力、調節情緒;校園內可以播放舒緩的音樂,組織唱歌、閱讀、書法、繪畫等活動,幫助學生轉移注意力,放松心情。
(四)行為矯正
1.行為解析階段。對于學生的問題行為,教師要結合心理學知識,對問題行為進行解析:問題行為產生的背景是什么,行為習慣有哪些,有什么特點,這一行為是如何習得并被鞏固下來的……只有找準問題誘因,才能有針對性地采取矯正措施。
2.制訂矯正計劃。矯正計劃包括:根據行為特征選擇矯正方法;設定矯正時間和程序安排;評價矯正效果等。制訂矯正計劃時要考慮學生的身心特點和接受習慣,實施時要保持低起點、慢起步、密臺階、循序漸進的步驟。
3.行為矯正階段。要從關愛學生的角度出發,關注其過去事件的經驗和信息,查找行為原因,選擇適合的干預手段解決問題。正強化手段是行為矯正的主旋律,要多對學生實施口頭表揚、同伴認可、微笑鼓勵等正面的刺激,強化學生的正行為,逐步達到矯正效果。
4.效果評估階段。對學生的行為實施矯正之后,還要根據記錄的數據與資料,對行為矯正的實際效果進行評估,針對后續存在的問題,進一步采取措施鞏固效果。
此外,運動是放松心情的好辦法,學校宜開展豐富多樣的體育活動,愉悅學生的心情,鍛煉其體質,增強其免疫力。另外,家校共育應同心同向,家庭要配合學校對學生情緒進行日常化的管理,讓學生在有規律的生活中平靜心情、改善情緒,重塑健康的心理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