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小星
摘要:融媒體時代,自媒體依托微信、直播等先進傳播手段,迅速崛起壯大,對地方黨報發展帶來前所未有的挑戰。融媒體時代地方黨報民生新聞如何轉型亟需媒體人思考。本文基于此,以黔東南日報“事大民捕”欄目為例,從報道形式、搭建平臺、導向建設三個方面,淺談融媒體時代地方黨報民生新聞的轉型。
關鍵詞:融媒體;民生新聞;輿論導向
新時代黨的新聞輿論工作中,先進技術固然是支撐,然而內容建設才是根本。近幾年,有些地方黨報在民生新聞的報道過程中出現零碎化的傾向,使民生新聞一定程度上失去黨報的優勢。
那么如何在融媒體時代,實現從“小民生”到“大民生”的跨越呢?黔東南日報多方探索,整合人員,創建融媒體民生欄目“事大民捕”,實行一周一策劃模式,根據部分自媒體的相關線索進行深入采訪,將所搜集到的文字、圖片、聲音、影像等資料進行整合,精心打磨文稿、標題,以深度報道的形式聚焦民生,打造民生頭條。
比如《凱里老城區線纜亂如麻 告別“蜘蛛網”還需慢慢來》一文,記者深入凱里老城區、供電局、中國移動、中國聯通、中國電信等部門采訪,還原老城區線纜的現狀,挖掘原因,并提出整改建議。每次采訪記者都秉持客觀公正的態度,由表及里,剝繭抽絲,力求還原事件真相;成稿均經過記者、編輯、總編輯層層把關,讓受眾切實讀到有思想、有深度、有溫度的內容。
由于策劃貼近民生,成稿質量高,作品刊發后,得到廣大群眾和有關部門的一致好評,欄目曾獲評2017年度貴州新聞獎二等獎。
傳統紙媒時代,新聞傳播是單向的,報紙出版什么新聞,讀者就閱讀什么新聞。融媒體時代,受眾可通過多渠道獲取信息,傳播也呈現出分眾化、差異化的趨勢。因此,新形勢下,地方黨報要“打通”平臺壁壘,搭橋鋪路,充分利用移動終端、專欄網頁以及微信公眾號等,對各類民生新聞及時推送,從民眾視角展開評論,拓寬民眾獲取新聞的通道,開設新聞匯集專欄,使民眾從多個途徑中接收新聞內容,并和民眾之間展開互動。
為了能讓“事大民捕”欄目一炮打響,黔東南日報除了在報紙上開設專欄,還同步在下屬新媒體平臺開設專欄,集幾大平臺之力,合力傳播,體現了傳統媒體與新媒體的融合創新。
比如《凱里停車費“亂”象叢生》一文,在黔東南日報上發布時,編輯使用三張新聞圖片,精心編排版面,使得整個版面極具沖擊力,勾起讀者的閱讀欲望。版面是報紙的“臉面”,好看的版面才能吸引受眾。因此,在報紙上刊登時,編輯在版面的美感上下足了功夫。而在黔東南微報微信公眾號上發布時,編輯將3000多字的文稿進行了精簡,大量用圖,并添加視頻,使之符合微信公眾號讀者的閱讀習慣,且編輯還及時與讀者互動,增強用戶粘性。
當前社會是一個信息爆炸的時代,各種新媒體和自媒體層出不窮。在全民皆記者的融媒體環境下,民生新聞報道的方式較多,內容涵蓋面較廣。部分自媒體為了博眼球,通常使用驚悚的標題、夸張的詞語極力煽情,不顧事件對社會造成何種影響。
地方黨報作為地方主流新聞媒體,不僅僅生產新聞、傳播新聞,還要承擔更多的社會責任和社會功能。這就要求地方黨報新聞工作者在新形勢下,堅持正確的新聞觀,重點從新聞內容、新聞定位、報道形式等方面進行轉變,正確引導公眾價值觀[],在社會上形成正確的輿論導向。
如凱里市龍頭河每逢夏季總會發生青少年游泳溺亡事件,自媒體、網友等紛紛加入“討論大軍”中,一時間,各種不實言論層出不窮,市民談“河”色變。為此,“事大民捕”欄目記者深入龍頭河所在村莊、社區、街道、轄區派出所、學校等地深入采訪,解析龍頭河的水況以及近年發生的游泳溺亡案件,形成《龍頭河 但愿悲劇不再發生》一文,讓公眾了解事件真相、吸取教訓和經驗;化解恐慌,正確引導社會輿論。同時,在媒體的關注下,相關部門也加大力度推進龍頭河的監測工作。時隔一年,龍頭河兩岸裝上了11套視頻監控及語音提醒系統,實現轄區河道重點區域全覆蓋,成功勸阻多起下河游泳事件。
綜上所述,在融媒體時代,新聞內容個性化增強、互動性和及時性大幅度提升,地方黨報民生新聞若想站穩陣地,創新報道形式、搭建傳播平臺必不可少,但也要根據自身情況適時進行。同時要堅持正確的新聞觀和輿論導向,用專業的新聞精神做好新聞采編工作,促進新聞行業良性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