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則“B站青年批馬云”的消息引起筆者的注意。事情是這樣的:前幾天馬云在B站上被懟了。這次被懟,直接原因是因為馬云對阿里橙點公益獎的一個寄語演講,題目是《商業本身就是最大的公益》。阿里巴巴興沖沖地把這個演講視頻掛到自己的B站官方賬號上去,沒想到竟然翻車了。有人統計,40萬的播放量,被刷了7017條彈幕,另加9015條評論,被批判的聲音淹沒。慘到阿里官方賬號最后不得不連標題都給換掉,由“商業本身就是最大的公益”改為“用公益的心,商業的手段,科技的力量,幫助更多的人”。但依然沒有制止彈幕和評論淪陷,到最后阿里官方賬號不得不刪除了這個視頻。
馬云這次被懟,主要是寄語的最后一段總結陳詞:商業本身就是最大的公益,它創造價值,創造可持續發展的經濟模式,讓無數人就業,讓無數人看到希望。無論是商業還是公益,我們今天所有的一切,所做的一切,就是要讓無數人對工作和生活充滿希望。這段話表達的重點是:商業創造價值,讓無數人就業,商業是最大的公益。
對馬云這段話,B站青年輕輕松松就完成了反駁和批判:尤其是那句:“不是商業創造價值,是勞動,是凝結在商品中的無差別人類勞動”,充滿原汁原味的馬克思主義味道。
這已經不是馬云第一次被懟了。2018年,馬云因為996福報論被懟上熱搜。馬云四天之內兩(三)次改口,但效果就跟這次阿里B站官方賬號修改題目一樣。
馬云的第二次被懟實質就是商業創造價值還是勞動創造價值,兩種價值觀的對擂,也可視作“重商”與“重人”的區別。
商業創造價值,毫無疑問是重商者的價值觀,強調的是資本的逐利性,追求的是資本獲利的最大化,輕視勞動者的權益。故有“996”的出現。
勞動創造價值,強調的是勞動者的創造性,追求的是勞動者價值的最大化,重視勞動者的權益。故討厭所謂的“996福報論”。
毋庸違言,商業創造價值帶著濃厚的世俗味兒,教人賺錢的事也難登大雅之堂。馬云是商人,在商言商,說什么商業創造價值也不為過。問題是“商業創造價值”的背后是深層的企業主與勞動者的關系。企業主或許會說:我創造了多少個就業崗位,我養活了這些勞動者。但是,企業務工者會說:我們的勞動創造了價值,企業得以發展,我們養活了企業,并為企業主創造了財富。這種關系問題又讓筆者回想到解放初,資本家和工人、地主和農民到底啥人養活啥人的問題;還可聯想到改革開放初,姓“社”還是姓“資”的討論。當然,我們還是可按小平同志當年所言,對姓社姓資不作討論。不過,也不能像重商者那樣一味地對財富和成功的崇拜。尤其對商學院而言,更不能“商而優則教”,盲目崇拜商業的價值和財富,為學生灌輸成功的“雞湯”。值得一提的是,時下的商學院“網紅”“主播”也步入了主課堂,大有跟著“網紅”“主播”走的趨勢。豈不知,“網紅”“主播”的走紅,只是商家的“噱頭”或者營銷手段而已,靠的是“人設”包裝,講故事;或者是“顏值”“忽悠”和裝逼。這種教人賺錢的把戲絕不是商學院的主流。原因很簡單,商學院教育是影響學生價值觀的重要平臺。尤其是商學院主要面向職業經理人或將步入職場的青年人,價值觀對學生的教育很重要,而教育則是價值觀的上游。
那么怎樣才能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呢?還是從“重商”和“重人”的關系上說。商事是人做的。所以,人是本,事是末。對經商者言,“以人為本”是樹立正確價值觀的基礎。
“以人為本”的觀念在中國傳統管理思想中有它的歷史根脈。即儒家的“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它重視人事,慎行人事,重視社會關系,包括勞動關系和道德力量的作用,并在此基礎上總結出諸侯三寶:土地、人民、政事的思想作為對“仁政”的概括。即分民以恒產;關心人民疾苦;行使好政事。以此獲民心,穩政權。可見,“以人為本”是凝聚民心,促進和諧,穩定發展的重要理念和舉措。社會如此,企業亦如此。經濟的發展,物質生活的發達,如果沒有“以人為本”的理念及其人道精神和人文關懷的引領,必然要走下坡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