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隨著時代的發展,高校圖書館迫切尋找傳統角色轉型途徑,開展學科知識服務成為多所高校圖書館的發展方向和奮斗目標。由于人力資源多重限制,我校圖書館在開展學科知識服務時,面臨既有角色固化、未成規模體系、服務水平較差、標準難以參照等諸多障礙。嘗試借力信息檢索課,視學生為服務對象,將學科知識服務嵌入本科信息素養教育中,以期實現“服務”延伸、“學科”拓展、“知識”再塑。
關鍵詞:學科知識服務;信息素養教育;嵌入
一、研究背景
學科服務是一項開拓性的主動參與式的創新服務,它要求學科館員深入到用戶的科研或教學活動中,幫助他們發現和提供更多的專業資源和信息導航。對目前院校圖書館開展的學科服務項目進行探索,可概括為三種類型,即學科硬件服務、學科信息服務、學科知識服務。學科硬件服務指,例如專業書籍采購、學科資源薦購,提供研討空間及相關設備等。信息服務與知識服務的區分依據是戚建林所定義的狹義知識服務,信息服務偏向信息的收集、交換、傳遞,例如面向讀者或使用者需求的信息咨詢、資源推廣、基礎數據統計等工作。知識服務則注重知識獲取、知識吸收、知識利用和知識創新,例如嵌入科研項目,開展課題跟蹤或團隊跟蹤信息服務等。
二、在教學中的具體實踐
在《微助教在文獻檢索課程中的應用及思考——以河南牧業經濟學院為例》一文中,已展示目前開展文獻檢索課的現狀,其中最明顯的兩個問題是學生個體素質跨度極大,所涉專業繁多;大班授課,缺乏充分的師生交流互動。為將授課效果更進一步,在課程中專門設置了一個“提問”版塊,鼓勵學生們向授課老師提問,并從課上延伸至課下。借助Bridget Conlogue在實踐中的“真實情境教學”理念,旨在塑造學生的技巧、知識、態度和行為,貫穿當下的課程指導、未來發展的全過程。學生提供的問題具體到關于在專業課資料查詢、論文定題與寫作及相關學習生活方面的內容,然后引導學生們集中討論,最終給出教師的答案予以參考。以此實現前文所引的知識服務的內涵——以對信息和知識的獲取、整合服務基礎,以解決實際問題為服務目標,以滿足用戶需求的用度考量服務價值。
1.嵌入專業課作業。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的學生在課上提出,《食品新產品開發》老師布置了“寫一份乳制品統計報告”的作業,雖然學習了信息檢索的一定課程,但仍感覺資料很少,很容易和同學查詢的數據“撞車”,認為報告難以高質量完成。
首先,讓學生進行實際操作。學生多采用網絡搜索引擎檢索,直接在搜索框中輸入“乳制品統計報告”,最終找到了一些例如《2018年中國乳制品產銷量統計及增速分析》、《乳制品行業投入產出統計報告》等統計材料,并認為搜索可以停止。少部分同學利用中國統計網找到乳制品銷售量、產量等季度數據,或是找到中國奶業協會等專業性網站,從中篩選數據資料。其次,教師進行操作性演示。第一步,引導學生根據題目要求找出檢索詞、構建檢索式;再選定檢索工具,包括網絡資源、數據庫資源及其他可用的資源;接著根據需要有目的的調整檢索詞和檢索工具,盡可能嘗試更多的檢索組合。學生對檢索詞進行細分,將統計數據分為直接數據和相關數據,前者包括銷售量/額、企業數量、消費能力等,后者可關聯人口數量、GDP數據、收入情況等。或是改變檢索策略,使用垂直搜索在知乎上找到一篇《乳業行業研究-數據源整理》的帖子,其中集中統計了與乳制品數據有關的網站,分為國內、國外兩個部分,涵蓋了政府網站、統計年鑒、國際組織報告等多項網頁鏈接。最后,整合材料進行共同討論。將所有搜集來的材料進行簡單整合,除了實踐意義上的操作步驟,并一起制作出報告寫作的思維導圖。更重要的,是幫助學生不斷拓展思考問題的思路,找到處理問題的最佳途徑和潛在辦法:①對檢索分層分次,增強檢索的目的性;②發掘不局限于題目內的檢索詞,盡可能拆分;③尋找合適的連通渠道,有選擇性地對思路進行整合。
2.嵌入學科論文寫作。學生們常在還未對專業學術有進一步認識時,就要面對畢業論文開題、學科期末論文撰寫等任務,于是,在課上遇到最多的問題,是“要寫論文了,可我根本不知道要如何選擇合適的題目”。這里以論文選題為例,選取課上“雖然有老師給了鯉魚的人工繁殖為選題方向,但不知道怎樣從中提取論文題目”的具體提問予以體現。
首先,選取數據庫,以學生們更加依賴的知網示例。在知網上,利用“鯉魚+人工繁殖”為檢索詞,共檢索到80余篇論文;后尋找同類詞,又以“鯉魚+人工繁育”為檢索詞,檢索出10余篇論文。其次,帶領學生根據論文題目尋找寫作定題的“規律性”。經過觀察,學生們提出兩點:①立足研究主體的檢索詞有所限定,比如高寒地區貝爾湖鯉魚、或日本錦鯉、松浦鏡鯉,多使用了下位詞;②確定某一個研究方向,比如人工繁殖的技術手段、制約因素、具體措施、相關試驗等,一定要有所側重。最后,確定論文的寫作方法。文獻類研究方法寫作,例如對已有研究進行綜述;對他人研究成果進行評述,找成就、找不足。調查研究方法寫作,根據自身實驗或工作經歷,可以是宏觀概括性的,如技術手段、關鍵環節、觀察與研究等;微觀具體環節的,如鯉魚的選擇與放養、魚苗培育篩選、胚胎及仔魚發育等。根據個人所長、所好,有針對性對題目加工。
專業課老師可根據專業特點和學生的學習程度幫助定題,而圖書館老師在這里,能夠扮演的角色是利用文獻資源幫助學生尋找論文選題的技巧。
三、依托信息素養教育開展學科知識服務的意義
1.實現服務對象延伸,推動學生信息需求深進。羅伯特·泰勒針對用戶信息需求結構分列了四個層次——處于模糊概念階段的內在需求層次,處于意識化信息需求階段的意識需求層次,處于形成正式的信息需求階段的形成需求層次和處于需求信息需求釋放期的解決需求層次。依托信息素養教育開展學科知識服務正是將這種需求依照階段不斷推進,幫助學生從早期有需求存在卻未能意識、無法陳述,未認識到個體實際的信息需求,到逐漸清楚意識到自我需求,但仍難以形成文字陳述,再到可以明確地陳述信息需求并進行審視,最后是用信息系統能了解的語言表達需求,找到解決的手段和辦法。
2.實現學科界定拓展,提高個人信息素養能力。針對信息素質能力的培養,有作者早已指出:“依托圖書館員的專業知識和能力,以嵌入式課程的方式進行;同時,圖書館員也可針對不同用戶群體的需求,制訂個性化的培訓”。而在日常教學中,常會遇到學生針對授課的“這個知識點和我的專業沒什么關系”評價,進而對學習內容熱情不高,被專業學科束縛住手腳。以實際問題為切入口,進行跨學科或多學科知識結構的補充,能從一定程度上打開學生的視野,發掘自我學科外的廣袤天地,培養更具個體化的思維能力,幫助實現個體知識結構的整合。因此,身為圖書館老師所能提供的,是實現對多學科知識的關聯性知識整合方法與手段。
3.實現知識形式再塑,將所屬主動權歸還自我。圖書館一直以來開展的學科服務,始終是站在“授人以魚”立場的所思所為。現可向“授人以漁”的“自我服務模式”轉型:首先,用戶清晰、明確自己的問題;其次,能夠通過簡單分析索取知識的范圍和目標;再次,利用服務系統自行尋找解決問題的相關知識;最終通過對隱性知識的掌握,實現自我服務,滿足需求。通過信息素質教育的開展,使那些存在于思想、行動與感知意識當中的知識不再拘困在未被意識到是“知識”的范疇內,使那些經由長期經驗積累的知識資產不斷增值,形成高度個人化的良性系統。
4.實現既有效能延伸,加強圖書館信息服務轉型。通過信息素養教育開展的學科知識服務,完全基于學生或學生的需求展開,是主動深入、融入學生真正所處的信息環境中,了解與掌握學生的信息需求和行為,從根本上符合基于用戶服務的邏輯起點。而且,一改傳統的圖書館服務,和片面化、大眾化的學科服務模式,不再僅是最淺顯層面的聯絡、咨詢和培訓,更重要的是涉及到學生利用信息的全過程,旨在提升其信息能力的高一階層面,且能夠最大程度上針對不同背景、不同層次的用戶實現個性化、專業化服務,提出有意義的服務策略,提供有價值的服務內容。
參考文獻:
[1]李 華,史新偉,李 迪.高校圖書館信息資源建設與學科服務研究[M].北京:中國紡織出版社,2018
[2]陳明星,錢 鵬.跨學科、多主體、多視角——數據素養研究特點綜述[J].圖書館建設,2016
(作者單位:河南牧業經濟學院圖書館)
基金項目:項目名稱:(河南省社科聯)河南省高校課堂教學變革研究,項目編號:SKL-2019-2553。
作者簡介:王斯(1986-),女,侗族,河南安陽人,助理館員,碩士,主要從事圖書館、圖情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