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靖涵 劉麗婕
摘 要:《中國青少年科學總動員》是中央電視臺科教頻道推出的一檔全新的科教競賽類節目。與其他相關競賽類節目的學術研究不同,例如《漢字聽寫大會》《中國詩詞大會》等主要是從弘揚傳統文化的角度進行研究,本文主要從節目如何將知識傳播的角度進行析,為相關節目形式創新發展的研究提供新的方向。目前,我們發現電視中文化競賽類節目多樣,針對央視科教頻道《中國青少年科學總動員》節目本文將從節目內容,主持人,節目嘉賓,以及評委多個方面,利用文獻分析法,案例分析法,信息研究法對節目知識傳播創新性進行研究。
關鍵詞:科學總動員;知識傳播;創新
1? 《中國青少年科學總動員》節目概述
《中國青少年科學總動員》節目是由中國科學技術協會,中國中央電視臺主辦,得到了教育部,共青團中央,中華婦女聯合會的大力支持,由中國科協青少年技術中心,央視科教頻道承辦的大型科技互動節目。旨在促進青少年科技創新,培養青少年對科學的興趣,提高青少年在科技實踐中的研究和創造能力,傳播科學文化同時體現科學的魅力
參加競賽的主要以高年級學生為主,包括高中生和大學生,競賽題目包含數學、物理、化學、天文、地理、生物、計算機等基礎學科,并對青少年的創新創意、動手實踐、語言表達及團隊合作等方面能力進行考察。賽制為晉級淘汰制,選擇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公眾的科學主題,采取科學探究、動手和演講等形式,經歷若干個環節,積分高的隊伍晉級,最終決出冠軍隊。
2? ?《中國青少年科學總動員》節目知識傳播的創新化分析
2.1視頻引題,引發興趣
在文化競賽類節目的調查當中發現,傳統的文化競賽類節目通常選用的是主持人和選手問答的形式,由主持人念題,選手進行答題。《一站到底》就是典型的傳統形式的文化競賽類節目。節目開始主持人進行開場白并且選手進行介紹后,直接進入到答題環節。同時答題環節的題目只是傳統的從題庫當中選題,主持人將進行問題口播,有選手答題,并且問題的設置極為平淡。例如:《一戰到底》題庫中既有古詩題,也有流行音樂電影等問題,雖然涉及文學、歷史、物理等等方面但相對《中國青少年科學總動員》用視頻的方式引出問題,這種問答形式就顯得過于單一。
《中國青少年科學總動員》節目每一期的每一道題都是用紀錄片的形式將問題引出。配合視頻進行詳細講解。這樣不僅讓受眾在選手的答題當中了解到了麻雀適應環境所產生的變化,還在視頻當中了解了很多其他動物的特性。
尼爾?波茨曼在他的著作《娛樂至死》中就指明過大眾媒體與教育和文化的不可調和性,“電視導演們很久以前就發現了在電視上思考無法得到很好的表現,如果電視中的人物還在思考過程中,那么觀眾就沒有東西可看。 ”因此,文化競賽類電視節目必須創新,用豐富的形式展示,用多元化的表達滿足觀眾視覺、聽覺、互動等全方位多層次的感官體驗。視頻配合畫外音解說,這種更直觀的方式讓受眾接受知識的效率更快,理解的更加透徹。
2.1.2 競賽形式,激烈有趣
《中國青少年科學總動員》共十三場全國總決賽,選手將對科學知識、動手操作、演講等方面進行展示。通過晉級淘汰賽的方式比拼。圍繞著本場比賽的大主題結合實際的科學理論知識進行大膽的暢想,并組織好語言將進行演講,在演講過程中選手們將本場比賽中所學的知識進行深度的理解和剖析,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受眾在接受他們的演講中也將進行對新知識的思考。這樣具有主觀能動性的思考更讓人們學會了更多的知識。
大眾傳播學者約翰?費斯克指出:“益智競賽節目以游戲儀式的形式巧妙地重現了社會競爭。節目的魅力有時不是因為獲得大獎,而是參與節目問答的精神承受能力的影響得到的滿足。同時受眾要求自己真正融入與節目當中,而不僅僅只是一個看客。” 選手在舞臺上進行激烈的比拼,跟隨選手緊張的競賽心情,受眾在電視機前一起參與到答題的過程中,這就是競賽類節目天然的互動性。在選手的答題思考環節,以及受眾的融入當中讓知識更好的傳播給每一位受眾,當揭曉答案時受眾也學到了正確的知識。因此激烈的競爭更能吸引受眾從而更有效的傳播科學知識。
2.1.3? AR、VR高科技運用,讓科學的魅力深入人心
演播室的設計首次采用沉浸式穹頂造型并且應用了大量虛擬現實,以增強現場的現實感,同時搭載三維動畫建立模型、實時渲染等多種前沿科技展示科學內容,讓觀眾了解復雜的科學原理和相關知識,使工作室充滿現代科學實驗室的氛圍,讓觀眾沉浸在科學世界的奧秘之中。
在節目的比賽,設計師運用了AR制作讓環境與主題相互輝映,有效補充真實場景中真實環境的不足,使場景更加充實。以虛幻的設計展現景致的真實效果。讓VR技術給電視機前的受眾更加飽滿的視覺體驗。
AR和VR技術的應用帶來了無限的知識傳播的價值。給觀眾們帶來了更好的心理,視覺,感官的體驗。讓知識的傳播更真實,受眾對知識的理解更有效果。
2.2 演講環節畫龍點睛
節目的第三個環節異想天開,給了選手們充分展示自己思維的平臺。以演說的表達方式,用語言的力量傳遞積極正確的價值觀,著名演講藝術家邵守義老師說,“演講是演講者在特定時境中,借助有聲語言(為主)和態勢語言(為輔)的藝術手段,針對社會現實和未來,面對廣大聽眾發表意見、抒發情感,從而達到感召聽眾并促使其行動的一種現實的信息交流活動。它旨在調動起聽眾情緒,并引起聽眾的共鳴,從而傳達出所要傳達的思想、觀點、感悟。 ”讓枯燥的科學知識和緊張的比賽環境因為演講環節的加入而更加積極活躍。讓現場的氣氛因為演講隊員的語言更加具有趣味性的色彩。
3 為科教類節目的節目形式創新提供了新的發展方向
《中國青少年科學總動員》的目的在于傳播科學文化知識,與科教頻道其他科教類節目相比,減少了主持人對科學知識的講述。通過高科技的運用更是讓受眾在家中的電視機前就可以身臨其境的體會科學的奧秘,讓知識的傳播變得簡單直觀。因此,《中國青少年科學總動員》可以說是為未來的科教類節目提供了新的發展方向,用觀眾喜歡的能夠真切加入到科學中來的方式將科學知識進行傳播。
參考文獻:
[1]孫曉燕.益智類電視節目的價值取向研究.山東:山東師范大學,2015.
[2]尼爾·波茨曼.章艷譯.《娛樂至死》北京:中信出版社 2015 年,第 109 頁
[3]約翰·菲斯克.電視文化[M].? 祁阿紅,張鯤譯. 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 386
[4]紀殿祿.說服藝術概論.北京:中國書籍出版社,2012:172
作者簡介:
肖靖涵 河北大學新聞傳播學院 2019級新聞學專業研究生
劉麗婕 河北大學新聞傳播學院 2019級新聞學專業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