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由于各國確定管轄權的標準不同,造成了管轄權競合,同一糾紛的當事人在不同國家起訴的行為會產生平行訴訟。本文通過剖析平行訴訟的概念,比較各國解決國際民商事平行訴訟的不同方法,分析我國相關法律規定存在的問題。最后借鑒國際經驗,提出對我國解決國際民商事平行訴訟的建議。
關鍵詞:國際民商事;平行訴訟;管轄權
一、國際民商事平行訴訟的概念和產生原因
(一)概念
平行訴訟(Parallel Proceedings)是由于管轄權競合導致的一種特殊的訴訟形態,其基礎建立在各國法院對同一國際民商事糾紛均享有管轄權。在這種情況下,確定由哪一國法院對該糾紛行使管轄權,是研究平行訴訟的目的所在。
國際民商事糾紛涉及多個國家的管轄權,原因在于,一方面,案情復雜,連接點眾多;另一方面,對于“民商事”的定義,各國的規定有很大差異。英美法系國家認為,除刑事案件外,其他所有的訴訟案件,包括行政案件,都屬于民商事范疇。大陸法系國家通常認為刑事、行政和稅收案件不屬于民商事。中國則將民商事定義為人身關系、財產關系和以營利為目的的商事關系。
(二)產生原因
首先,平行訴訟主要是由當事人的起訴行為造成的,各國對于管轄權的確定標準不同,常見的有法定管轄權、專屬管轄權、應訴管轄權和協議管轄權,造成了在同一糾紛上管轄權存在交叉,這就給當事人以選擇的空間。當事人為了實現自己的利益最大化,或者為了達成一定的訴訟目標,進行了挑選法院的行為。
其次,司法管轄權屬于國家主權的象征,現代各國主權平等,司法權也都受到同等尊重,除了涉及重大國家利益的專屬管轄以外,一般管轄權都是平等適用,沒有先后優劣之分。當前隨著國際經濟文化交流的日益廣泛,越來越多的糾紛涉及復雜的國際因素,這就給管轄權的確定造成困難。
最后,由于各國行使管轄權主要是為了維護國家主權和保護本國國家和人民利益,很少有國家愿意主動放棄司法管轄權,協調管轄權的國際性條約也極少,比較有代表性的例子是2002年的《布魯塞爾條例I》,有重要影響力的2005年海牙《選擇法院協議公約》在管轄權問題上都做了模糊處理。如何在國際民商事訴訟中減少平行訴訟、解決管轄權競合問題仍然是個難題。
二、各國解決平行訴訟的方法
(一)不方便法院原則
該原則是指,在各國法院都享有管轄權的前提下,如果受理法院將因該案的審理給法院或當事人帶來不便,或者影響爭議的迅速解決,法院就會援引“不方便”的理由拒絕審判。這一原則起源于英國,在英美法系國家得到了廣泛的認同。不方便法院原則關注的是法院的適當性,即任何法院都有義務尋找解決爭議最適當的“自然法院”,從而實現對自我管轄權的約束。這里的自然法院,即基于公平、方便等因素的考量,屬于最為適當的法院,而不是與爭議有最密切聯系的法院。“不方便”的理由通常由法院依據“自然正義”作出判斷。在國際司法實踐中,一個由非方便法院作出的判決往往很難得到其他國家的承認與執行。但國際上對于“不方便”的定義沒有統一的定論,這其中有很大的自由裁量空間。常見被納入考量的因素例如,取證的難易程度、當事人參訴的便利條件、準據法的查明、主要爭議的發生地等等。
(二)禁訴禁令
這一原則也是英聯邦國家應對平行訴訟的常用方法,它與不方便法院原則的不同之處在于,不方便法院在于拒絕行使管轄權,而禁訴禁令屬于法院為了行使本國的管轄權,對當事人下達禁止其在外國法院進行訴訟的命令,如果當事人違背了該命令,法院就會以侮辱法庭為由予以處罰。
禁訴禁令雖然有處罰措施作為保障實施的手段,但在法院地國以外是否存在效力,還是一個有著極大爭議的問題,要根據發布禁訴令國家的實力強弱、被告在發布禁訴令的國家是否有財產、當事人與發布禁令國家的密切程度等因素綜合判斷。因此除了英聯邦國家,其他國家極少使用禁訴禁令,普通法國家對禁訴禁令的適用也十分謹慎。
(三)先受理規則
以德國為首的大陸法系的代表做法,根據“國際禮讓原則”引申出來的訴訟規則。當多個國家法院對某一糾紛同時享有管轄權,如果某一法院先受理該案,那么根據“禮讓”,其他法院就會拒絕受理或者中止訴訟。但是,各國對于“受理”的標準規定不一,如果當事人僅僅為了阻止糾紛被某一國家法院受理,可能會導致其在另一國家搶先起訴,反而加劇了挑選法院的現象。另外,如果當事人同時起訴,可能存在的時差問題也會使得先受理的認定陷入難題。
(四)預期承認規則
瑞士、比利時等國適用預期承認規則,當相同當事人就相同標的在他國法院起訴,如果該法院在合理期限內能作出一項預期可以得到本國法院承認的判決,則本國法院可以中止訴訟。這種模式并不關注受理法院的先后順序,只強調是否存在另一訴訟或既定判決。該種模式也存在弊端,事實上外國法院判決的承認與執行本就是國際民商事訴訟中的一大難題,很多國家在這一問題上都無法達成共識,因此以這一事項作為決定是否中止本國訴訟的標準,欠缺足夠的可預見性。
(五)未決訴訟規則
該規則是歐盟國家之間解決平行訴訟的常用方法,主要適用于《布魯塞爾條例1》和《盧加諾公約》的成員國。其內容為,當兩個成員國法院分別面對相同當事人提起的相同訴訟時,在后受理的法院必須中止行使其管轄權,直到在先受理的法院確定管轄權,并且后受理法院無權審查先受理法院的管轄權是否合法。未決訴訟規則要求成員國之間保持“高度的互相信任”,以確保法律適用的確定性和可預見性。
但是未決訴訟規則并沒有決定哪一個法院審理案件是恰當的,它只是強制性規定在后受理的法院必須中止審理,這就給某些想要從不同成員國之間的不同審理程序中尋找漏洞的惡意訴訟人提供借口,最臭名昭著的莫過于“魚雷訴訟”(Torpedo Action)。比利時和意大利是以訴訟程序的漫長聞名于歐盟,一些當事人故意操縱連接點在這兩個國家起訴,然后利用未決訴訟規則阻止在其他國家的訴訟,無論該訴訟會得到什么樣的裁決,當事人想要拖延時間的目的都已達到。在這一點上歐洲法院作了保守解釋,沒有明確反對魚雷訴訟,因此如何應對魚雷訴訟是完善未決訴訟規則的焦點。
(六)我國的相關法律規定
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的解釋》(以下簡稱《民訴法解釋》)第533條之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法院和外國法院都有管轄權的案件,一方當事人向外國法院起訴,而另一方當事人向中華人民共和國法院起訴的,人民法院可予受理。判決后,外國法院申請或者當事人請求人民法院承認和執行外國法院對本案作出的判決、裁定的,不予準許;但雙方共同締結或者參加的國際條約另有規定的除外。”這一條款是目前我國解決國際民商事平行訴訟的基本法律依據。由這一規定可以看出,在我國,相比于平行訴訟的解決,我國法院更加重視管轄權的行使,即使存在平行訴訟的情形,也不排斥我國法院行使管轄權。在平行訴訟程序下,不同國家作出的司法裁判以內國也就是我國法院的判決優先。
三、我國解決平行訴訟存在的問題
(一)協議管轄的不完善
我國法院承認的選擇法院的有效協議要求必須是書面形式,這一規定在數字化和電子化飛速發展的當今時代非常的滯后,不利于我國對外經貿的發展。在這一方面,2012年新修訂的《布魯塞爾條例I》有很重要的參考價值。該條例第25條規定了三種達成管轄協議的方式,分別為:(a)書面的或可證明為書面的形式;(b)雙方實踐中所建立的形式;(c)國際交易或貿易中,雙方意識到或應當意識到的,在商業貿易中已廣為人知,并經常運用的形式。該條第二款還規定通過電子形式長期保留的協議可以等同于“書面”。這3種方式相對比較全面,涵蓋了國際民商事交往中絕大部分的協議形式,宜作為完善我國法律相關規定的借鑒。
(二)受理問題不明確
英國以文書送達被告時為受訴時間,瑞典以收到原告訴狀時為受訴時間,中國在這方面沒有作出規定,只能類推適用國內民事訴訟中的立案登記時間。我國《民事訴訟法》第123條、《民訴法解釋》第208條規定,法院在接到當事人的起訴狀時,對于符合起訴條件的當場登記立案;當場不能判斷的,應接收材料并給出書面憑證,在7日內確定是否立案。根據這些規定,法院接收當事人訴狀的時間、登記時間、給出書面憑證的時間等等幾個時間節點,究竟哪一個是我國法定的“受理時間”,僅憑現有的法律規定難以得出明確的結論。
(三)未區分國內和涉外訴訟程序
我國《民事訴訟法》對國內管轄權規定與涉外管轄權規定采取了合并立法的模式,通過國內案件管轄權的確定方法類推涉外案件管轄權的適用,這就導致了在一定程度上,國內民商事訴訟程序和涉外民商事訴訟程序的混淆,以及法條措辭表達的不嚴謹和不周全。另外,由于涉外民商事案件連接因素的復雜性,決定了管轄權的確定需要有特殊的考量因素,我國目前僅通過司法解釋區別國內和涉外民商事案件管轄權的做法,難以應對復雜多變的涉外民商事糾紛的審理。
四、對我國解決國際民商事平行訴訟的建議
(一)完善協議管轄規定,尊重當事人意思自治
應當立法對于選擇法院協議的構成要件、生效條件、形式、可供選擇的范圍等作出明確規定。參照國際通行規則,承認管轄協議的排他性效力。私人生活以自治為圭臬,人類社會發展的經驗證明,自主決定是調節經濟的高效手段,能夠將勞動和資本配合產生最大效益。在司法領域,適當引進當事人意思自治,能夠協調訴訟經濟和司法便利。
(二)適用不方便法院原則,以適應對外交往的需要
身為一個國際大國,中國既要有信心讓外國當事人選擇我國進行訴訟程序,同時也要避免過度管轄。通過適用不方便法院原則,實現對法院管轄權的適當抑制,也能夠構成對當事人挑選法院的反向平衡,可以有效防止原告規避法律、惡意挑選法院,使我國的訴訟程序更加與國際接軌,法院作出的生效判決也更能夠得到其他國家的承認與執行。
(三)采用雙軌制立法
將涉外民商事訴訟程序單獨成章,避免與國內民商事訴訟程序混雜。同時,對于國際民商事平行訴訟中的關鍵問題,例如受理問題、相同因素的認定、管轄權確定、是否排他等問題進行詳細規范。
(四)推動區域及多邊管轄權條約的簽訂
全球性的多邊管轄權條約難以成功,就在于各大法系之間制度和概念的巨大差異,以及對國家利益的不同考量,使得在管轄權問題上難以達成共識。但相比之下,區域性條約的難度相對較小,我國可以推動與周邊國家簽訂管轄權協調條約,在國際禮讓原則的主導下,適應與外國法律制度的碰撞,在此過程中尋求應對平行訴訟的更好方法。
參考文獻:
[1] 黃志慧,歐盟協議管轄制度實施之保障研究[J],現代法學,2017年06期。
[2] 金粲:淺談布魯塞爾體系內魚雷訴訟現象[J],黑龍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17年01期。
[3] 劉欣桐:論我國涉外協議管轄制度的完善——借鑒歐盟民商事訴訟中協議管轄制度[D],西南政法大學,2016年。
[4] 何其生:比較法視野下的國際民事訴訟[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年。
[5] 任軍偉:國際民商事平行訴訟協調機制探究[D],上海師范大學,2015年。
[6] 馮濤:國際民商事訴訟中的挑選法院及規制方法研究[D],南京工業大學,2015年。
[7] 韓德培主編:國際私法[M],第三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年。
[8] 畢妍妍:論禁訴令制度在英美國家的運用及對我國的啟示[D],西南政法大學,2014年。
[9] 魏明:論不方便法院原則[D],煙臺大學,2014年。
[10] 肖永平:國際私法原則[M],第二版,法律出版社,2007年。
作者簡介:
廖梓伊,武漢大學法學院國際私法專業2017級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