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瓊
摘 要:經濟林產業在改善農民增收過程中,具有一定的發展推廣優勢,對于經濟林的發展來說,也需要進行科學的規劃以及有效的引導,發揮出經濟林的優勢特點,將經濟林產業發展能真正成為實現農民增收的法寶。
關鍵詞:經濟林產業;農民增收;主渠道研究
1引言
經濟林的產業發展不僅能實現農民經濟發展,改善農村的經濟結構形式,同時經濟林的發展也是關系到我國生態經濟發展、環境保護的大事,能通過經濟林的產業發展,實現我國農村經濟、生態的和諧共處。
2經濟林與農民增收概述
改變山區的落后面貌,一是要改善生態環境,二是要發展經濟。因此,發展經濟型林業正是實現這一要求的最好途徑。在我國的許多農村,吃飯靠種地,花錢靠林果,已經成為農民脫貧致富的一條經驗。糧食大省河北省把果品業確定為全省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三大支柱產業之一。在西部大開發進程中,經濟林不僅承擔生態環境保護,而且在促進區域經濟發展中發揮著重要作用。我國的很多地方在發展經濟林的同時,已經開始注重其內在的質量,不少地方有了自己的品牌果品,河北鴨梨、平谷大桃、京東板栗、寧夏枸杞等名牌產品更是享譽國內外,已經出現了一大批靠此強縣富民的典型。由此可見,經濟林具有強勁的農民致富發家優勢背景,同時對于文化素質水平較低,社會現代化產業發展不具備一定競爭優勢的廣大農民來說,能將農民的長期農耕作業技能發揮出來,將我國的土地資源全面充分的利用起來,實現經濟增長與綠水青山的和諧化發展。
3經濟林產業現狀分析
3.1總體規劃與發展脫節
經濟林業要想獲得良好的經濟發展效果,就要能在經濟林大力開發之前實現對于本地區的科學規劃,但是部分地區在發展經濟林的過程中,明顯的體現出盲目性、無規劃、無計劃性特征,導致了最終的經濟林發展出現了一系列問題,比如經濟林的發展種類與社會需求不相適應,導致經濟林的產業鏈發展存在問題,尤其表現在銷售價格不高的問題上;經濟林的選育品種與當地的氣候不相匹配,導致大量的經濟林易出現死苗、減產等問題等。上述這些問題主要是在進行規劃發展的過程中,不能執行最科學的規劃研究保障,使得基本的規劃方案存在問題。
3.2區域發展不平衡
經濟林的發展貴在種類品種以及潛在需求上實現平衡。就是要避免存在市場上的集中供大于求或者供小于求的問題,這樣會造成基本的經濟林發展出現較大的不平衡性,使得基本的區域發展出現與市場需求脫節,不對稱的問題。
3.3經濟林科技含量低
科技含量低主要會引起經濟林的生產成本投入大,不能提升農民的盈利能力等問題,在進行經濟林發展的過程中,不具備科技含量無法保障林業發展,通常也不能具備良好的商品質量保障,其整體的產量不能形成競爭優勢。
3.4規模化效應不能顯現
經濟林發展的趨勢和目標必然要追求規模化,地區經濟的規模發展起來之后,其地區的產量會集中增加,對于農民來說,其不會因為缺少購買客戶而發愁,主要是因為規模化的經濟林會實現本地區的特色宣傳效應,能實現對于特定產品的宣傳品牌打造。但是在經濟林發展的過程中,對于農戶的協調發展工作任務艱巨,通常農戶自發的種植經濟林,導致了經濟林的種類分散,規模效應不足。
3.5市場和品牌意識不足
經濟林要真正的實現其良好市場價值的實現,就要做好必要的品牌意識理念打造,農戶的自覺品牌塑造能力不足,宣傳能力有限,自然發展趨勢必定不能滿足品牌效應的積累實現。
3.6果品深加工產業鏈挖掘能力不足
果農要想持續獲得經濟林最大化效益的挖掘,就要有效的保障其經濟林的配套加工產業能夠成型,目前來看,這屬于經濟林規模化發展后的下一階段,有關地區的實踐探索效果不佳,不能發揮好深加工優勢效益的提取。
4經濟林產業如何成為農民增收的主渠道
4.1明確發展目標和規劃
任何科學工作的開展都不能離開目標的制定和前期的科學規劃,要能實現對于經濟林經濟效益的挖掘,就要對于發展目標進行定位和規劃。例如在進行大力開發農村經濟林產業的區域,對地區環境、氣候條件、市場供求量、農民發展特定經濟林的意愿等客觀問題進行分析,進行科學規劃,實現在進行執行經濟林發展過程中的科學規劃效果保障。
4.2發揮地區規模建設優勢
經濟林的發展在形成一定的規模優勢之后,會帶來較多的主動發展優勢條件。這種優勢條件需要當地的政府部門牽頭,在獲取良好的地區經濟林打造的過程中,獲取良好的地區規模發展建設引導。同時,政府部門要加大對于地區經濟林品牌價值的宣傳,例如幫助農戶引入購買客戶。同時地區規模建設發展要與文化發展相結合,近年來,很多地區在與文化結合發展的經濟林發展的過程中,取得了一定的建設成果,比如開辟農家樂采摘基地,通過建設文化旅游的服務產業,使得地區的經濟發展模式得到了一定的豐富和升級,提升了經濟林的深層經濟挖掘價值。
4.3積極引入技術力量
經濟林產業的發展要能充分實現對于現代科學技術的依賴,要能夠實現對于技術優勢作用的發揮。在進行技術發展的過程中提升經濟林的產業價值,實現對于技術成果的實效性轉化。例如從種植到收獲全部引進機械,打造全產業鏈的機械化,以技術優勢降低勞動力的投入,降低成本。
4.4執行標準化的管理模式
經濟林的發展要能夠按照標準化的管理進行生產,積極的推行科學的管理制度,在執行標準化的發展過程中,充分的實現對于既定管理模式的標準化執行,將高效、高質量的經濟林產品生產模式推廣開來,在產品質量和產量上實現保障。
4.5挖掘潛在的發展產業鏈條
經濟林的發展產業鏈條一旦成功的開發出來,將帶動當地經濟實現跨越性發展,要做好有關經濟林的鏈條發展,就要能實現政府主導作用,有效的提升對于產業發展中的科學模式引導和不良發展方向的糾正,實現對于既定經濟鏈的深層次挖掘,實現農民收入的穩定增加。
5結語
經濟林的產業發展過程,要符合既定的產業發展客觀規律,依靠政府的扶持以及科學化、規范化的管理,形成規模化、產業化的大型生態經濟圈,實現農民經濟收入提升。
參考文獻:
[1]苗俊俠:發展經濟林產業助力脫貧攻堅[J],2018(8)。
[2]景逸亭白敬李瑞:加快推進經濟林產業發展[J],綠色產業,2017(3)。
[3]扈明新:沂水縣經濟林產業發展現狀和對策探討[J],國林副特產.201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