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曉娟



張能銳
2008年畢業于南京師范大學美術學院,獲山水畫創作研究方向碩士學位;2017年畢業于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國學院,獲山水畫創作研究方向博士學位。文化部中國文化藝術發展促進會會員,中國文化藝術發展促進會博士工作委員會委員。現任教于山東工藝美術學院造型學院。
當文人掌握了中國畫的“話語權”,中國繪畫的面貌必然會發生巨大的變化!這些文人“不在畫里考究藝術上功夫,必須在畫外看出許多文人之感想” (陳寅恪)。他們“重士氣之作,絀行家之所為”。因而極力排斥技藝工巧的“匠氣”,以張揚“靈氣”與文化內涵的“文氣”。
青綠山水畫,因注重技藝工巧,工整細麗,被視為艷俗、匠氣,為新興的文化主流所鄙視,長期以來受到代表文人士大夫審美取向的水墨畫所沖擊。而這種以石青、石綠等色彩鋪陳為構成的青綠山水,相對于水墨山水的空玄,更加立足傳統,更能提示山水畫的原旨與精義,也更加需要現代性的轉換。
如何用這種古老的方法詮釋現代人的思想觀念,或者是詮釋自我,這不是青綠山水的問題,而是一個藝術家如何面對藝術的問題。
青年畫家張能銳就面臨著這樣的一個問題。他在山水畫創作中大膽選擇了青綠山水,看上去費力不討好,極容易淹沒在程式的海洋中,但他深吸一口自己的空氣,盡力深潛下去。
第一次看他的作品,會有太工、太緊和太實的感覺,畫面滿滿當當的,顏色很重,只有流水、云彩和點綴的人物是穿插其中的亮色,畫面的關系很好,也極為精妍緊致,但畫的意境是好的,可以說是出塵絕世的,有畫家隱逸的宗教的想法在里頭。
我覺得技法自不必說,畫面是不是可以做一些減法,工的可以寫一點,重的可以輕一些。后來我和他聊到這個話題,知道他畫面的緊與實,是源于他對細密畫的喜愛,以及他對宗教信仰中犧牲題材的致敬。因而,減法應該是建立在應該減、可以減的基礎上的。其實,從畫面可以看出來,他是個完美主義者,每一片樹葉、水的波紋都不懈怠,他在他可以做好的那個層面努力做到了極致。
青綠山水的發展經過唐朝李思訓、李昭道二李將軍,宋人王希孟、趙伯駒、趙伯骕,以及元朝的趙孟、錢選,再到“明四家”這里,漸漸地脫離了概念化,從“形與貌”走向“文與質”。張能銳的青綠山水是從錢選這里切入的。也就是說,他是注重文與質的,從錢選的古拙秀逸,以及明朝人的雅致、溫潤,再加上自己的體會和對現代感的理解。他很清楚自己的選擇。
張能銳大學時期學的是工藝美術,其間對民間版畫和漆畫尤為喜愛。研究生時期在碩導劉赦先生的影響下學習青綠山水創作。劉赦先生注重山水的自然性,張能銳在碩導的畫面里汲取了靜謐的意境,又在宗教上找到了自己的落腳點,建立起自己的繪畫語言。而今他投身在山水畫大家宋雨桂先生的門下讀博,宋雨桂先生的山水畫畫風大開大合,雄強遼闊,具有強烈的北派風格。張能銳試圖在意象上吸收博導的繪畫特點,融入其青綠山水的創作中,使得畫面中具備寫意的氣質。但是我們還是可以看出,他筆下的山水是南方的、秀致的,這也是他心性里的東西。
他很清楚一點,跟著自己的心性走,別人的東西再好那是別人的,別人的東西只能借鑒不能跟風,只能在勤思苦學中找自己。有時候,他常常處于不停的自我否定中,但還是堅持把否定畫下來,一點一點接近內心的真實。他認為在繪畫里面,哪怕是有一丁點自己都是可貴的,值得去保護的。那一丁點自己就是畫畫的意義。
由于對宗教的理解,他目前專注于宗教題材,感受著宗教精神對其畫面中氛圍和意境的影響,他在畫里一點一點構建著自己。而我更愿意看到他不必這么隱晦。
不知為什么想到大畫家仇英,他精于繪畫之能事,但他的個性似乎都淹沒在他的技法里了。一個好畫家不應該在畫里淹沒自己,應該筆筆都是自己的氣息、自己的線索,順著這些找到自己,期待張能銳畫出更加完整而堅實的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