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淑芬
(深圳市龍崗區婦幼保健院 廣東深圳 518172)
營養性缺鐵性貧血[NIDA(nutritional iron doficiencg anemia)]在全球范圍內都有發生,屬于嬰幼兒常見疾病,是典型的營養缺乏癥,患兒體內鐵元素缺乏導致血紅蛋白合成量顯著下降,導致其生長發育受限[1]。輕度貧血在早期父母難以發現,患兒多表現為食欲缺乏、面色蒼白,少數患兒有頻繁哭鬧、嗜睡等癥狀,抵抗力也逐漸下降,消化道、呼吸道類疾病發生風險高于正常幼兒[2]。NIDA目前以對癥治療為主,眾多學者不斷深入研究NIDA病因及其對幼兒的影響,相關研究顯示,血液系統改變與嬰幼兒NIDA密切相關,缺鐵性貧血在血液系統改變之前,已經對中樞神經系統結構、功能產生影響,兩者協同作用導致嬰幼兒認知、記憶、閱讀等能力喪失,嬰幼兒智能發育低下[3]。目前尚無直接證據證明NIDA會導致嬰幼兒智能發育受限,因此,本研究將重點探討NIDA與智能發育的因果關系,深入分析NIDA引起影響智能發育的機制,以全面了解NIDA對嬰幼兒心理行為發育的作用,結果如下。
選取2018年4月至2019年5月本院就診的多名智能發育障礙患兒資料,問詢家長后有72例愿意參與本研究。將72例智能發育障礙患兒作為觀察組,選取同期進行保健的健康幼兒72例作為對照組。觀察組中,男患兒40例,女患兒32例;年齡6~12個月,平均年齡(5.12±0.32)月。對照組中,男患兒35例,女患兒35例;年齡6~12個月,平均年齡(5.13±0.35)月。2組研究對象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診斷標準:智能發育障礙患兒血紅蛋白在110 g/L以下;詢問病史得知有明確的缺鐵病因;紅細胞形態異常,呈現出明顯低色小細胞;鐵劑治療有效。
納入標準:對照組、觀察組幼兒家長均知曉此次研究,同意參與研究并簽署知情同意書;父母雙方否認近親結婚,父母無放射線接觸史、無病毒感染史;母親均系育齡期婦女,圍孕期未出現貧血體征;幼兒出生健康,無中樞神經系統感染、遺傳等疾病;幼兒出生體質量均在2.5~4.0 kg;幼兒無反復感染史、長期腹瀉史;無鋅、鈣等元素缺乏情 況。
排除標準:先天缺鐵性貧血患兒;資料不全幼兒;圍產期發生窒息、呼吸衰竭綜合征患兒;先天畸形;早產兒缺氧綜合征;家長拒絕參與此次研究。
實驗儀器:Sysmex 500型血常規儀(日本SYSMEX公 司)。
實驗問卷:神經心理發育檢查表包括記錄患兒行為,包括大動作、精細動作、適應能力、語言及社交行為五大方面。大動作檢查項目包括:抬腕坐起頭豎直片刻;俯臥抬頭45°;輕拉腕部即坐起;仰臥翻身;獨坐自如、雙手可扶物站立等。精細動作檢查項目包括:觸碰手掌緊握拳;兩手交握;抓住近處玩具;拇示指捏小丸、自己取積木等。適應能力檢查項目包括:聽聲音有反應;立刻注意大玩具;玩具失落找回;從杯中取出積木等。語言檢查項目包括:自發細小喉音;笑出聲;模仿聲音,會叫“爸爸、媽媽”等。社交行為檢查項目包括:眼睛能跟蹤走動的人;見人會笑;會認親人;對食物有反應等。
實驗方法:對嬰幼兒基本情況進行調查,包括產式、胎教、父母文化水平、親子親密度、早期教育、小兒月花費等調查項目,詢問后分類記錄,將幼兒置于30 kg磅秤上稱量其體質量、測量其身長。用Sysmex 500型血常規儀檢測幼兒血紅蛋白水平。
配對條件:幼兒身體發育情況基本持平;幼兒年齡相差在1個月內;家庭狀況、經濟水平及父母文化水平相當;胎教、早教情況相近,父母職業結構相差不大;親子親密度相當;幼兒身體維生素、微量元素等水平相當。
檢驗方法:幼兒左手無名指取血,血液取樣后即時檢驗,無法即時檢驗者立即密封并放置在適宜環境下暫存,保證血液新鮮,避免檢驗結果失真。
(1)建立多元回歸分析模型,將產式、胎教、血紅蛋白水平、父母文化水平、親子親密度、早期教育、小兒月花費全部納入到回歸模型中,分析影響嬰幼兒智能發育的獨立危險因素。(2)神經心理發育檢查表[2]記錄患兒行為,包括大動作、精細動作、適應能力、語言及社交行為五大方面,其下共包含87個小的檢查項目,如手握拳、發音、笑聲、眼部活動等項目,差值均數、差值標準誤差越大,表示2組幼兒智能發育差異越大。
采用統計學SPSS 21.0軟件進行數據處理,計量資料用(±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將多個獨立危險因素納入多元回歸模型分析,其中產式與胎教對嬰幼兒智能發育無相關性,血紅蛋白水平、早期教育、小兒月花費、父母文化水平、親子親密度均為嬰幼兒智能發育的影響因素(P<0.05),見表1。
NIDA患兒與對照組嬰幼兒資料相比,社交行為存在顯著差異,其中大動作、精細動作、適應能力、語言及社交行為差異較大(P<0.05),見表2。
導致INDA的因素較多,綜合眾多研究及報道[4-6],發現INDA病因無外乎鐵元素缺乏。INDA的形成會經歷以下幾個階段:(1)鐵減少期,機體尚能利用殘余鐵元素,貧血癥狀尚不明顯;(2)紅細胞生成缺鐵期,鐵水平進一步下降,血液中無新的紅細胞生成;(3)貧血期,細胞增殖受到阻 礙。

表1 影響嬰幼兒智能發育獨立危險因素的多元回歸分析

表2 NIDA對嬰幼兒心理行為發育的影響
缺鐵后,貧血只是最常見的一種表現。相關報道[7]指出,NIDA會影響幼兒智能的正常發育。進行多元回歸分析后發現,NIDA是影響智能發育的獨立危險因素。鐵在腦部各個部位以非血紅素鐵形式存在,在殼核、紅核等位置鐵濃度最高,這些部位又是茶酚胺、單胺類神經所在位置,鐵元素濃度與小腦、海馬體的學習及記憶功能的協調性有密切關系,海馬體、小腦中鐵含量不高,但對缺鐵卻非常敏感,這與本研究的NIDA導致嬰幼兒智能發育遲緩、行為協調性差有相似之處。研究[8]顯示,鐵在哺乳動物髓鞘形成中也起到關鍵作用,隨著鐵含量的下降,少突神經膠質細胞數量顯著下降,細胞成熟障礙,鐵元素難以通過細胞分配到其他腦細胞中,影響幼兒腦部發育。
與神經遞質合成相關的酶在鐵元素缺乏影響下活性下降,黃嘌呤氧化酶、色氨酸羥化酶等活性都會受到影響,進而對去甲腎上腺素、多巴胺等進行影響,神經遞質合成減少,導致腦部海馬體乙酰膽堿釋放量減少,導致幼兒學習能力、記憶能力等下降。在眾多神經遞質中,多巴胺對鐵的敏感性最高,多巴胺受鐵缺乏影響水平下降,會導致腦部尾狀核、垂體等受體數量顯著下降。李萍等人研究[9]顯示,全腦鐵含量在15%以下時,多巴胺能系統發生較大變化,促使幼兒行為、知覺等功能發生變化。此外,腦細胞超微結構也會受到鐵缺乏影響,CA3區神經膠質細胞結構遭到破壞。本次研究對嬰幼兒進行神經心理發育檢查,記錄患兒行為,包括大動作、精細動作、適應能力、語言及社交行為5大方面。結果顯示NIDA患兒與對照組嬰幼兒資料相比,社交行為存在顯著差異,其中大動作、精細動作、適應能力、語言及社交行為差異較大(P<0.05)。
綜上所述,INDA嬰幼兒的智能發育異于正常兒童,甚至會對嬰幼兒腦部造成永久性影響,因此要加強INDA防治工作,以此提升人口素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