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 波
(江蘇省宜興市人民醫院,江蘇宜興 214200)
結腸癌來源于結腸黏膜上皮,是常見的消化道惡性腫瘤之一,及時發現并通過有效的方式治療,可使患者長期生存。目前針對該疾病的主要治療方式是手術治療。自1991年以來,腹腔鏡結腸癌根治術在結腸以及直腸惡性腫瘤中,得到了廣泛應用,其具有創傷小、術后疼痛輕、術后恢復快以及安全性高等特點[1]。右半結腸癌早期并無明顯癥狀,多數為腹脹不適、食欲不振、惡心嘔吐等,待腫瘤體積增大,才顯現腹部癥狀。因此,右半結腸癌確診時間較晚[2]。另外,右半結腸癌根治術解剖關系復雜,毗鄰的臟器較多,涉及的手術范圍較大,因此,腹腔鏡輔助右半結腸癌根治術較左半結腸發展相對滯后,關于其有效性的相關研究較少。本研究以右半結腸癌患者為研究對象,探討腹腔鏡輔助右半結腸癌根治術的臨床效果,結果如下。
選取2018年5月至2019年5月江蘇省宜興市人民醫院收治的右半結腸癌患者50例,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25例。對照組男性15例,女性10例,年齡57~72歲,平均年齡(61.25±3.61)歲,腹部有手術史患者12例,腫塊位于盲腸、升結腸、結腸肝區的患者分別為5例、11例、9例;術后DukesA為2例、DukesB15例、DukesC8例。觀察組男性13例,女性12例,年齡57~73歲,平均年齡(62.38±3.27)歲,腹部有手術史患者13例,腫塊位于盲腸、升結腸、結腸肝區的患者分別為9例、10例、6例,術后DukesA為3例、DukesB12例、DukesC10例。本研究經江蘇省宜興市人民醫院科教科批準,且患者均簽署知情同意書。2組患者在性別、年齡以及既往病史的比較中,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納入標準:(1)均符合右半結腸癌診斷標準,均經手術組織檢查確診;(2)符合右半結腸切除術/腹腔鏡輔助右半結腸癌根治術治療適應證,且患者均可耐受。
排除標準:(1)合并精神異常、血液系統疾病或伴有自身免疫系統疾病者;(2)合并認知功能異常、器質性疾病或伴有其他部位惡性腫瘤者。
對照組:按照傳統開腹治療方法,對患者進行右半結腸切除術。
觀察組:采取腹腔鏡輔助右半結腸癌根治術治療。患者在全麻下進行手術,以15 mm Hg的壓力進行臍孔穿刺建氣腹,臍下緣5 cm處戳孔置入腹腔鏡作為觀察孔。左鎖骨中線肋下緣5 cm置12 mm套管作為主操作孔。右緣鎖骨中線肋下5 cm,兩側臍下緣4 cm與鎖骨中線的交點放置5 mm套管作為輔助操作孔[3-5]。手術的具體操作為:根據回結腸動脈的投影,用超聲刀打開系膜,完成回結腸動脈以及靜脈的解剖,由下而上尋找腸系膜靜脈進行解剖,在腸系膜上靜脈左側結扎離斷回結腸血管,由血管結扎處自然進入Toldt間隙,再沿腸系膜上靜脈的前方進行分離,顯露結腸中動、靜脈的起始部。解剖Henle干,結扎、切斷結腸中靜脈的右支和右結腸靜脈,掃除其周圍淋巴脂肪組織,由胃結腸韌帶中部向右,沿胃網膜血管弓的外面分離至十二指腸,離斷肝結腸韌帶,將結腸肝曲向下游離,沿右側腹壁由上至下剪開側腹膜[6]。游離升結腸及未端回腸。做4~6 cm的切口于上腹正中,將傷口保護器置于其中,在體外將右半結腸腫瘤、結腸系膜和足夠腸段切除,體外實施回腸-結腸端側間斷吻合術。在右腹放置腹腔引流管。
(1)觀察2組患者的手術相關指標,包括:術中出血量、鎮痛藥需求比例、下床時間、住院天數。(2)對2組患者排氣以及排便的時間進行統計并比較,時間越短,說明治療效果越好。(3)統計2組患者清掃淋巴結總數進行比 較。
采用SPSS 22.0軟件處理數據,計數資料行χ2檢驗,采用百分率(%)表示,計量資料行t檢驗,采用(±s)表示,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治療后,觀察組的術中出血量、鎮痛藥需求比例、下床時間、住院天數均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 0.05),見表 1。
觀察組排氣時間以及排便時間較對照組短,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2組患者排氣及排便時間比較(±s,d)

表2 2組患者排氣及排便時間比較(±s,d)
觀察組 25 24.13±6.21 44.56±9.18對照組 25 37.15±7.66 77.91±12.79 t 6.255 5.757 P 0.000 0.000
觀察組淋巴結清掃總數達到(11.56±8.74)個,對照組淋巴結清掃總數達到(9.73±6.18)個,2組淋巴結清掃總數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隨著生活節奏的加快,結腸癌的發病率逐年增高,而腹腔鏡也普遍應用于直腸癌的手術中,并且效果良好。但由于右半結腸癌手術解剖復雜程度較高,操作難度較大,因此,其發展相對緩慢。腹腔鏡在直腸以及結腸等惡性腫瘤的應用中,尚未獲得醫學界的普遍認可,關于手術的安全以及對腫瘤的根治等各方面尚且存在爭議。在本研究中,經過治療后,觀察組的術中出血量、鎮痛藥需求比例、下床時間、住院天數均優于對照組(P<0.05),說明腹腔鏡輔助右半結腸癌根治術較傳統的開腹手術具有創傷小的優勢。觀察組利用超聲刀進行手術,縮短了切口的長度,在微創下進行手術,減少了出血量,在系膜分離的過程中,開腹手術利用電刀術的出血量較多,而腹腔鏡則避免了這一缺點,減少了手術的風險。腹腔鏡手術同傳統開腹手術一樣,都是以根治手術為主要目的。采用血管根部結扎、切除足夠長度的腸管以及結腸系膜、清掃淋巴脂肪組織等步驟,并嚴格遵守“腫瘤非接觸”的原則。患者通過腹腔鏡輔助右半結腸癌根治術治療后,下床時間和住院時間都較傳統開腹手術患者短,說明其具有康復快的特點。在本研究中,觀察組排氣時間以及排便時間較正常組短(P<0.05),說明腹腔鏡輔助右半結腸癌根治術能夠縮短患者的恢復時間,取得更好的治療效果。病灶的切除范圍和淋巴結清除總數是檢驗腹腔鏡右半結腸癌根治術的重要指標,不僅能夠檢驗腹腔鏡是否具有較高的安全性和可行性,還關系到患者遠期療效。本研究中,觀察組淋巴結清掃總數達到(11.56±8.74)個,對照組淋巴結清掃總數達到(9.73±6.18)個,2組淋巴結清掃總數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腹腔鏡輔助右半結腸癌根治術的手術結果符合國內相關報道[7]。由此可以得出,由經驗豐富的腹腔鏡外科醫師操作手術,完全能夠達到根治的目的,并且取得了同傳統開腹手術同等根治腫瘤的效果。評價直腸癌手術療效的主要指標是復發率和生存率,一些研究顯示[8],術后I~II期無病生存率達到了94.8%,總有效達到95.9%;III期無病生存率為71.4%,總有效率達到73.5%。說明腹腔鏡與開腹手術治療結腸癌的復發率基本相同,腫瘤各個分期的總生存率以及無病生存率也基本保持一致。

表1 2組患者的手術相關指標比較
目前,利用腹腔鏡輔助右半結腸癌根治術對右半結腸惡性腫瘤進行切除,醫學界仍存在很多爭議。一些研究指出[9],腹腔鏡是通過器械來進行操作,距離較長,無法達到根治腫瘤的目的。對此,相關中心進行了討論,有研究表明[10],患者在手術后生活質量明顯提高。其他研究表明,腹腔鏡輔助右半結腸癌根治術切口較小,減輕了對腫瘤的壓力,降低了炎癥的反應水平,具有較高的安全性,同時,促進了患者腸胃功能各項指標的恢復,減輕了患者的痛苦,保證其生存質量。
綜上所述,腹腔鏡輔助右半結腸癌根治術能夠優化手術相關指標,縮短患者的排氣時間以及排便時間,淋巴結清掃總數與開腹手術一致,值得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