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立志
(黑龍江省胖頭泡蓄滯洪區管理處,黑龍江 大慶 166316)
胖頭泡蓄滯洪區位于嫩江、松花江干流的左岸,肇源縣的西北部,東以安肇新河下段右側堤防及林肇公路左側的自然崗地和新建堤防為界,南至養身地到古恰的松花江干流左側堤防,西以老龍口到養身地的嫩江干流左岸堤防為界,北至南引水庫的1#-4#、21#-33#堤壩。區內總面積1994km2。胖頭泡蓄滯洪區是松花江流域防洪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胖頭泡蓄滯洪區防洪工程與安全建設已于2016年開始開工建設。
本項目預測范圍包括當期征用、占用的全部用地和擾動的管理用地,可能產生水土流失的面積為916.40hm2。
2.2.1 擾動土地面積測算
工程施工擾動、壓占的區域有外部堤防建筑物區、外部圍堤區、安全區、撤退道路、、管理站所、取土場、臨時棄土場及臨建設施等區域,根據主體工程征占地資料統計,結合項目查勘,該項目建設期間擾動、破壞土地面積為916.40hm2,詳見表1。

表1 項目區擾動土地面積表

續表1 項目區擾動土地面積表
2.2.2 損壞水土保持設施數量及林草面積
根據調查結果,本工程建設損壞的水土保持設施是項目區具有水土保持功能草地和林地,經統計工程建設損壞林地6.52hm2、草地242.05hm2,共計248.57hm2。
2.2.3 棄土、棄渣預測分析
工程外部圍堤、安全區圍堤及建筑物基礎開挖共產生挖余土方30.62×104m3,施工期間約有21.91×104m3規劃在臨時棄土場堆放;施工期間料場清基無用層約92.73×104m3在征地范圍內臨時堆放,管理站所表土就近耕區利用,不做集中堆放。
施工期間臨時棄土棄渣情況見表2。

表2 臨時棄土統計表
2.2.4 水土流失量預測
2.2.4.1 計算公式
(1)
(2)
式中:W為土壤流失量,t;ΔW為新增土壤流失量,t;Fji為某時段某單元的預測面積,km2;Mji為某時段某單元的土壤侵蝕模數,t/km2·a;ΔMji為某時段某單元的新增土壤侵蝕模數,t/km2·a,只計正值,負值按0計;Tji為某時段某單元的預測時間,a;i為預測單元,i=1,2,3,……,n-1,n;j為預測時段,j=1,2,指施工建設期和自然恢復期。
2.2.4.2 參數確定
1)背景土壤侵蝕模數的確定
根據黑龍江省第二次土壤侵蝕遙感調查結果,項目區水土流失類型以水力侵蝕為主,土壤侵蝕強度為輕度,結合項目區現場查勘調查,確定該區土壤侵蝕模數為1000t/km2.a。
2)擾動后土壤侵蝕模數確定。
通過對項目周邊已建建設項目調查及掌握的水土保持監測資料,選定安達市東湖水庫消險加固工程,作為本工程水土流失預測的類比工程,本項目預測參數采用類比工程實測值。
2.2.4.3 施工期建設期水土流失量測算
經計算本工程施工建設期水土流失量總量為5.41萬t、新增水土流失量為4.23萬t,詳見表3。

表3 施工建設期水土流失量計算表
2.2.4.4 自然恢復期水土流失量測算
項目區自然恢復期水土流失為1.23萬t,詳見表4。

表4 自然恢復期水土流失量預測表
根據類似工程建設情況調研和分析,工程建設期間產生的水土流失影響程度和產生水土流失危害的可能性,與項目的復雜性、項目區的地形情況、地質條件關系密切;工程處于平原區,地質條件單一,深挖高填工程很少,工程建設產生重力侵蝕災害的可能性較小。可能將產生的水土流失影響具體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1)工程建設將使永久征地區失去已有的土地功能和水土保持功能。
2)工程臨時使用的取土場,因挖損擾動,改變了土壤結構和地面物質組成,將造成土地生產力降低。但因主體設計控制了取土深度,所以將來的土地功能是可恢復的。
3)工程建設擾動土地,產生的土壤流失將使附近水域泥沙含量有所增加。
4)工程建設不可避免對周邊農地、牧草地的生態環境產生不良影響。
5)施工建設期損壞項目區植被,將降低植被保土、保水功能。
該項目施工擾動地表、破壞植被面積為916.40hm2;損壞具有水土保持功能的林地、草地248.57hm2;施工期間臨時堆土為114.64×104m3,施工結束挖余土方全部綜合利用。
水土流失類型以水蝕為主,土壤流失總量為6.63萬t,其中施工建設期流失總量為5.41萬t;自然恢復期流失總量為1.23萬t。
施工建設期是產生水土流失的嚴重時段;撤退道路、取土場、外部和內部圍堤區都將是產生水土流失嚴重區域,是水土流失重點防治區,亦是水土保持重點監測區。
擬建工程取土場、內外部圍堤區、臨時棄土場、撤退道路、施工道路和施工區,在施工期間將會產生不同程度的水土流失,對此一方面要采加強施工管理,做好水土流失預防工作,同時做好施工期間的防護措施,控制建設期間水土流失。
建設期水土保持措施要與主體工程同步實施。施工期間攔擋防護措施、地面徑流疏導措施要先行,有效控制土壤侵蝕,并加強水土保持監理和水土保持監測工作,發現問題及時進行處理;主體工程竣工后,對水土流失防治責任范圍內的施工跡地進行綜合治理,采取工程措施和植物措施結合整治,充分發揮工程措施的速效性和植物措施的長效性。植物措施設計要做到適地適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