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麗英
(晉中市水文水資源勘測分局,山西 晉中 030600)
晉中市位于山西省中部,東倚太行山與河北省相鄰,西隔汾河與呂梁隔河相望,東北與陽泉市相連,西北與太原市相靠,南與臨汾、晉東南接壤。地理位置介于E111°25′-114°08′,N36°40′-38°05′[1]。全市共轄11個(市、區)縣,總面積16347km2,約占全省總面積的0.1%。其中盆地平川區2219km2,山區和丘陵區面積14128km2。本次入河排污口監測范圍為2018年區域內年入河廢污水量10萬t以上的入河排污口進行全覆蓋監測。
調查內容主要針對直接或者通過溝、渠、管道等設施向河湖排放污水的排污口,包括:2016年山西省水質普查入河排污口、晉中市水利局河道站和晉中市環保局已備案的入河排污口、晉中市工礦企業用水大戶入河排污口的排查,依據以上三方面排污口信息來源,對入河排污口的地理位置、布局,入河排污口排入的水功能區及排污特性、廢污水入河量、主要污染物入河量、入河濃度等的全面調查,在合理性分析的基礎上,最終確定了59口門入河排污口進行監測及分析。
本次入河排污口監測分兩次進行,上下半年各一次,具體時間為2018年5月、9月。每次監測周期為1d。
為保證檢測結果準確可靠,合格的空白實驗、校準曲線、工作曲線、標準溶液標定、平行樣測定、加標回收率、標準樣品控制等各種質量控制措施均按照《水環境監測規范》(SL219-2013)要求(含測試率、精密度和準確度要求)執行。
本次入河排污口監測項目共六項,分別為流量、pH值、總磷、總氮、化學需氧量和氨氮。監測方法見表1。

表1 入河排污口監測及分析方法一覽表
所有入河排污口水質達標評價執行《城鎮污水處理廠污染物排放標準》(GB18918-2002)中一級標準的A標準(總磷統一取2006年1月1日后建設單位的標準值)。
入河排污口達標評價統一采用單因子評價法,即計算入河排污口各評價因子的濃度,與評價標準值對照,若污染物中有一項因子超過評價標準,則該入河排污口即為超標。
本次調查到59個入河排污口,實測56個。結果表明:入河排污口以工業排污口為主,共有30個,占總數的51%;混合排污口、生活排污口各占37%、12%。入河方式多以管道和明渠方式入河,各有27、26個,均占總數的45%左右。分布情況有汾河水系36個,占總數的61%,漳衛南運河水系13個,占總數的27%,子牙河水系10個,占總數的17%。如圖1所示。

圖1 入河排污口分布統計圖
監測采樣時間應選擇在前三天無降水日,避免受降水和河水頂托影響。入河廢污水量計算公式如下:
Q半年=q×t×3600×10-4
(2)
式中:Q半年為半年入河污廢水總量,萬m3;t半年為半年污廢水排放天數,d;q為實測入河污廢水流量,m3/s。
入河排污口每年污染物平均濃度參照公式(1)計算:

(2)
式中:C全年為每年污染物平均濃度,mg/L;C上、C下為上半年和下半年每日污染物濃度,mg/L;Q上、Q下為上半年和下半年入河污廢水總量,通過公式(1)計算,萬m3。
入河排污口每年入河排污量參照公式(3)計算:
G全年=(Q上+Q下)×C全年×10-2
(3)
式中:G全年為入河排污口每年入河排污量,t;C全年為每年污染物平均濃度,mg/L;Q上、Q下為上半年和下半年入河污廢水總量,萬m3。
監測的重要入河排污口分布在3個水系的25條河流上,其中以汾河為主,總占比為63.2%,詳見表3。

表3 入河廢污水量河流統計
實測56個入河排污口中,超標排污口占實測排污口總數的64.3%,主要超標河流為汾河,有27個排污口排放的廢污水超過(GB18918-2002)標準。各河流超標排污口分布見表4。

表4 河流超標排污口分布
為綜合反映入河排污口對納污水體的影響,加強水污染防治力度,強化源頭控制,結合山西水污染防治工作實際情況,進行等標污染負荷評價[2]。
(4)
Pn=∑Pi(i=1,2,……n)
(5)
Pm=∑Pi(i=1,2,……m)
(6)
Ps=∑Pm(m=1,2,……s)
(7)
(8)
(9)
式中:Pi為某污染物i的等標污染負荷,t/a;Ci為污染物i的濃度,mg/L;Coi為污染物i的評價標準絕對值,mg/L;Qi為含i污染物的廢水排放量,萬m3/a;Pn為某排污口的等標污染負荷;Pm為某河段的等標污染負荷;Ps為干流的等標污染負荷;Kn為某排污口在某河段的等標污染負荷比。
參評的4項主要污染物的等標污染負荷總計為612.6t/a,其中等標污染負荷最大的項目是氨氮,所占的負荷比為33.2%,其余三項均在20%左右,污染物等標污染負荷評價見表5。其中污染物負荷比最大的河流是汾河,占91.5%,屬于全市污染最嚴重的河流,詳見表6。

表5 晉中市入河排污口污染物等標污染負荷評價

表6 河流區域入河污染物等標污染負荷
嚴格落實河湖長制,分區分段管理。建立晉中市分階段限制排污總量控制方案實施的組織責任體系和協調機制,發揮政府在實施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中的作用,形成“省-市-縣(區)”三級考核保障體系,嚴格入河排污口管理,建立晉中市分階段限制排污總量控制方案,逐步削減污染物入河總量,發揮政府在實施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中的作用,滿足晉中水資源保護的要求。
應切實增加水質監測投入力度,盡快完善水功能區監測站網的布局,全面提升水質、水量、水生態綜合監測能力。加強重點監測斷面以及入河排污口的常規監測和動態監測。加快入河排污口計量監控設施建設,實現入河排污口信息化管理,形成入河排污口監測監控網絡體系。
進一步完善水功能區監督管理制度,規范(建立)入河排污口設置與環境影響評價、取水許可審批、區域生態社會建設的關系,嚴格污水排放及入河排污達標考核。同時對入河排污口動態監測與科學管理,鼓勵企業改造生產工藝,減少廢污水的排放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