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宏濤 董海燕

兩口子打架打到支書家里,非要鬧離婚,誰不離誰是孫子!支部書記陳來勝“啪”地一拍桌子,離婚可以,明天早上八點來村部,我帶你們上民政局——前提是,現在先回去,想想錢咋分,房子咋分,倆孩子誰跟爸誰跟媽!
第二天,兩口沒來;第三天,還沒來;第四天,仍然沒來……“現在五年過去了,兩口子還過得好好的!”陳來勝哈哈笑著,“在農村干支書,是憑智慧的,我要當時給他們評理,評到天邊也評不清!”
農村工作千頭萬緒,夫妻矛盾,婆媳不和,家長里短,碎如牛毛。陳來勝手機里存著一張老人照片,90高齡,身體康健。用老人兒女的話說,陳來勝把他們的家“搞活了”,讓他們的老父親多活了好幾年。
老人三個姑娘一個兒,每月退休金兩三千塊,按說是頤養天年的好光景,可是由于兒女之間的矛盾,一大把年紀竟沒了靠頭。陳來勝不依,把四個孩子叫到村部,集體做工作:依法——不贍養老人可以以村部的名義把他們告上法庭;依理——從大國到小家,誰不養活父母都要被唾沫星子淹死;依情——老人把你們養活大了,你們不養他良心上過不過得去!
解決孝親經,陳來勝心里門清。他先是收了老人的存折,由村里直接保管,省的人沒人管錢還沒了。他定的規矩是:老人跟兒子兒媳住,一日三餐媳婦管,閨女一星期一探望,洗洗涮涮添用品。閨女就是今兒送顆糖,明兒送個饃,洗洗衣裳換換床單,添件新衣服,這就是妞的事兒。兒子呢,把老人照看起來,從老人的退休工資里每月拿出來600塊錢算作生活費,每月固定幾號,兒子到村部拿錢。老人住院了,姊妹四個抬出來。平時常頭疼腦熱的小花銷,包給兒子。
三年后,老人的子女集體到村部感謝陳來勝,問題最終解決。
關于婆媳經,陳來勝也有一套。他從不當面評理,總是先嚷媳婦,再去說婆婆——你得會當老人,現在的婆婆跟以前不一樣了,新時代新觀念,現在都是捧著媳婦過日子,你不要跟媳婦較勁,一較勁你就吃虧了。
可以說,夫妻經、孝親經、婆媳經是農村生活中面臨的重要矛盾點,陳來勝總能兵來將擋,水來土掩,屢出奇兵,招招致勝,這游刃有余的背后,蘊含著他12年來為朝陽社區付出的一腔熱血。
2008年,陳來勝回鄉任職時,手里還有著年收入20萬左右的快遞公司,可到村里不到三年,因為分身乏術,公司倒閉了?!肮究辶耍規С鰜硪粋€先進村。”陳來勝豪情滿懷地說,“你說能不欣慰?那是掙錢的,可這是價值觀的問題。”他喜歡把自己回鄉任支書這件事說成“來家”,“我來到家以后,體現了我的人生價值;我若不來,那體現的是我的金錢價值”。
“來到家了,農村就是你的事業。要想治理好村,一定要把村當成事業來干。不當成事業,大大意意干,沒有干好的,再大本事也不行。當成事業,一腔熱血,沒有干不成的?!边@是陳來勝的內心獨白。
如今的朝陽社區,樓房林立,樹木成行,綠草如茵,可12年前,陳來勝面對的是村里矛盾紛爭,派系林立,村集體收入幾乎為零。
“來到家”之后,陳來勝第一時間到各家各戶遍訪民情,發現老年人的鋪蓋普遍有問題,臟不說,還有味。這一年年底,他開始給全村60歲以上老人發被子。拿到新棉被的那一刻,有些人笑著,有些人哭了,這讓陳來勝的內心五味雜陳。
“在物質上武裝老人”成為陳來勝心里的要緊事兒,從2008年到現在,堅持了12年,逐年給老年人發放過棉襖、呢子大衣、毛毯、夏涼被、運動鞋等,過年還有賀歲錢;“在精神上武裝老人”也緊跟其上不甘落后,每年二月二、九月九,朝陽社區都要搞孝道文化活動,唱大戲、餃子宴、“五美家庭”評選,等等,都在這頓豐盛的“大餐”里體現得淋漓盡致。此外,在朝陽社區,老年人去世,村干部到場吊唁,寄達哀思;80歲以上的老人過生日,村干部到場祝賀,送上壽糕。
這樁樁件件,朝陽社區每月、每年都在做,陳來勝想要的,就是用“大孝情懷”帶動村里的家庭融洽,有了“大孝”,治理村子就有了穩定的支撐。
陳來勝有個口頭禪,發展靠群眾,群眾靠發動,發動靠活動,活動靠文化。他還說,孝道文化就是農村傳統文化的根基,文化活起來,文明豎起來,鄉村也就興了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