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安源 周菲菲

師秀菊,女,53歲,漯河市源匯區大劉鎮師莊村人,現源匯區人大代表,漯河師秀菊中醫肛腸專科醫院院長。從醫30多年來,她秉承“弘揚中華醫學,輝煌祖傳事業”的理念,給無數患者帶來福音,具有良好的社會公德、家庭美德、職業道德。她常說,隨著歲月的流逝,年齡的增長,特別是看著自己的孩子一天天長大成人,就更加能體會到父母養育兒女的艱辛和恩情。
師秀菊牢記“勞苦莫教爹娘受,憂愁莫教爹娘擔”的古訓。她出生在一個中醫世家,家中幾代人都是祖傳給病人看瘡、瘍、痔、瘺等疾患。她十幾歲就下定決心跟父親學醫,她敬佩父親的醫術,更敬重父親的醫德和人品。父親在整個漯河地區乃至河南省內外給病人治好病的“好醫生”名聲深深影響著她。父親的日夜操勞,她看在眼里,疼在心上,決定替父親分擔責任和擔子。她勤學好問,父親言傳身教,精心培養。在父親眼里,這個三女兒是個可塑之才,沒幾年,她的醫術在父親的精心培養下有了很大提高。但天有不測風云,正當父女倆爬坡過坎、齊心協力給病人解除痛苦的關鍵時刻,父親被查出患了癌癥,聽到這個消息,她感覺天都要塌了。師秀菊共有兄妹6個,父親對她格外偏愛,她也沒有辜負父親的期望,學有所成,她用這種特殊的愛表達對父親的另一片孝心。在父親患病的日子里 ,師秀菊強忍痛苦,先后陪父親到漯河、鄭州等地為父親求醫治病,在病榻前為父親端飯、倒水、換洗衣服、喂藥。父親在去世的前幾天被抬到家中,幾個兄弟姐妹都覺得回天乏術,想要放棄治療,但她心有不甘,她不想放棄,為父親熬中藥、輸液、打針。彌留之際,她趴在床頭呼喚著父親,希望上天有眼能挽回父親的生命,聽著父親用微弱的聲音對著閨女說“以后就靠你自己了”,她的心都碎了。父親病逝于1989年農歷五月二十三,時年66歲,淚水模糊了師秀菊的雙眼。
父親的去世對師秀菊打擊很大,她一度痛苦萬分、彷徨猶豫,今后的路該怎樣走、走向何處?很快她從悲傷中清醒起來、振作起來,在她心中已經有了目標和方向:沿著父親的足跡勇敢走下去。于是她擦干眼淚,重新振作起來。
當時,兄妹6個只有她還沒有成家,她帶著60多歲的母親,一起離開家鄉來到當時的郾城縣孟廟鎮小鄭莊村,在叔父師天慶的幫助下開了一個診所,又到麻紡廠找了一份工作。萬事開頭難,她除了上班,晚上抽空給病人看病,還要為年邁的母親做飯洗衣、按摩腰部(母親患有腰疼病)。她深知“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道理,多年來,從郾城孟廟到漯河閆莊村、從閆莊村搬到后謝鄉黃崗村、再從黃崗村到干河陳村。從最初的小診所到痔瘺專科再到肛腸醫院,不管地點變換了多少,時光流逝了多久,她走到哪母親就跟隨她到哪里。母親經常說的一句話就是:我住哪兒都沒有在我三閨女家住的舒服、得勁。母親年齡越來越大,身體狀況也一天不如一天。從2009年到2012年,母親發生了3次心衰,呼吸急促喘不過氣,她是醫生,有時來不及送醫院就在家用吸氧機給母親吸氧,然后送到大醫院進行治療。她把最好的東西給母親吃,把最暖的衣服給母親穿,把最動聽的語言說給母親聽。她經常說:“母親養我們幾個兄妹不容易,把我們養大成人更是費盡了心血,不管其他兄妹如何做,我要用自己的孝心,用我的愛去回報母親的養育之恩。”2013年5月的一天,母親不慎跌倒,不能動彈,那時母親已90歲高齡,師秀菊急忙讓丈夫把她抬上救護車送到醫院進行檢查,確診為股骨頸骨折。師秀菊白天給病人看病,晚上就到醫院守護老人,近兩個多月,她幾乎很少睡覺,親手給母親做飯送飯。雖然她自己辦的診所離不開她,但她從來沒有一句怨言。2013年農歷8月3日,母親因心力衰竭走完了90歲的人生,彌留之際她對師秀菊說:“這輩子我沒有什么遺憾了,我這三十多年大部分都在跟著你過,老家很少回,你對我照顧得無微不至,吃穿都不缺,過得比別人好,我死而無憾了。”師秀菊用淚水送走了年邁的母親。失去慈母的愛,但她的愛心和孝心仍然在持續著。
失去了母親的師秀菊又去照顧她的公婆。師秀菊的丈夫老家在禹州市鳩山鎮,他兄妹三人,自己是老大,考上大學后被分在漯河工作,弟弟和妹妹在禹州老家。婆婆年輕時身體一直不好,患有支氣管炎幾十年的老毛病,近幾年又患上了心臟病。師秀菊和丈夫雖然遠在漯河工作,但她心里一直牽掛著婆婆,逢年過節就主動和丈夫一起開車去老家看望,除了必須的生活用品,還給婆婆買金項鏈、金手鐲和新衣服。師秀菊對人說:婆婆和親媽一樣,我有個想法,我給我媽買什么一定給婆婆買一樣的東西,甚至更好些。2009年,師秀菊的婆婆因為腦梗出現了偏癱的癥狀 ,她主動和丈夫一起把婆婆從禹州接到漯河,找最好的醫院和醫生給婆婆治病。從2009年到2015年,不下6次從禹州把婆婆接到漯河治病,在繁忙的工作中,她擠出時間親自為婆婆端飯倒水,為婆婆梳頭,給她喂藥。婆婆一生不吃葷腥,她盡量安排婆婆喜歡吃的飯菜。婆婆病好一點想回老家時,她就和丈夫一起開車送婆婆回家。婆婆在2010年因為腦梗后遺癥不小心摔斷了腿,婆婆在漯河住時她細心照料。公婆在禹州老家不管是住在弟弟還是妹妹家,一切費用都由她來承擔。師秀菊對丈夫說:“媽媽把你們幾個養大不容易,弟弟妹妹在農村老家的條件都不太好,我們就把贍養老人的費用都拿出來吧。”當丈夫的雖然不太會表達什么,但是心里默默地感激這個通情達理、賢惠能干、善良溫柔的妻子。婆婆在2015年農歷五月初六離開了人世,善后工作包括下葬和“五七”辦事,她和丈夫把全部費用拿出來,沒有讓丈夫的弟弟妹妹拿出一分錢,受到了禹州老家鄰里鄉親的一致稱贊,稱她是“萬里挑一”的好媳婦。都說婆媳關系難處理,但是在師秀菊身上,婆婆確實把她當親閨女看,她把婆婆當親娘贍養,她們的關系不是母女卻勝似母女。
老家的叔父師天慶和師秀菊父親的關系非常好,師秀菊也很敬重他的能力和為人。1989年他在孟廟一個工廠里當銷售科長,師秀菊的父親去世后,他看到師秀菊一個未成家的閨女怪可憐的就把她安排在了棉麻廠工作。師秀菊一直心懷感激,雖然在工廠干了不足一年就去辦診所行醫,但逢年過節她都要去看望這位叔父。叔父和他的老伴從結婚時就感情不和,到了快退休的年齡,他下決心和老伴離婚重新找了一個老伴,可不到兩年這個新老伴去世了。他又找了一個老伴,為此他的兩個閨女在此事上對父親頗為不解。當后老伴去世時她們勸說父親和母親復婚,但遭拒絕,為此,他們之間斷絕了父女關系,誰也不理誰。2017年叔父檢查身體時查出了肺癌,為了讓他們父女相認,“百年”之后有個良好的歸宿,師秀菊做了叔父大量工作,想盡了各種辦法。經過師秀菊的不懈勸解和努力,叔父終于答應父女相見,她找了一家飯店讓叔父和她們姐妹二人坐在一起,敞開心扉,說出自己的心里話,父女關系最終緩和,骨肉相認,親情再現。姐妹輪流照顧父親直到2018年父親去世,師秀菊主動把埋葬叔父的棺材和送老的衣服錢全部拿出來,大家都說師秀菊不是師天慶的閨女,卻勝似他的親閨女。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師秀菊以實際行動踐行了“百善孝為先”的古訓,“父母者人之本也”的道理,在幾十年的風風雨雨里她對父母、公婆孝順有加,她總是說“唯孝順父母可以解憂”。在幾十年的生活里,她用愛心幫助了許多她熟悉或者不熟悉的人,給敬老院、軍烈屬、五保戶、貧困戶、不少患者等送去的愛心和捐助舉不勝舉。千言萬語不如自己的一點小小的行動,用心去孝敬老人比千言萬語更有孝心。愿中華民族孝敬老人的優良傳統更加發揚光大,愿千千萬萬的像師秀菊這樣的有孝心、有愛心、有善心的人越來越多,愿一代一代的孝心之花永遠開放在神州大地,愿一代代孝心的好傳統永遠傳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