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占超

在嵩山腳下的登封市有一個紅色革命家庭,全家57口人中就有26名是中國共產黨正式黨員、3名是中共預備黨員,其中有博士、碩士研究生6個,中專及以上文化程度23個。家庭中建立了“家庭臨時黨支部”,辦起了“共產黨員家庭日記館”,這些在登封市、河南省甚至全國都是屈指可數的,這就是退休干部王春玉的家。
籌建“家庭臨時黨支部”
2018年5月,在王春玉家的一次家庭黨員會議上,有人提出要建立家庭黨支部,經過大家討論研究,決定向上級黨組織申請,成立家庭黨支部。申請交到登封市委組織部,有關領導明確答復:中國共產黨章程里沒有明確規定。成立家庭黨支部之事就暫時被擱置起來了。2018年7月,王春玉在河北省保定市參加全國日記文化座談會與參會的相關領導交談時,他又提起了成立家庭黨支部這個話題,一位領導說道:成立固定家庭黨支部,黨章里是沒有明確規定,但根據工作需要,可在特殊時期、特殊場合成立臨時黨支部并開展黨的工作,你們家就屬于特殊場合……在場的幾位領導聽后都非常贊同這個建議。回到家里后,他就在一次家庭黨員會議上重新提出了這個議題,大家一致同意建立家庭臨時黨支部,并開展家庭黨員的日常管理工作。
紅色革命家庭
王春玉(又名王春雨),男,1952年2月生,中共黨員,登封市公安局退休干部,曾任登封市公安局常務副局長、登封市紀檢委常務副書記、監察局局長,2006年退居二線,2012年正式退休。在公安戰線,他是一個愛憎分明、錚錚硬骨、鐵血柔腸、負責稱職的人民警察;在紀檢監察系統,他也是一個鐵面無私、剛直不阿、廉潔勤政、履職盡責的黑臉包公。退居二線后,他不甘寂寞、又接受組織安排、接連到登封市“一迎三創”辦公室、登封市老年體協、登封市關工委協助工作,為登封市的社會穩定、經濟發展做著力所能及的工作。正式退休后,他退而不休、無私奉獻、甘當人梯、發揮余熱。他不辭辛苦地行走于登封市30多個機關、單位、學校、武校、企業之間,被聘為義務道德、法制宣傳員,每年義務演講30多場、這些年總共講過200多場法制、廉政、孝道、養生、養老等知識講座課。
近幾年來,王春玉還被登封市委宣傳部聘請為理論教員,被登封市紀委監委聘請為廉政監督員,還被五個村委會聘為“榮譽村民”,2018年他又被河南省安全教育委員會聘為顧問,還是鄭州市、登封市關工委先進工作者和“五老隊伍”報告團成員,2018年底又被登封市公安局推選為老干部黨支部副書記,為大美登封增添了一組組可歌可泣的動人故事。
王春玉本人也榮獲登封市第七屆“當代孝賢”、河南省“首屆孝賢之星”,并被聘請為“孝行中原講師團高級講師”。家庭中的多名共產黨員,先后獲得省、市、縣等多項殊榮。
王春玉的家是一個真正的紅色革命家庭,他的大爺名叫王宗義,四爺名叫王海運,在1939年至1944年,在豫西抗日根據地對敵斗爭中,就被地下黨組織發展為地下交通員。大爺曾在大冶鎮以制作瓷缸為掩護,四爺曾在盧店鎮以做生意為掩護。他們都為革命做過許多有益的貢獻,新中國成立初期,四爺王海運還曾任盧店區副區長,大爺王宗義在做地下革命工作時,曾經用過一把鐮刀,他經常把它別在腰里做防身武器,經過近80年的風雨滄桑,它已經變得銹跡斑斑,現在就保存在王春雨的紅色家庭博物館里,作為傳家寶之一,王春玉經常用它進行革命傳統教育。
王春玉至今還清楚地記得,在他小時候,大爺曾邊哄他睡覺,邊哼著有趣的兒歌:春雨春雨快快長,長大跟著共產黨,穿皮鞋披大氅,走起路來咔咔響,紅旗掛到咱門上,你看排場不排場。在王春玉童年的記憶里,就對中國共產黨有了較為深刻的印象。
王春玉的父親王寶才,幼年時期就接受過先輩們的紅色革命教育,在青少年時期,他就利用業余演戲等方式進行革命宣傳活動,他于1952年參加教育工作,1956年加入了中國共產黨,歷任中小學校教導主任、校長、鄉教育組長等,他把青春韶華都奉獻給了黨和國家的教育事業,教書育人幾十年,足跡行萬里、桃李滿天下,為高等院校、祖國的各條戰線培育和輸送了眾多的優秀學生和棟梁人才,退休后還被黨組織任命為登封十大冶鎮吳莊村黨支部書記,還被選舉為過大冶鎮黨代表和人大代表,繼續踐行著一個老共產黨員的初心使命。
在王家的大家庭里,王春玉的父親打小就教育子女們要擁護中國共產黨,熱愛祖國,他要求孩子們無論是上學還是參加工作,都要認真學習、努力向上,積極創造條件,爭取早日加入黨組織,只有拿到學校畢業證和黨費證才能過他的關。家庭中若有新人入黨,他就立即召開家庭會議予以表揚和祝賀,并讓其在家庭會議上作表態發言。
王春玉清楚地記得,1970年他剛滿18歲時,父親就鼓勵他寫下了入黨申請書,1971年4月29日王春玉就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1971年6月被任命為大冶公社弋灣大隊黨支部委員,1972年6月26日又被上級有關部門選拔為國家干部,到大金店公社參加工作。
正因為父親對共產主義信念的執著和堅持,王春玉兄弟姊妹七個家庭共57口人,就有26個正式黨員,3個預備黨員。在王春玉家的二樓家庭臨時黨支部辦公室里(王春玉家的家庭臨時黨支部是全國為數不多的黨支部之一),在醒目位置就擺放著26面“黨員先鋒崗”的旗幟。每每有家庭聚會,就開臨時黨支部會議,除了學習黨和政府的各項方針政策、相關知識外,還要談自己近期的學習、工作情況,制定下一步學習、工作計劃等等。從1969年到2019年,王家50年如一日,堅持定期和不定期召開了無數次家庭會議。這就更加堅定了王家四代人對紅色基因的傳承和發揚,也更是對共產黨人初心使命的踐行和堅守。
模范孝賢家庭
2018年12月2日上午,王春玉家里,全國十佳孝賢組委會為王家舉行了“全國十佳孝賢模范家庭”“德至賢孝”的掛牌儀式。
自2018年以來,王春玉家先后榮獲“登封市文明家庭”、鄭州市“首屆文明家庭”和“河南省首批孝道文化教育基地”等榮譽。
王春玉、趙占芳作為王家的大兒子和兒媳,幾十年如一日,時刻以共產黨員的標準嚴格要求自己,積極傳承中國傳承文化和孝道精神,以孝治家、率先垂范、尊老愛幼、親朋善友、和家睦鄰、友好相處、樹良好家風、立優秀家規、箴言忌燥、德理服人,聯合、團結七個兄弟姊妹,共同建起了美滿幸福、和諧溫馨的大家庭。
百善孝為先、孝是德之本。受紅色基因和良好家教的影響,王春玉在家就是個孝子,他們夫婦對父親(母親去世早)的贍養、照顧更是無微不至、細致周全。他們說服家人為父親找了“嬸子”(即后娘),為了方便照顧老人家,他們就把父親、嬸子接到身邊生活,逢年過節,他會召集兄弟、姊妹幾個帶孩子、孫子來與老人家團聚,大家伙歡聚一堂、幸福團圓。
父親病重住院期間,王春玉夫婦更是衣不解帶、日夜守護,每天都按照醫囑,仔細觀察父親的大小便及身體的各種細微變化,認真記錄著老人各個時間段具體的病情,為醫生診療疾病提供了詳細、精確的問診資料。老人病逝后,王春玉夫婦等還在老人居住過的地方守孝三年,他們幾個兄弟姊妹輪流到房間里打掃衛生、收集、整理老人的遺物和日記,原封不動地保存著老人家生前的各種物品。此外,王春玉還經常帶領家人,堅持逢年過節都要去看望嬸子,并時常給老人家送零花錢、買新衣服和她喜歡吃的食品。
父親逝世后,王春玉還帶領家人回訪各位親戚朋友、答謝街坊鄰居、看望父親生前的同事好友,還組織家人到醫院為曾給父親治療、護理過的醫生、護士送去“好醫生”“好護士”的光榮牌匾。
2017年12月,王春玉在父親逝世三周年時,號召全體家人共同書寫回憶先人的紀念文章80余篇,并對全家評出的家庭“孝道之家、好公婆、好媳婦、好女婿”等進行公開表彰。
2018年5月13日母親節,王春玉和妻子趙占芳分別為各自的母親書寫了一首打油詩。王春玉寫道:“母親已故十八年,兒女節日把您念。容貌勞動常回憶,精神功德往下傳。做人做事按規矩,公正家情記心間。只有團結去生活,認真過好每一天。”趙占芳寫道:“黨員母親景鳳英,忠誠善家心底正。為國為黨出大力,教育兒女善行聽。節日兒女把您念,品德做事要禮行。子女以您為榜樣,黨性家教要繼承。”他們的寥寥數語寄托了對兩位老人家的深切懷念、追思之情,兩首小詩道出了一個道理:黨和人民不能忘、父母恩情記心上。
為讓愛黨愛國、孝賢文化在孩子們心中生根發芽,讓優良家風、家教發揚光大,王春玉就經常教育子女們,一定要愛黨愛國、牢記父母恩、不忘師生誼和戰友同事情、不忘初心、牢記使命,認真學習、努力工作、履職盡責、無私奉獻,在各自不同的工作崗位上,為祖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增磚添瓦、貢獻力量。
愛的奉獻
退休以后,王春玉不忘初心,千方百計為老年朋友獻愛心、行孝道。每逢節假日,他就自掏腰包,經常到他曾經工作、下鄉過的地方看望老同事、老朋友,以及當地的貧困家庭、百歲老人、抗戰老兵等,如大金店游鎮方頭、段村、送表礦區馬窯、唐莊鎮張村、大冶鎮村弋灣村等,起初是每次每家送一袋面粉,近兩年是每次每家送100元現金或鮮花。
2017年9月,王春玉出資5000余元為老家吳莊村舉辦了敬老愛老節日,為參會的老人每人發放了一條紅圍巾。
2018年9月,王春玉又出資2萬余元為老家吳莊村80歲以上的老人每人定做了一套紅紅火火的唐裝,寓意是福如東海、壽比南山。
2019年,王春玉又四處發動、精心組織、多方籌資80多萬元,為老家吳莊村建起了一座1000多平方米,能容納1000多人的老年健身、娛樂活動室,并個人出資20000元購買了500把椅子,為老家及鄰村老年人提供了一個自由活動、廣泛交流的良好場所,受到了眾多老年朋友的好評。
2019年11月的一天下午,王春玉到登封市迎仙公園附近的一家復印門市里打印材料,在閑聊中,聽人說這家店里有幾個裝修工人,在前幾天外出干活時意外受傷,現正在住院治療,門市老板急需一筆巨額的治療費用,王春玉聞聽后,急忙掏出了身上僅有的2000元現金,讓老板應急,老板執意不肯接受,最后雙方約定抵扣王春玉的打字復印費才算了事。
家庭日記館
近些年來,王春玉在家里辦起了家庭日記館,他親任館長。館內現有檔案柜12個,存有各種日記檔案450卷,1000多篇日記。王家七兄妹的家庭成員共57人,50多年的寫日記歷史,除不懂事的小孩外,全家老少四代人都有寫日記的良好習慣,
王春玉家庭成員寫日記的習慣要從他父親王寶才說起,王寶才從1952年參加工作開始就寫日記。王父寫日記主要有兩方面內容:一是在文化教育方面,主要記錄他本人和其他老師、學生的教學、教育經驗,生活經歷、缺點、不足之處等,共有80余本;二是在家庭方面,主要記錄子女的生日、上學時間、在校學習情況、性格、身體變化情況,家庭生活、收支情況等,共有30余本。退休后,他在擔任村黨支部書記期間,主要記錄他學習、工作的情況,共有15本。從保存的日記資料來看,王寶才自參加工作以來,榮獲各種榮譽證書和獎勵共有80余份,為子女批改作業、教育子女的信件和日記共有50余篇。王春玉的岳父趙金章從1951年至1980年就堅持寫日記,現已收藏在冊的也有80多本。
王春玉從小就受到父輩的教育和影響,他從1972年7月26日參加工作起就開始寫日記,當天他就在日記里寫道:今天是我最難忘的一天,我已經開始走上了新的工作崗位,從家鄉到大金店工作……
王春玉尤其清楚地記得當時父親寫給他的第一封信:“你已經到了新的工作崗位,是國家干部,千萬要按毛主席的教導,認真看書學習,弄通馬克思主義,做到理論和實踐相結合。要想工作好,必須堅持記日記,重視學習,時刻提醒自己,防止驕傲自滿……”王春玉47年的工作、生活日記共有300多本,無論是在大金店公社、登封縣公安局、登封市紀檢委工作中,還是退居二線、退休后的工作、生活中,一篇日記、一封家信就是他參加工作以來自始至終堅持的人生目標和生活理念。
2018年6月,王春玉應邀參加了河北省國學學會、保定市中國共產黨日記博物館組織召開的“慶祝中國共產黨建黨97年第三屆日記文化座談會暨第二屆全國國學組織聯席會議”,他還被聘為河南省唯一一位“日記文化研究員”。
王春玉的愛人趙占芳也有記日記的良好習慣,從2017年至今10多年,通過電視、廣播、書籍等學習、記錄、摘抄健康、保健、養生、歌詞、戲曲共30余本日記,并裝訂成冊予以保存。
王家大哥大嫂為“紅色家庭”所做的無私奉獻和良好家教、家風,給王家兄弟姊妹及后代子孫樹立了光輝的榜樣。
更值得一提的是王春玉的父親王寶才于1968年5月5日、及岳父趙金章于1956年12月5日所寫的日記,已被河北省保定市“中國共產黨員日記博物館”作為百年百篇經典日記永久性收藏。
王春玉的部分日記和照片也被河南省博物院永久收藏。
2018年7月,王春玉的家庭日記館,還被遠道而來的“中國共產黨員日記博物館”館長康殿英授予“中國日記文化研創基地”,王春玉被聘為“中國日記文化研創基地”主任和“中國共產黨員日記博物館”顧問。正如康館長所言:“王春玉家的日記博物館與眾不同,除了收存歷史記憶外,更多的是記錄了他們全家人為家盡孝,為國盡忠的具體體現,是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生動教材,為提倡黨員寫日記、進而推動全民寫日記樹立了良好的榜樣”。
“家庭黨課”
在一個家庭里講黨課是不是有點不可思議呀?2018年6月25日,一場以“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弘揚孝道、傳承家風”為主題的“家庭黨課”在王春玉家小院里舉行。
主講人是黨的十九大代表、鄭州方圓集團黨委書記薛榮,“黨的十九大后,我的宣講報告進過機關、入過高校、上過企業、下過深井,但走進一個家庭宣講十九大精神還是第一次。”薛榮演講的開場白,道出了這次黨課非同尋常的意義。
王春玉的小院里,擠滿了熱心的聽眾,王家所有在家的成員、親戚、朋友、鄰居、同事等百十余人參加了聽課。在黨課現場,薛榮結合自身創業經歷,圍繞“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弘揚孝道、傳承家風”為觀眾們上了一堂生動、感人的黨課。
“每逢七一、十一、春節、中秋節等重大節日,俺爸就會召集家里人開會,給我們上黨課、講廉政、教育我們要堂堂正正做人、規規矩矩做事,熱愛黨、熱愛祖國、全心全意地為人民服務……”在黨課現場王春玉的兒子如是說道。
“今年重陽節,春玉還為我們村80歲以上的老人送來了唐裝、去年還送過圍巾等過節物品,我們村里為有他這樣的好人而驕傲,也是我們老年人的福分。”現場一位王姓大爺動情地說。
“我一生最大的追求就是堅持學習、不斷進步。”在王春玉的一本日記的扉頁記下了這樣一句話。
這場別開生面的家庭黨課,引起了社會各界的極大關注。
2019年4月,王春玉還邀請登封市關工委主任李松坤做了家庭孝道文化傳承報告會。
2019年6月,王春玉還利用家人回家上墳之際,帶領家人參加了老家吳莊村的黨員活動日活動。
全家福
2018年10月,河南廣播電視臺大型文化紀實《全家福來了》節目組,在全省范圍內挑選了5個最具有代表性的家庭錄制節目,王春玉家就是其中之一。11月24日是王家最有意義的一天,王家所有家人分乘三輛車前往鄭州,順利地參加了節目錄制。王春玉代表全家在節目中講述了王家的三件“傳家寶”:一是爺爺的鐮刀頭;二是父親的給他寫的一封信;三是他的日記本。3個精彩的故事引得了現場觀眾的熱烈掌聲。
“從大哥大嫂的日記和生活里,我讀懂了他們真心報答黨恩之情,深切感受到了他們的良好家風,家和萬事興、共圓中國夢、我們一直在行動,讓我們一起加油吧!”王春玉的二妹王玉香在錄制現場如此說 。
一位慕名而來的市民,專門給王春玉送來了用竹筒做的一個小禮物,竹筒上書寫了一首藏頭詩:王家風范留,春雨貴如油。雨潤如其人,甘為孺子牛。
身體里流淌著先人們的紅色血液、日記中記錄著家庭生活的蹉跎歲月,胸懷著共產黨員的報國心愿、踐行著對黨忠誠的奉獻精神。為祖國奮斗是人生的理想信念,禮儀廉孝賢是家庭的傳統美德,紅色家風代代相傳,鮮艷紅旗永不退色。這就是王春玉的“紅色家庭 ”“學習之家”“日記之家”“孝賢之家”的真實寫照。
王春玉和他的家人用飽滿的熱情、昂揚的斗志、真摯的感情,書寫了一部共產黨員家庭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為國盡忠、在家守孝的家庭紅色傳奇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