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素娟


[提要] 由于我國老齡人口基數大的特點,傳統的養老方式已無法適應當前的養老服務環境,而尋求一種新型的多元交叉的管理方式妥善解決老年人的多層次需求將成必然趨勢。本文以老人的多層次、多樣化需求為切入點,提出以智能設備為載體,充分整合、分析老人的服務需求信息與數據的新型智慧養老,進而為老年人提供精準化、個性化的全方位定制服務,使老人的服務由“被動”變為“主動”狀態。
關鍵詞:大數據;居家養老;云服務平臺
本文系安徽省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項目(S201910378745);安徽省教育廳項目(2018jyxm0083)
中圖分類號:C913.7 文獻標識碼:A
收錄日期:2020年4月21日
一、引言
“老有所養、老有所醫、老有所樂”是中國老人的普遍內心訴求,而目前的養老環境使“老有所養”受阻礙,子女忙于工作,老人無子女照顧;“老有所醫”受沖擊,老人的精神健康被忽視,普遍處于精神疲乏的狀態;“老有所樂”受怠忽,當前養老模式忽視老人的心理、生理特點,單方面的為老人提供豐富的文化生活。《中國統計年鑒》數據顯示:截至2019年,我國60歲以上人口已達2.54億人,占據全國總人口比例為18.14%,65歲及以上老年人口達1.76億人,占據全國總人口的比例為12.57%。相關部門預計2050年,全國65歲以上老年人口將增加到3.9億人,屆時每3.3個中國人中就有一個65歲以上的老人。隨著我國人口增長速度的加快及高齡化趨勢明顯,傳統的養老服務模式已不能滿足當前的養老需求,怎么養老、如何提高養老質量等問題迫在眉睫。在大數據背景下應推崇“以居家養老為主,社區養老為輔,新型信息技術為支持”的新型養老模式。
大數據環境下的居家養老不僅僅是構建智慧城市舉足輕重的樞紐,也是提升社會服務水平的重要舉措,更是養老市場的迫切需求。近年來,養老問題是當前學術界研究的熱點,從研究對象和研究方法上來看,相關研究可以分為兩類:第一類:打造全面化的智能家居,利用智能家居設備的便利性方便老人的生活,提高老人的養老質量。Deen MJ提出利用信息和通信技術的低成本、無創、用戶友好的傳感和驅動系統,為老人配備智能家居,使老年人在家中即可進行健康護理。Xujia Wang提出使用RFID和視頻聯動技術解決智慧養老中存在的信息不對稱和養老設施的問題,并結合BP神經網絡算法將智慧養老系統的數據融合,解決信息的不完整與不準確的問題。第二類:推行“社區+居家”的養老服務模式。張泉、邢占軍主張搭建一個非盈利的社區組織,整合和利用社區之外的閑置資源,讓老人作為主體參與到組織的管理與運營之中,從而提供個性化的養老服務。鄧大松、王凱指出我國應當逐步建立依托城鄉社區的居家養老服務體系,既要發揮政府政策的引導功能,又要從社區的角度出發完善社區居家養老服務網。
上述研究為人們研究社會養老問題提供很好的視角。不過這些研究也存在以下欠缺:首先,老年群體多層次、多樣化的實際需求難以得到滿足,老人處于“被動”服務狀態;其次,沒有利用優勢視角挖掘老年人本身特性、完善智慧養老支持體系建設。本文認為要克服以上問題,應當以老年人的多層次需求與服務供給為切入點,將信息技術應用于養老服務中,充分利用數據信息,通過搭建居家養老云服務平臺,將人、事、物、信息及各種相關服務資源匯集互融,促進“居家養老云服務”這種新型養老服務模式的形成,具有重要的理論和實踐意義。
二、居家養老云服務平臺構建可行性分析
(一)需求與供給。養老服務的供給要遵循“以人為本”的思想,以老年人的實際需求為出發點。截至2019年,我國60歲以上人口已達25,388萬人,如此龐大的老年群體,老人需求又不盡相同,如何解決個性化需求難以滿足的問題呢?個性化的用戶畫像構建就是智慧養老行業實施精準個性化供給服務的突破口。建立用戶畫像的目的就在于從海量數據中提煉出用戶需求和喜好,這樣既能提升老年用戶的平臺體驗度,又能增加用戶黏性。用戶個性化畫像的構建需要從用戶留下的數據痕跡中采集數據,包括人口屬性、社會屬性、心理屬性、生活形態、生理屬性。用戶畫像是這些屬性數據的整體,它是由微畫像綜合起來形成整體個性化畫像的構建圖。通過對用戶進行畫像,從而更加了解用戶的需求,并做好相關服務計劃,有針對性地提供相應的生活照顧、醫療護理、精神慰藉等方面的服務。例如一位患有糖尿病、喜愛京劇的老人,智慧養老平臺應為老人提供日常血糖監測服務,平時的娛樂生活中向老人個性化推薦京劇相關視頻、文藝活動等。(圖1)
(二)家庭結構。隨著社會的發展,預計到2030年,獨生子女與獨生子女或獨生子女與非獨生子女組成的“421”和“422”家庭的“獨生父母”將達到上千萬個。我國家庭結構特點將發生巨大變化。而這種家庭結構的變化成為令人矚目的社會現象。隨著現代社會生活節奏的日益加快、競爭的日趨激烈、工作壓力的不斷增大,使子女為了工作和家庭疲于奔命,不能給予老人足夠的陪伴與關心。由此可見,傳統養老模式已無法滿足當前家庭結構條件下我國老人的養老訴求。為緩解這些問題,新型養老服務模式急需依靠互聯網技術的進步,搭建一個智慧居家養老平臺。新型智慧養老平臺可以融合多方資源、精確了解老人自身特性,有針對性地為老人提供個性化養老服務,讓老人暖心,子女放心。
(三)信息技術的支持。移動互聯網、大數據、語音識別等現代信息技術、高科技在無時無刻改變人們的生活、工作方式。同樣,將現代互聯網技術、大數據分析技術、語音識別技術等高科技手段融入到智慧養老服務中,創新服務手段、方式,對提升居家養老云服務的管理水平、服務質量和效率方面都將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目前,智慧養老服務平臺使用較多的是語音識別技術及大數據分析技術。語音技術在養老信息領域可全面展開,打通溝通壁壘,降低老人發送需求不明朗等劣勢,精準為老人提供服務。大數據素有“智慧大腦”之稱,數據是智慧養老最重要的基礎,對海量數據實現深度挖取和開發并分析采集計算,打通數據連通壁壘,做到數據資源一體化,實現網上服務、大數據應用、大數據分析三大平臺的互通,促進信息共享、部門協同、服務高效等目標的實現。將信息數據轉變為資源,促進對意外情況的預測防范與服務供給。
三、居家養老云服務平臺的構建
居家養老服務云平臺的構建應從養老服務、信息處理、智能終端設備三個角度入手。老年人通過智能終端設備向云平臺發送服務需求,平臺接收老人的請求后,結合老人的個性畫像,對老人的需求信息進行處理,最后反饋給老人適宜的服務。
(一)養老服務。居家養老模式提供的養老服務應尊重老人的自主地位,以老人的需求出發,從醫療健康、文娛生活、信息交互、福利公益等角度為老人提供多元化服務,并且與老人子女建立聯系,讓子女可以實時了解老人的情況,減輕子女們的擔憂。
(二)信息處理。老人通過與平臺匹配的智能終端設備發送服務需求,智能終端設備會監測老齡群體的服務需求,并上傳到居家養老云服務平臺,平臺會將數據交由專門負責大數據分析技術部門進行數據采集、數據分析、反饋等流程。平臺的整體信息處理循環體制如圖 2所示。(圖2)
老人通過與平臺匹配的智能終端設備發送服務需求,智能終端設備會監測老齡群體的服務需求,并上傳到云養老服務平臺,云養老平臺會將數據交由專門負責大數據分析技術部門進行計算、分析、統合。此外,對于一些智能終端設備難以監測和收集的服務需求數據,智慧養老平臺會與社區聯系、協作,去實地走訪老人,最后將這些走訪數據也上傳到智慧養老服務平臺。平臺將所收到的數據分析處理,最終得出老齡群體實際所需的養老服務。在不斷的健全完善老人的需求信息數據過程中,平臺會不斷探索出針對不同老人的個性化定制服務,選擇適宜的養老服務合作方,并將老人的服務需求信息提供給合作方,合作方為老人提供個性化的具體服務,保障服務質量與滿意度。最后,平臺會具體分析老人的服務需求、生理狀況、心理狀況并反饋給老人子女,幫助子女更加了解父母,拉近子女與父母之間的距離。
(三)智能終端設備。智能終端設備是老年人與云平臺之間的橋梁,老人在享受云平臺的服務之前需要登記注冊,平臺會采取老人的年齡、性別、心理狀況、生理狀況、文化水平、經濟水平、智能設備使用能力等信息依賴大數據技術對老人做出精準畫像并匹配合適的養老服務智能終端設備如智能語音手表、APP、智能拐杖、小程序等。
四、結語
傳統的養老模式使老人處于“被服務”狀態,難以滿足老年人多層次、多元化的需求。大數據分析、語音識別等信息技術來實現信息資源的統合,一方面接收老年人的養老服務需求;另一方面調動相關養老服務資源為老人提供精準化的養老服務。并充分利用時代背景下的智慧產物——智能終端,將兩者融入養老服務,使得居家養老云服務越發精準化、智慧化、多元化、個性化。為新型居家養老云服務廣闊的發展前景提供了全新的路徑,也能為老年人提供了“主動”態的更加舒適、有價值的晚年生活服務。
主要參考文獻:
[1]Deen MJ.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s Technologies for Elderly Ubiquitous Healthcare in a Smart Home[J].Personal and Ubiquitous Computing,2015.19(3).
[2]Wang X,Liang D,Song W,et al.Distributed Intelligent Pension System Based on Bp Neural Network[J].Wireless Personal Communications,2018.102(4).
[3]邢占軍,張泉.社區類型對老年人主觀幸福感的影響機制探析——以整體網核心邊緣理論為分析視角[J].山東社會科學,2017(2).
[4]鄧大松,王凱.國外居家養老模式比較及對中國的啟示[J].河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5.38(2).
[5]文榮強.運用大數據構建智慧居家養老服務模式[J].重慶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