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黑龍江龍江縣多年農藥、化肥過量施用,加之耕地掠奪式經營現象嚴重,耕地有機質含量逐年下降,進行耕地保護,培肥改良,尤顯重要。該文對當地土壤現狀及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提出一系列改良措施,要打破梨底層,從減肥、減藥、秸稈還田、過腹還田、改善農田基本設施、加強輪作休耕、減少農膜污染、穩定土地承包關系等多方面著手,培育耕地,改良土壤,提高農業種植收益。
關鍵詞:耕地;土壤改良;秸稈還田;過腹還田;輪作;休耕
張金玉. 黑龍江龍江縣耕地現狀及改良措施[J]. 農業工程技術,2019,40(11):43-44.
黑龍江龍江縣西部耕地多以丘陵漫崗為主,種植作物以玉米為主,大豆,雜糧為輔,形成一主多輔的種植模式。在多年的種植中,土壤地力逐年下降,加之化肥施用過量,影響了農作物的質量與產量。改善耕地現狀、提高地力水平迫在眉睫。
一、土壤現狀及存在問題
土壤有機質含量的多少直接關系糧食產量,是關系民生的一項重大問題。隨著種植業的發展,糧食產量逐年提高。產量的提高有耕作技術改進的原因,更是化肥、農藥、農膜使用投入量迅速增漲的結果。這種高投入高產出的模式,打破了耕地原有養分及微生物等的平衡關系。
隨著糧食價格的逐步上漲,農民對耕地過度開墾,很大一部分農民只看眼前利益,向土地要產量,沒有給耕地及時補充養分,農民對耕地的掠奪式經營越來越嚴重。隨著社會的發展,對物質文化生活追求越來越高,更加重了對耕地的掠奪。大型機械的發展、機噴農藥除草、有機肥用量減少等都加速了土壤的板結,在一定程度上導致生態系統退化,生物的多樣性降低,土壤污染嚴重。土壤耕種層逐漸變淺,犁底層變厚。要想繼續保持糧食產量的逐年提高,就應逐步改善土壤結構,改善土壤團粒結構,改變現狀。
二、解決措施
1、打破犁底層
犁底層在耕作層下,是比耕作層更為堅硬的土壤。犁底層使土壤的通透力降低,阻礙了根系的生長,使作物的抗旱、吸水、吸肥能力減弱。打破犁底層可增加土壤的蓄水、保肥能力,增加土壤的通透性。要想打破犁底層,深翻是非常好的方式。現在政府制定了深翻補貼政策,通過深翻、熟化土壤改善土壤結構,增強蓄水保肥能力,提高土壤通透性,促進作物根系旺盛生長。
2、減少化肥、農藥的施用量
化學肥料是用物理和化學方法制成的含有一種或幾種農作物所需元素的化合物。從原料開采到加工生產過程中,會使化肥帶有一些重金屬元素或有毒物質,使土壤中的微生物活性降低。長期使用化學肥料可導致土壤板結、酸性化增強、通透性差,土壤的有效營養成分降低,作物減產。
減少肥料施用量可采取測土配方及目標產量施肥等方法。根據氣侯條件、土壤狀況進行精準施肥,增施有機肥;根據土壤酸堿度調整施用酸堿性肥料;根據植株生長發育情況,適時用腐殖酸或氨基酸葉面噴施。減少農藥施用量,可采用標準的噴桿噴霧機,更換標準噴頭體和噴頭,目前龍江縣正在逐年推廣更換噴頭體這項措施。同時要開發高效、低毒、低殘留農藥,改進施藥技術,充分利用生物技術。經常使用一種農藥會產生抗藥性,因此農藥要輪換更替使用,更能有效降低成本。要注意加強農藥殘液的無害化處理與農藥瓶的回收,都可有效減少土壤污染。
3、利用秸稈還田進行土壤改良
黑龍江省農業科學院2018年在龍江縣景星鎮一組秸稈檢測數據顯示,玉米秸稈中含有全氮0.768%,全磷0.072%,全鉀1.433%,每畝秸稈按200 kg計算,含純氮3.07 kg、純磷2.88 kg、純鉀5.73 kg。相當于施尿素6.67 kg,二銨6.26 kg,氯化鉀9.55 kg。按此計算,每畝秸稈全量還田接近于種植玉米底肥的施用量。秸稈中的木質素和纖維素是形成秸稈有機質的主要成分,因此秸稈還田還提高了土壤通透性與抗旱保水蓄水功能,增加了有機質含量,既改良了土壤又充分利用了能源。
近幾年隨著禁燒力度的加大,政府對秸稈全量翻埋碎混、免耕拋散還田進行了補貼,這樣既促進了秸稈還田力度,又改良了土壤。可以對秸稈高溫堆放漚肥,選擇交通便利,寬坦向陽的地塊,將秸稈粉碎但不能太碎,可切成1寸左右的小段與人糞尿或尿素畜禽糞便腐熟劑等配比進行高溫堆放處理,處理后還田。
4、過腹還田改良土壤
俗話說:莊稼一枝花,全靠糞當家,莊稼的好壞與糞肥的使用量有直接關系。近年隨著牛羊價格的上漲,養殖量的日益增加,秸稈的用量也將日益增加。將秸桿粉碎后,通過青貯、黃貯或微生物發酵后進行飼喂,這樣即充分利用了秸稈又發展了養殖業。
牲畜的大量養殖會產生大量糞便,有的農戶將糞便隨便丟棄,既造成環境污染,又造成肥料的浪費。可以將畜糞集中進行充分發酵,結合整地進行還田。龍江縣在景星鎮利用黑土地項目連續三年進行了大量的試驗示范,取得了很好的土壤保護效果。
5、改善農田基本設施
現有的農田基礎設施與現在經濟的發展要求存在著一定差距,應加強基本農田改造,有利于農業長遠發展,更有利于藏糧于地,能為糧食的豐產穩產打下良好基礎。在灌溉措施上要改變傳統的漫灌模式,用節水噴灌或滴灌等方式,可節水,同時減少水土流失有效保護耕地。
6、加強輪作、休耕保護措施
龍江縣種植作物比較單一,水稻、玉米連作的年限都比較長,土壤理化性質與肥料利用率都在下降。連作會造成土壤中某些易缺失的營養元素過多消耗,微生物活性下降,病源菌增多,土傳病害加重,雜草滋生。因此應采取3-5年的輪作措施,一般采取玉米—大豆—雜糧等方式進行輪作,也可以采取水旱輪作。在政策方面,國家也加大了輪作補貼力度,要求集中連片進行輪作,輪作地塊三年不變,每畝每年150元左右的補貼,實行“三三制”或“二二制”輪作。輪作既減少了病蟲害,又有利于作物對土壤養份的綜合利用,在改善土壤結構與理化性質方面起到積極作用。另外,也可以采取休耕措施,使耕地得以修養生息。
7、減少農膜污染
地膜覆蓋栽培在農業生產中對有效增加地溫、提高產量有見效快、收益高等優勢。但大量的殘膜留在土壤中很難降解,有的地塊連續多年進行地膜覆蓋栽培。對1 m2 20 cm深的土壤耕層用細篩進行過濾,會發現土壤中有大量農膜殘留,且土壤團粒結構差,板結退化嚴重,不利于作物對營養成分的吸收和利用。要改變這種現狀,就要大力提倡利用易降解的生物地膜,同時做好殘膜的回收等各項工作,避免造成耕地的二次污染。政府應加大殘膜回收補貼力度,讓農民看到收拾殘膜雖然費工但經濟上也有一定補償,充分調動農民收拾殘膜的積極性,使每個農民自覺的參與到殘膜回收工作中來。
8、穩定土地承包關系
土地承包關系穩定多年不變,可以增加農民對耕地管理權的信心,有利于農民大膽投入,對耕地進行長期的經營規劃,有利于基礎設施的改善,有利于培肥地力。
三、結語
二輪土地承包以來,人們忽視了對耕地的培養,造成耕地營養失調。未來科學技術的進步會促進作物生產和改良土壤之間協調發展。進行耕地的質量改良與培養是利國利民、造福子孫后代的大事,隨著國家投入力度加大,不久的將來將再現遍地是良田的美景。